魏 楠
(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南京210093)
淺析黨政機構和官員“微博熱”
魏 楠
(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南京210093)
近年來,政府機構與官員開設微博儼然成為一種風潮與趨勢。這些微博在發布政情信息、宣傳政策法規、匯聚民智民意等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微博正悄然改變著千百年來中國官民之間難以逾越的某種距離。但同時,“空殼微博”現象、微博功利化、微博公信力不足等問題也阻礙了黨政機構和官員微博積極作用的發揮。
“微博熱”;黨政機構和官員;網絡問政;原因;問題
在互聯網廣泛應用的今天,網絡已超越傳統技術的范疇,成為深刻影響文化生態乃至社會意識形態的重要載體,對政治參與、經濟發展、社會管理、思想道德、輿論引導等各方面的滲透日益加強。2008年,胡錦濤總書記首次通過人民網與網民進行互動交流,要求“通過互聯網了解民情、匯聚民智”。2009年,溫家寶總理通過中國政府網和新華網,在線回答廣大網民對重大和熱點議題提出的各種問題。2010年,網絡民意寫入湖南省政府工作報告,2011年,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在網上給民眾拜年并真誠希望網民“手握鼠標、胸懷天下”。這些舉動,無疑體現了各級政府對網絡傳播的高度重視和利用網絡促進科學發展的執政理念。當今中國,互聯網已從過去的學用、商用、民用走到了我國政治生活的前臺并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中國網絡政治的雛形已經形成。
2010年被譽為中國的微博元年,微博的異軍突起成為備受追捧的網絡問政新寵。曾經幫助奧巴馬贏得美國大選的微博,在中國的政治舞臺上風生水起。對“網絡問政”日益重視的政府機構和官員此番亦毫不落伍,許多黨政機構和官員第一時間入駐微博,體驗網絡官民互動新模式。時至今日,黨政機構和官員微博已覆蓋從中央到地方多個行政層級以及眾多職能部門,黨政機構和官員開微博已然成為一種風潮與趨勢。據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監測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3月中旬,僅新浪微博上的政府機構微博就已經接近2000家,其中已獲認證和推薦的政府機構微博有367個。以新浪、騰訊、搜狐、網易四大門戶網站的微博平臺來看,政府機構和官員的微博參與和互動在逐漸增強,微博數量的上升趨勢也很明顯。
黨政機構和官員微博的開通,實現了更多、更快的政情發布,特別是在突發事件情況下,作用更為突出。除此之外,這些微博在宣傳政策法規、聽民意、匯民智、聚民心等方面的無形收效同樣非常可觀。
1.發布政情信息新渠道。黨政機構和官員直接在微博上第一時間發布權威準確信息,不僅可以簡明迅速、及時地表明政府立場和處置意見,也有助于消除誤解、緩和矛盾、穩定民心,更加高效和開放地解決問題。2009年11月21日,針對昆明市螺螄灣批發市場的群體性事件,云南省政府新聞辦在及時召開網絡新聞發布會的同時開設了國內第一家政府微博——“微博云南”,第一時間向社會公開公眾關心的情況和政策信息,并與公眾進行交流。對此,《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對云南運用微博第一時間發布突發事件信息的做法給予好評,認為其開了國內政府微博的先河。2010年11月29日深夜,廈門警方在微博上發布了一條最新消息:備受各方關注的廈門女童被害案取得重大突破,兩名犯罪嫌疑人已經被警方控制——這是廈門警方微博問政的一個縮影。自2009年10月20日“廈門警方在線”微博正式開通,短短半個月里,小到向公安局局長咨詢辦暫住證,大到提議警務環節改革、舉報犯罪集團,警民之間的互動紅火展開。今年3月份,日本突發大地震,誘發了蔓延整個中國的搶鹽風潮。中國鹽業總公司也很快開通了微博,通過微博澄清謠言、回應社會關切,不僅向網民們公開了國內食鹽的儲備情況、普及相關的科普知識,而且不忘輔之以生動的故事說理,贏得了網民的熱烈反響和互動,一些網民稱贊這一形式“很給力”,搶鹽風潮也很快得到了平息。
上述事例充分表明,微博在我國已然成為傳統信息發布渠道之外的有益補充,正成為政府發布政情信息、穩定社會民心的一種新興渠道。
2.宣傳政策法規新陣地。2010年3月31日,晉中市國家稅務局舉辦了第19個稅收宣傳月啟動儀式。在這個儀式上,晉中市國家稅務局與山西移動晉中分公司聯合推出了全國第一個以普及稅收知識、宣傳稅收政策、實現征納互動為主題的稅收宣傳微型博客——微博稅網。正如晉中市國稅局局長所言,開通微博稅網,就是要通過最新鮮的宣傳手段把稅收政策傳播給社會各界,并以此來豐富和拓展稅收宣傳的渠道,以期起到提高納稅意識、優化稅收環境的作用。微博稅網的開通是稅務活動與現代信息技術緊密銜接的體現,可有效實現稅宣信息即時分享、降低征稅成本,形成現代化的稅務活動新模式。依靠這一平臺,群眾可以隨時隨地了解稅收法規動態、反饋意見和建議、咨詢政策與問題。目前,微博稅網共設有稅法檢索、最新政策、稅收優惠、辦稅指南、溫馨提示、稅訊快遞、答疑解惑、納稅人風采八個板塊,著重向社會各界提供稅收法律、法規簡介以及最新稅收政策的主要內容和稅收優惠的適用范圍等咨詢服務,介紹有關稅款申報、一般納稅人認定、發票領購等基本辦稅程序,發布稅收預警和納稅提示,解答群眾各類疑問,收集社會各界對稅收工作的意見和建議等。
3.匯聚民智民意新平臺。由中國傳媒大學網絡輿情(口碑)研究所撰寫的《2010中國網絡輿情指數年度報告》于2011年3月24日在重慶發布,報告顯示微博在2010年一躍成為繼新聞、論壇之后的中國互聯網第三大輿情源。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每一個網民都可以是信息的發布者和意見的表達者,微博逐漸成為成本最低、最便捷的政府和民眾溝通渠道。通過黨政機關和官員微博,政府可以建立健全收集、分類、交辦、督查、反饋的網絡問政鏈條,形成網上聽民意、匯民智、聚民心的長效機制,以此促進與網民通暢、充分、有效的溝通與互動。在去年和今年的兩會期間,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通過微博廣泛征集群眾意見,而網民則通過微博熱情參與兩會提案。正如東北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王雅莉所言,“政府機關開辦微博是百姓表達權的訴求。它不同于信訪方式,微博上講的話更樸實鮮活,少了很多官話,這樣網友敢講真話。它已經成為網民參政的一種方式。”華南理工大學思想政治學院副院長吳國林也表示,互聯網的互動性和開放性非常適合充當政府與民眾交流的補充渠道,微博會繼續成為政府和公眾表達意見的重要平臺。
微博打破了由傳統大眾傳媒所構建的民意形成機制。借助微博的“輿論場”,網民可以繞過大眾傳媒,實現與政府的直接對話,微博刷新了官民溝通方式,成為匯聚民智民意的新平臺。
1.官員熱衷。近年來,網絡已經成為公眾監督政府的有效平臺,成為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渠道,成為公共輿論有序傳播的強勁載體。微博問政作為網絡問政的一股重要新生力量,其發展勢頭不容小覷。根據易觀智庫研究顯示,2010年中國微博市場注冊用戶數量達到7500萬,增長速度創下中國互聯網應用發展之最,2012年中國微博注冊用戶預計達到2.4億。面對這股洶涌的洪流,只宜疏不能堵。對于黨政機構和官員來說,利用微博等網絡平臺了解民意、體察民情、匯聚民智,提高互聯網時代的輿論引導能力,正是順應新興媒體迅猛發展、創新群眾工作載體的有效嘗試。
黨政機構和官員“微博熱”彰顯了黨政機構和官員作風的改變,是拉近官民距離、塑造政府機構親民新形象的具體體現。正是官員們對于“以人為本”、“與時俱進”等黨中央極力倡行的執政理念有著清醒實在的認識,才勇于進駐微博。事實上,實名微博等于把官員推到了臺前,這對他們是一種挑戰。這種挑戰,不僅僅在話語方式,更重要的是其現實生活中的為人為官。
2.民眾熱捧。像國外的情況一樣,在一系列重大公共事件中,黨政機構和官員的微博充當了信息披露的源頭和匯聚公共意見的輿論場,對事件的發生發展起著特殊的影響。但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民眾對黨政機構和官員的追捧更為明顯。究其原因,無外乎歷史和現實兩個方面。中國傳統的政治參與的途徑有局限,微博寬松的自由讓民眾欣喜不已,長期處于暗啞狀態的各種民間力量突然找到了它們的突破口;與傳統媒體那種單向、選擇面窄、自由度低的特性相比,微博更加富有個性,信息的獲取和傳遞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個人也能夠從容地選擇、吸納和傳播;微博創造了全新的、平等的、沒有強權或中心的信息空間,引起了傳播從單向到交互的轉變。
在2011年2月份,多家網絡媒體報道廣西南寧市市長黃方方開通個人微博并通過了認證,成為“全國第一位開通微博的市長”。消息一出,迅速吸引數千粉絲。可后來經過核實,該微博并非南寧市市長黃方方的個人微博,純屬他人冒充。南寧市委宣傳部請廣大網友不要相信該微博發布的言論,他們也將會通知微博運營商做進一步處理。盡管假微博頁面已關閉,但眾多粉絲的留言卻因為被轉發而依然存在,諸如“支持我們南寧市長有圍脖了!科技一定會改變執政方式!”、“市長好!南寧可以讓市民玩兒的去處不是很多,我們應該結合壯鄉特色去規劃文化建設”、“黃市長您好,請問南寧市對電子商務的發展有什么有力政策支持嗎?”、“市長,南寧火車站出租車不打表亂收費該管管了。”……微博雖假,但粉絲卻是真的。梳理以上留言,粉絲追捧市長微博并非簡單地圍觀或湊熱鬧,留言的內容直接證明了微博問政有著廣泛的民意需求和應用價值。基于此,許多網民都期待全國有更多的領導注冊微博,多傾聽廣大群眾的意見,利用微博聽民意、匯民智;在應用價值方面,微博一方面具備即時、廣泛、互動等傳播優勢,另一方面也展現出了微博在中國特有的環境中所具備的強大影響力。在一個個社會熱點中,微博彰顯出了強大的網絡信息集聚和擴散功能。
因此,民眾們如此追捧市長微博的背后,反映的是網民對微博這種新型官民交流平臺的渴求,說到底,民眾追捧的不是表面化黨政機構和官員開通微博,而是想通過微博實現與政治權威的直接溝通和良性互動,進而使他們的表達權和監督權得以充分實現。
近來,開設微博廣開言路的黨政機構和官員級別越來越高,人數越來越多,利用微博參政議政的網民們也越來越積極。但爭議之聲始終伴隨左右。有人質疑,一些官員微博是不是由秘書代勞,或者遲遲沒有更新成了“空殼微博”;還有人擔心,官員微博是否會重蹈官方網站的覆轍,成為一個互聯網擺設或是淪為官員們的時髦秀場。綜觀黨政機構和官員微博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空殼微博”現象。有些黨政機構和官員是開通了微博,但微博里要么空空如也,要么成了官話套話粘貼板。這個問題的存在,一是因為某些黨政機構和官員的官僚思想根深蒂固,即便知道網絡世界“人人都是麥克風”,依然覺得網絡是虛的,保持相對“保守”的態度,不能夠與時俱進;二是因為微博的撰寫離不開熱點、簡練、文采等等要素,而這些恰恰是習慣了空話套話、文件用語、官方辭令的官員所不擅長的。和西方相比,中國的官員不擅于同公眾打交道,在中國,干部提拔途徑和國外不一樣,中國更注重日常表現好,而國外基本都是競選,所以溝通技巧上有差異。
2.微博功利化。目前也存在有些黨政機構和官員盲目跟風的現象,僅僅把微博當作一種炫耀的工具,關閉微博評論功能,卻熱衷用非常規的手段增加粉絲,攀比粉絲數量。仿佛官員開通了微博,賬號中有不少粉絲,再通過微博發一點兒政府公告和地方新聞什么的,就是融入微博問政的熱潮了。其實這僅是傳統政治的翻版,僅僅是把微博當作了一個類似政府門口的公告欄。微博本質上不僅是一種工具,而且是一種讓人與人的交流更加便捷和深入的交往方式。真正的微博問政,是要通過微博將日常看起來枯燥的政治和形象僵化的官員變得人性化,填充進生動鮮活的內容,讓民眾覺得官員跟身邊有血有肉的人一樣。實際上,微博自有運作規則,也自有優勝劣汰的功能。隨著網民素質和理性能力的日益提高,類似用非常規手段增加粉絲數量這樣的伎倆,遲早會被拆穿,那些淺薄的官員微博也將被淘汰。在微博的世界里,官員會意識到把官場假大空的那種不良風氣帶進來是行不通的。
3.黨政機構和官員微博公信力不足。正如浙江省委黨校、省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吳錦良所言,“搶鹽事件已經讓人們看到,官員使用好微博可以提升政府的執行力。”但能夠利用微博營造公信力、彰顯公信力卻需要黨政機構和官員自身的坦蕩和自律,不是一蹴而就的。最為明顯的例子,就是浙江樂清的錢云會案。在事件被媒體曝光之后,樂清當地也注冊了微博ID“平安樂清”以“更好地跟網友溝通錢云會之死”,但由于公開的信息極為有限,而且面對網民們的質疑,回復和解答的效率極為低下,結果招來網民的罵聲一片。這說明并不是所有的地方政府在微博上進行危機公關都有效果。這取決于兩個前提:其一,公開的信息是否全面客觀;其二,是抱著居高臨下的態度,還是真正想和網民們互動、解決他們的疑惑。因微博廣受好評而被稱為“最具人氣司法局局長”的海寧市司法局局長金中一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達了類似的看法:“畏懼輿論,對輿論環境認識不足,匆匆開設微博,往往容易加劇突發事件引發的沖突。”在充滿草根色彩和民間化表達的微博語境里,如果官員講官話大話,必將失去網民的信任與關注。
越來越多的黨政官員正在渴望了解微博,微博也越來越對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特殊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一些黨校和干部學院開出了相關課程。2010年下半年,北京市委黨校已經開始為一些干部補習包括微博和M SN在內的新媒體技能;浙江省委黨校最近也將“微博與領導工作”列入官員脫產學習班的必修課;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的課程表上,也出現了“提高互聯網時代的輿論引導能力”、“提高網絡領導力”等內容。這在一定意義上表現了人們的共識:黨政機構和官員微博作為網絡問政的新形式,是可以好好利用甚至大有作為的。
[1]薩繆爾·P·亨廷頓,瓊·M·納爾遜.難以抉擇——發展中國家的政治參與[M].華夏出版社,1989.
[2]格林斯坦,波爾斯比.政治學手冊精選(下冊)[M].商務印書館,1996.
[3]李永剛.我們的防火墻[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4]馬歇爾·麥克盧漢.人的延伸:媒介通論[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5]南都報系網絡問政團隊.網絡問政[M].南方日報出版社,2011.
[6]何玲玲,章苒.“微博”開始成為中共官員“必修課”[EB/OL].(2011-04-04)[2011-04-14].http://news.cntv.cn/china/20110404/101795.shtml.
D630
A
1002-7408(2011)08-0057-03
魏楠(1986-),女,江蘇徐州人,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網絡政治參與、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
[責任編輯:孫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