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懷玉,馬有德,張穎,張淵
(1.西安外國語大學體育部,西安710128;2.中共陜西省委黨校,西安710061)
大學生心理危機探析與應對
孫懷玉1,馬有德2,張穎1,張淵1
(1.西安外國語大學體育部,西安710128;2.中共陜西省委黨校,西安710061)
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問題比較突出。基于對大學生心理危機成因的分析,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監控機制和體育干預機制十分必要,其有助于化解大學生的心理危機。
大學生;心理危機;心理健康;教育監控機制;體育干預機制
我國高校心理協會曾對在校大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過調查,結果顯示,我國20世紀80年代中期,有23%的大學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來已達到約30%,其中存在中度以上心理衛生問題的學生占16.51%,且有心理障礙的人數仍不斷地增加。30%以上的大學生出現過心理問題:焦慮、恐懼、孤獨、抑郁、敵對、人際交往障礙等。這種情緒困擾在大學生群體中比較普遍和突出,因各種心理疾病而休學、退學的大學生人數已占總體退學人數的50%左右。大學生的SCL-90(癥狀自評量表)各因子分均高于正常人群的水平,因此,大學生群體是心理衛生問題的高發群。近年來,大學生因心理問題出現了心理危機,導致諸如打架斗毆、自殺等惡性事件逐漸增多。大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問題令人擔憂,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質教育已成為高校教育關注的一個焦點。面對大學生出現的各種心理危機,采用什么樣的應對措施,以預防或減少因心理健康問題給大學教育帶來的困惑,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和發展,就成為當下大學教育的當務之急,也是本文研究的要點。
大學生在校期間處在生理發育成長和成熟的端口,他們既要面對內在的各種心理問題,又要應對日新月異、不斷變化的社會外部環境。紛呈多彩的外在環境和豐富的內心世界往往達不到協調,而產生了各種心理矛盾。他們常常陷入復雜的心理矛盾中難于自拔,這就影響了他們的學習和身心健康,導致某種不利身心健康的情緒出現,甚至出現心理危機。而這種情緒又與多種因素相關聯。健康心理學研究認為,情緒是心理因素中對健康影響最大的、最強烈的成分。情緒在一定程度上受外界環境、生理狀態和自身認知水平的影響,并受多維度、多因素的交互影響。因此,大學生的心理危機的成因在于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周圍的人際交往和社會環境的影響。
1.生理與心理影響。大學生的年齡段雖處于青春發育的后期,但此階段其生理與心理的聯動反應表現得特別明顯,更容易體驗到生理變化對心理發展的影響作用。青春期生理發育的成熟,特別是性成熟,促使大學生的心理變化特別急劇,心理活動特別活躍。同時,大學生由于自我意識的發展,內心既充滿了各種理想又充滿了各種矛盾,且處于不穩定狀態。而生理的這種不穩定體現在外部情緒的變化多端,它也給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心理素質又是此階段一個不可忽略的關鍵因素,它不僅在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也影響著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和成長。不少大學生進入大學后,在“認知、情緒和意志”等方面尚未成熟,其心理素質往往跟不上時代的要求。面對新的環境,他們以往積累的心理資源已經難于應付眼前相對陌生而又復雜多變的社會情境,對挫折缺乏必要的承受力,自制能力差,懼怕失敗,因而出現了煩惱、恐懼、焦躁、躲避等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
2.人際關系的影響。大學生處在生活的轉變時期,渴望認識社會,與人交往,得到他人和社會的理解和認可。對他們來說,最重要和緊迫的問題就是如何建立在新環境中良好的人際關系,從社會交際中得到自己需要的東西。社會心理學認為,“需要”是“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之一。需要的滿足是建立人際關系的心理基礎。雖然大多數學生能適應環境的變化,但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常常被紛繁復雜的人際關系所困擾,而產生莫名的苦惱和壓抑,甚至絕望的情緒。大學生在與家人、社會交往的過程中,由于自我意識的限制,當其理想與現實生活在人生事業中產生沖突時,他們焦躁、煩惱、害怕,甚至寧愿沉浸在網絡虛擬的世界或游戲中,也不愿直面現實,但其內心卻又渴望與他人交往,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友誼。導致現代大學生人際關系緊張、冷漠的原因,除了社會環境因素外,主要還是大學生個體自身的原因,是其“認知因素、情商要素、性格因素”起了決定作用。認知心理學認為,“外界的刺激與信息都是形成刺激與觀念的中介,它們既能引起行為,又能推動行為,可以對我們的心理健康產生重要的影響,也可以使我們將自己或他人看成是不變的或無法改變的,使得我們在人際關系中變得沒有靈活性,產生負面的情緒。”大學階段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個發展時期,大學生的社會認知發展水平已經達到相當的程度,自我意識成熟,世界觀逐漸形成,相對能夠較獨立地、全面地、深入地認識和評價自己和他人。而社會認知發展還處于不穩定的階段,更易情緒化和多變,這就影響了大學生的情緒。在人際交往中自卑、嫉妒、猜疑、自私、自傲等不良心理,已成為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障礙,從而導致其心理危機的出現。
3.環境的影響。隨著社會現代化程度的發展和競爭的日趨激烈,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愈來愈多。據一項研究顯示,當今每人每天都要經受7—11次的心理應激反應,現代社會已成為極具心理應激的社會。社會在加速地發展,生活在日新月異地變化,比起以往人的生理疲勞來,現在的人需要承受更多的心理疲勞和更大的精神壓力。“人類還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如此多的憂慮,也從來沒有過如此多的原因而憂慮。”美國精神分析學家哈內認為,許多心理變態是由于對環境的“不良適應”而引起的。據系統論觀點,系統內任何一方發生變化,系統內其他方面就要相應地進行變革調整,否則就會引起系統內部的混亂和失調。社會系統如此,人也如此。當個體原有的心理定勢不能隨著外界的改變而做出相應的改變,當人們的思想狀況、態度、情感、意志活動等個體內在諸多心理因素來不及協調,那么個體就會承受較大的社會和心理壓力,因而易使人產生一種混亂、空虛、壓抑、緊張或無所適從的情緒。
由于我國的應試教育注重智力因素的培養,而忽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忽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培養,從而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在現代社會里,大學生面臨的挑戰很多,心理上存在著來自于多方面的壓力源:社會責任的壓力、生活本身的壓力、競爭和就業的壓力、不同文化和自身價值的碰撞和沖突等。大學生正處在人格和世界觀形成期,生理和心理迅速的變化以及外在環境對他們心靈的沖擊也最為明顯、最為強烈,最易使其不適應。大量的研究和事實表明,越是內向、敏感、進取心強的大學生,這種壓力感也就越明顯,越易產生心理問題和心理危機。
鑒于以上幾種心理危機形成因素的分析,對無論是在大學還是即將走向社會的大學生,最大的問題在于其心理上對各種社會現象的不適應,這就需要采取有關應對措施。
大學生既是社會成員的組成部分,也是一個特殊群體,既受社會環境的影響,也受學校特殊環境的影響,難免遇到一些問題和困難,造成心理失衡,進而產生心理障礙,出現心理危機。因此,建立、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監控機制以及一套有效的體育干預應對機制,對增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減少心理疾病、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和自身心理的“免疫”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1.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監控機制。大學生健康標準和體質檢測制度已實施多年,并對大學生體質狀況的調研和指導大學體育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監控已滯后于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指導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建立和完善健康教育監控機制。
(1)建立心理健康監控機制。建立大學生在校期間全程的心理健康監控機制。從大學生進校始,建立心理健康檔案。通過有效的可操作的心理健康調查表,每學期對大學生心理健康進行跟蹤調查,并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研究,匯總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和存在問題,并實施有效的監控。
(2)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機制。認知模式可以影響大學生看待事物的態度,良好的認知模式可以幫助大學生戰勝自卑和恐懼。研究顯示,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密不可分,但人們往往更注意生理健康而對心理問題認識不足。心理健康說到底是一種人生態度,心理健康的人以積極的眼光看世界,看待周圍的事物。因此,應通過教育的手段提高大學生的認知能力、心理素質,培養他們自我調控和應變與適應能力,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使其保持并不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更好地適應社會環境,在良好的社會環境中健康地生活和成長。其途徑為:①根據大學生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舉辦心理健康有關問題的專題講座。②通過心理咨詢和個別溝通,使有心理障礙的學生提高對自我、對他人、對事物和對社會的認知能力,以減輕心理壓力。③通過校園網絡和宣傳欄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宣傳,增強大學生個體的心理健康意識。④對教師進行心理知識培訓,建立和完善健康教育監控機制的關鍵是教師,教師是學生忠實的偶像。大學教師面對的是一個青春、活躍、個性的群體和個體,教師要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為學生答疑解惑,才能真正從內心深處了解、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因此,教師不僅應具備教育學與專業知識和技能,也應懂一些心理學知識,以便更好地履行教育者的職責。現在的大學教師同樣面對諸多的壓力,因此教師的心理與行為健康,同樣對學生起著積極的影響作用。
2.建立和完善體育干預機制。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身體鍛煉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就已經開始受到西方學者的關注。“情緒、意志、人際關系”是影響個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就體育鍛煉與增進心理健康的關系,許多專家曾提出過各種設想方案。如通過“認知行為”闡明體育所具有的自我肯定和激勵情感,以及對抑制焦慮、緩釋消極情緒所起的積極作用;通過“社會交互作用”闡明體育在培養團結協作、改善人際關系方面所具有的功能;通過“分散注意”闡明體育在轉移受壓抑、挫折心境時所起的良好作用等。身體鍛煉對神經衰弱、憂郁癥、恐懼癥等多種神經官能癥和心身疾病起到了積極的預防和治療作用。研究顯示,體育鍛煉作為心理健康的促進手段的科學研究已成為一種趨勢。而建立和完善一套體育干預應對機制則能夠從情緒上調動大學生生活的積極性,協助教育的“智力”和“非智力”的培養,以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1)體育運動與情緒控制。情緒反應是人類適應外界環境、人際交往與合作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生理性情感的展示。情緒在心理變化中起著主導的作用,情緒健康是心理健康的核心,也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之一。同時,情緒控制又是人們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必要技能,如果不加控制,情緒反應必然產生有害的作用。情緒控制都是通過轉移情緒“熱點”,打破有害的“主導情緒圈”來實現的,而行之有效的實施辦法就是進行體育運動。運動對情緒的影響是降低應激反應、調節、和諧人心理的最有效途徑。“人的情商,即情緒調節能力像其他方面的潛能一樣,蘊藏量是無限的,只要采取適當的方式加以開發訓練,是完全可以大幅度提高的。”高情商的人具有適應環境、利用環境的協調能力以及駕馭環境、改造環境的非凡勇氣和堅強意志。體育活動能豐富人的生活,改變人的心境和思維方式,容易使人的情緒樂觀、健康,形成豁達的性格。學校體育之所以是培養學生情感智能的重要途徑,正是因為在體育運動過程中,既有順境、輕松、褒獎、鼓勵和嘗試成功的感覺,也有艱辛、逆境、鞭策、批評和體驗挫折的內容。體育活動能展現自我,能宣泄由封閉帶來的精神壓力,能縮短人際間的距離,在活動協作中擴大交往,因而是清除心理沖突、發展個性、使之向健康積極方向發展的理想方法。從現代心理學的研究結果來看,焦慮和緊張的程度會隨著身體運動的加強而逐步降低,激烈的情緒往往在體能消耗中逐漸減弱,直至平靜。體育鍛煉的頻度與持續時間對心理健康有直接的效應,只有堅持運動者才能從長期規律性運動鍛煉中獲得收益。所以體育教育在培養學生情感智能、加強素質教育中,都是不可忽視的內容。
(2)體育干預的途徑。體育活動是以情誼為主的身心活動,運動的興趣和對心理和諧的作用源于通過運動刺激和環境心理的感受。體育課程作為對大學生進行素質及“體育與健康”教育的必要手段和有效途徑,在現階段更應凸顯心理健康的教育效應。建立和完善體育干預機制的主要途徑有:①遵循課程目標: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運動技能、運動參與的目標內容,在大學課程體系的構建中應具有統領和指導作用,并在課程中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具體的體現,具有實踐性和操控性;②探究有效的教學方法:應把激勵強化大學生自我意識、自我調控能力、自主活動放在首位,使學生在活動中充分表現自我,促進個性的發展。教師通過創設必要氛圍,主動、積極地引導、幫助、促進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③創設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課程內容:體育對學生身體與心理的作用與影響盡在運動的過程中。體育不僅應提供較多課程內容,以滿足學生不同興趣的需要,而且要提供多層次的課程內容,以滿足學生不同發展的需要。④創建優良的運動環境,以滿足教師教學和學生自主活動的需要:在運動中教師忽視學生的情感需要,忽略學生對科學知識的人文體驗和感受,就難以激發學生對體育的熱情和參與意識,也難以調節學生的不良情緒。為適應學生的個性發展,教師應提供寬松和靈活的空間,認同學生的個別差異,尊重學生個體的興趣愛好,重視個性發展。逐步建立學生“自主選擇上課內容、自主選擇任課教師、自主選擇上課時間”的選課制度,使大學體育課程逐步達到較高的個性化水平。
綜上所述,大學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周圍的人際交往和社會環境對其情緒的影響起主導作用,需要采取一種應對措施,以增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減少心理疾病,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和自身心理的“免疫”能力,而建立和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監控機制以及建立一套有效的體育干預機制則是當下最為行之有效的措施。
[1]田曉明.心理學視野中的大學素質教育[J].學術界,2008,(3).
[2]錢銘怡.影響體育運動堅持性的相關心理因素研究[J].體育科學,2007,(8).
[3]房蕊.業余體育參與因子對大學生特質焦慮的影響[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6,(1).
[4]李浪.大學生心理學[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5]鄒繼豪.面向21世紀中國學校體育[M],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
[6]徐振寰.潛能與創造力開發[M].中國人事出版社,1999.
[7]李森.體育鍛煉知、信、行干預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體育與科學,2008,(11).
G44
A
1002-7408(2011)03-0106-03
陜西省教育廳基金項目“體育與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研究”(05jk077)階段性成果;西安外國語大學科研基金項目(08XWB08)資助。
孫懷玉(1960-),男,西安外國語大學教授,研究方向:體育與健康教育;馬有德(1955-),男,中共陜西省委黨校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與健康教育;張穎(1966-),女,西安外國語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與健康教育;張淵(1970-),男,西安外國語大學講師,研究方向:體育與健康教育。
[責任編輯:陳合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