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楊飛
員工的職業發展不僅是法律義務也是道德義務
文 · 楊飛
關于企業的傳統觀念認為,作為一個營利性的組織,企業的唯一目標是利潤最大化,即為股東最大限度地盈利。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弗里德曼認為,“企業的一項、也是唯一的社會責任是在比賽規則范圍內增加利潤。”然而,企業僅僅追求利潤最大化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在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期間,美國出現了企業社會責任的觀念。哈佛法學院的多德教授提出,企業是一個既有社會服務功能,也有盈利功能的社會組織,企業對員工、消費者和社會公眾負有社會責任,這些社會責任即使未必見諸法律而為法定義務,也應當成為公司管理人恪守的職業道德。此后,企業社會責任的觀念逐漸在世界流行,從而修正了關于企業的傳統觀念。
所謂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是指企業在為股東創造最大化利潤的同時,還要承擔對非股東利益相關者,如員工、消費者、社區和環境的責任。由于非股東利益相關者具有廣泛的社會性,故以“企業社會責任”來概括企業對其所負的義務和責任。企業社會責任要求企業必須超越把利潤最大化作為唯一目標的傳統觀念,強調企業對人的價值和尊嚴的關注,強調企業維護和增進社會利益的義務和責任。
作為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內容之一,企業對員工的社會責任,就是以勞動者權益保護為核心,企業按照法律的規定執行勞工標準,即履行法律義務。在企業的諸多義務中,禁止使用童工、禁止強迫勞動、禁止歧視、維護職業安全衛生、保護休息休假權利和勞動報酬權利等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也得到立法者和執法者的高度重視,而企業加強職業培訓和教育、促進員工職業發展的社會責任則較少受到社會關注,相關立法也不夠健全,這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職業發展,是指員工通過獲取工作所需知識、技能而在職業上取得進步。從企業的角度來看,職業發展是企業對人力資源進行的知識、技能的發展性培訓、教育等活動,在我國可以統稱為“職業培訓”,即以培養和提高勞動者從事各種職業所需要的技術業務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能而進行的專門教育和訓練活動。
我國《勞動法》第3條規定:“勞動者享有……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從而把接受職業技能培訓列為勞動者享有的基本勞動權利,一般簡稱為“接受職業培訓的權利”或“職業培訓權”。規定該權利的目的在于:從法律上保證勞動者能夠獲得職業技能培訓而得到職業發展。職業培訓權的內容廣泛,主要有:勞動者有權依法要求參加規定的各種技能職業培訓,企業不得拒絕。勞動者有權獲得規定的學習時間,對于按規定必須安排一定工作時間從事學習的,企業應當積極安排。在職業培訓中,按規定由用人單位負擔的費用,企業應當支付。從事特種作業的勞動者,有權要求企業進行專門培訓。
加強職業培訓、促進員工職業發展對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包含有重大的社會利益。生產的發展客觀上要求勞動者具備相應的知識和技能,特別是現代化生產,設備構造越來越復雜,工藝越來越先進,分工越來越精細,對勞動者知識和技能的要求越來越嚴格,而勞動者掌握一定的職業知識和技能,必須通過學習和實踐活動才能獲得。因此,在任何社會制度下,對勞動者提供職業技能培訓都是生產發展的必要一環。可以說,科技的發展,經濟的振興,乃至整個社會的進步,從根本上都取決于勞動者素質的提高。職業培訓不僅通過提高勞動者的專業技術知識和操作技能,直接為提高勞動生產率和促進經濟發展服務,而且也通過提高勞動者的個人素質,最終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加強職業培訓、促進員工職業發展對更好地實現勞動者的其他勞動權利具有重要作用。職業培訓能夠間接地為勞動者帶來各種利益,因為職業培訓有助于增強勞動者的就業競爭能力,擴大擇業領域,獲取較高的勞動報酬,并可以減少職業傷害。從勞動權利保護的角度來看,加強職業培訓、促進員工職業發展對勞動者充分實現勞動權,更好地實現勞動報酬權,獲得更為充分的勞動安全衛生保護權都具有更為顯著的意義。
在市場經濟下,法律把職業培訓作為勞動者的一項基本權利來規定,深層次的理由植根于“社會公正”和“體面勞動”。《國際勞工組織章程》將組織職業教育和技術教育作為實現社會公正的重要內容。在1999年第87屆國際勞工大會上,國際勞工局局長提交報告《體面的勞動》,將體面勞動確定為國際勞工組織當前的主要目標。所謂體面勞動,是指勞動者在自由、公正、安全和具有人格尊嚴的條件下,獲得體面的、生產型的工作機會。為此,社會不僅要創造就業崗位,而且要創造質量可以讓人接受的就業崗位。因此,職業培訓成為勞動者的一項基本權利,具有了重要的價值。
為保證員工實現職業培訓權利、促使企業履行職業培訓義務,各國通常采取兩方面的措施:一是直接規定企業的法律義務和法律責任,明確要求企業提取職業訓練經費或繳納訓練費用,違者給予法律上的處罰。二是在職業培訓設備及經費上給予補助或稅收上的優惠,并通過認證方式,由合格的培訓機構代為培訓企業所需要的勞動者。
在我國,職業培訓是企業對職工的法定義務。我國《勞動法》、《企業職工培訓規定》、《職業教育法》、《就業促進法》的相關規定表明,對職工進行職業培訓是用人單位的法定義務,必須履行;我國職工培訓經費是具有特定用途的專門款項,只能用于對企業職工進行職業培訓,不能挪作他用。
但目前的現實是,我國勞動者接受職業培訓的權利難以實現,企業不履行職業培訓義務、挪用職工培訓經費得現象比較普遍。以經濟發達的廣州為例,據廣州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廣州仍有不少企業未能按照國家規定的比例提取職工培訓經費,提取的企業中也只有35%左右用于技能人才的培訓。不少企業為了追求利潤,不愿意提取職工培訓經費,致使職工的接受培訓的權利得不到保障。一些企業老總出國一趟,幾萬元的花銷就算到培訓經費里,職工的培訓卻沒有經費。
為實現員工的職業培訓權利,我國有必要制定專門的職業培訓法律和行政法規,明確企業提取、使用職工培訓經費的義務和法律責任。此外,可以考慮借鑒我國臺灣地區的相關立法,建立職工培訓經費的滯納金制度和職工培訓經費統籌制度,以強化企業不履行職業培訓義務的法律責任。
從企業的觀點來看,企業加強職業培訓、促進員工職業發展能降低員工流動帶來的成本,鼓舞士氣,提高勞動生產率,從長遠來看對企業的發展和實現利潤最大化目標也是有幫助的。因此,企業加強職業培訓、促進員工職業發展不僅是承擔社會責任,從根本上來說也是對股東的利益負責。在強調人權、人的價值和尊嚴的現代社會,企業如果對公眾呈現一個唯利是圖的“經濟人”形象,并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因此,企業不能僅僅把職業培訓和員工職業發展看作是法律義務,而應將其也作為道德義務。
(作者為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社會法研究所講師)
中國新時代 2011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