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楠軒,連 潔
(中國計量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中美知識產權侵權損害賠償數額立法比較
□ 徐楠軒,連 潔
(中國計量學院,浙江 杭州310018)
我國現行立法中知識產權侵權損害賠償數額的確定單純強調補償受害人損失,但因知識產權侵權的特殊性,往往難以補償受害人實際損失、遏制再次侵權的發生。美國知識產權法在補償性損害賠償基礎上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補償受害者的同時懲戒侵權者,雙向調節遏制侵權。我國知識產權法有必要借鑒美國立法,完善賠償數額制度。
知識產權;損害賠償;法定賠償;懲罰性賠償
我國知識產權現行立法主要由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2001年修正)、《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2008年修正)、《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2010年修正)及其配套實施條例構成。這些立法均明確規定我國知識產權侵權損害賠償數額以補償權利人實際損失為限。如《商標法》第56條、《專利法》第65條、《著作權法》第48條均規定侵權損害賠償數額按照權利人的實際損失確定;實際損失難以確定的,按照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確定;賠償數額還應當包括權利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
此外,以上法律還補充規定,權利人的實際損失或侵權人的違法所得難以確定的,可由人民法院根據侵權行為的情節確定賠償數額,此謂法定賠償。如《商標法》和《著作權法》均規定權利人的實際損失或者侵權人的違法所得不能確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據侵權行為的情節,判決給予五十萬元以下的賠償,而《專利法》規定權利人的損失、侵權人獲得的利益和專利許可使用費均難以確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專利權的類型、侵權行為的性質和情節等因素,確定給予一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的賠償。
可見,我國現行知識產權立法依據損害填補的賠償原則,采用補償性損害賠償制度,即以被侵權人所受實際損失為限來確定損害賠償的數額標準,損失多少,填補多少。在此基礎上,如果發生被侵權人實際損失無法確定的情形下,立法也輔以確定上限額度的法定賠償制度,以彌補單一補償性損害賠償制度的不足。簡言之,我國知識產權侵權損害賠償數額立法以補償性損害賠償為主,法定賠償為輔。
作為傳統民事責任制度核心的補償性損害賠償,其在知識產權侵權責任中的基礎性作用毋庸贅述,但賠償數額的確定在我國立法中并不統一。如專利法與著作權法均規定賠償數額首先應以權利人因侵權受到的實際損失計算,實際損失難以計算的,才按侵權人的非法所得計算;而商標法規定則可以在二者之間任選一種作為計算賠償數額的依據。究竟采取何種做法,立法尚待統一明確。
同時,我國立法者也意識到單一補償性損害賠償無法滿足知識產權侵權責任制度的需要,于是補充規定了法定賠償制度,以輔佐補償性損害賠償制度發揮作用。法定賠償是指在權利人因被侵權所遭受的損失以及侵權人所獲得的非法利益均難以確定的情況下,法院根據當事人的請求或者依職權在法律規定的幅度內綜合考慮各種因素來確定侵權人應承擔的具體賠償數額。[1]司法實踐中,知識產權侵權法定賠償數額由權利的類型、權利的實際價值、侵權者的過錯程度以及侵權產生的不利后果等諸多因素決定。
可以說,法定賠償是我國知識產權侵權損害賠償立法的有益嘗試,其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同時遏制了侵權行為的再生。但我國現行立法中的這項制度仍然存在很大局限,無法從根本上克服知識產權侵權損害賠償立法的缺陷。
首先,法定賠償的適用須符合嚴格的次序。只有在權利人的實際損失和侵權人的違法所得都不能確定時,才適用法定賠償,權利人無權直接選擇適用法定賠償。如《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關于確定著作權侵權損害賠償責任的指導意見》(2005年)第6條規定,對權利人的實際損失和侵權人的違法所得可以基本查清,或者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依據充分證據,運用市場規律,可以對賠償數額予以確定的,不應直接適用法定賠償方法。
其次,法定賠償的數額標準仍囿于實際損失。如《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關于確定知識產權侵權損害賠償數額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2007年)第17條規定,人民法院在適用法定賠償方法確定賠償數額時,應當要求權利人就有關損失客觀存在的事實進行舉證,并就損失的大致范圍作出合理說明??梢姺ǘㄙr償數額的確定仍然力求與實際損失大致相當,不至讓侵權人承擔過多的賠償責任。
再次,法定賠償的數額限制不夠合理。法定賠償直接采用定額方式規定賠償數額上限及下限,過于簡單籠統,不利于實際操作。且所確定的數額也不符合實際情況,如《商標法》和《著作權法》均規定了法定賠償數額上限為五十萬元,但兩法之間修訂的間隔時間達九年之久,雖然著作權在類型和性質上與商標權確實存在諸多區別,但在知識經濟飛速發展的21世紀,如此長期固定的賠償數額顯然難以適應當今知識產權保護的需要。
可見,在我國知識產權現行立法中損害賠償數額的確定規則存在一定缺陷,不利于充分保護權利人的合法利益,也難以有效打擊知識產權侵權行為,有待進一步完善。因此,可對比分析美國知識產權法中的相關規定,從中找出其值得我國借鑒的立法經驗。
美國雖為判例法國家,但無論在英國還是美國,知識產權法都表現為制定法的形式。[1]而美國知識產權法律由兩個部分構成,一是聯邦法律,如國會依據憲法制定的專利法、版權法、商標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等等;一是州法,即各州主要由判例法構成的商業秘密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對于形象權和作者精神權利的保護等等。[2]美國現行知識產權立法主要由聯邦制定的《蘭哈姆法》(1948年)、《專利法》(1952年)、《版權法》(1976年)以及聯邦推薦各州適用的示范法《統一商業秘密法》(1979年)。在這些法律中,對知識產權侵權損害賠償數額均有明確的規定,依據不同情形其數額確定有三種不同標準,即損害賠償金、法定賠償金和懲罰性賠償金。
補償性的損害賠償金也是美國知識產權法侵權損害賠償數額確定的基本形式,如美國《專利法》第284條規定:“法院在作出有利于請求人的裁決后,應該判給請求人足以補償所受侵害的賠償金,無論如何,不得少于侵害人使用該項發明的合理使用費,以及法院所制定的利息和訴訟費用?!薄短m哈姆法》第35條(a)款也有類似規定:“原告有權獲得:1.被告獲得的利潤;2.已被原告證明的任何賠償金;3.訴訟費?!泵绹栋鏅喾ā返?04條(a)款規定,“版權侵犯者有責任賠償——版權所有者的實際損害以及(b)款所規定的版權侵犯者的任何附加利潤”。另外,美國《統一商業秘密法》第3條a款同樣規定:“……,原告有權就侵占所造成的實際損失要求賠償。原告還有權就沒有計算在實際損失賠償金中的因侵占導致被告獲得的不當利益要求賠償?!?/p>
在此基礎上,美國知識產權法中同樣規定了法定賠償金的形式,如美國《版權法》第504條(c)款規定:“版權所有者在終局判決作出以前的任何時候,可要求賠償訴訟中涉及的任何一部作品版權侵犯行為的法定損害賠償,而不是要求賠償實際損害和利潤。此項法定損害賠償的金額,每部作品至少不低于250美元,最多不超過l萬美元,由法院酌情判定?!绻ㄔ号卸ㄇ址赴鏅嗍枪室獾?,法院可酌情決定將法定損害賠償金增加到不超過5萬美元的數額?!?/p>
并且,美國多部知識產權法在侵權損害賠償制度中均補充規定了懲罰性賠償金。如美國《專利法》第284條規定:“不論由陪審人員還是由法院決定,法院都可以將損害賠償金額增加到原決定或估定的數額的三倍。”《蘭哈姆法》第35條(a)款規定,“評估賠償金時,法院可以判決已認定的賠償金的任何數量的總和,但不得超過該數量的三倍。”美國《統一商業秘密法》第3條a款b款規定:“如果發生故意或惡意侵占,法院可責令被告支付不超過上款中任何賠償2倍的懲罰性賠償金?!?/p>
比較中美知識產權法中的侵權損害賠償制度不難發現,兩國對于賠償數額的規定存在很大區別??傮w來看,美國知識產權侵權損害賠償的數額顯著高于我國相關規定,具體可從三種不同賠償制度上進行細致比較。
其一,中美知識產權法雖均以補償性損害賠償為基本規則,以填補權利人的實際損失,但在對實際損失的范圍上卻大相庭徑。我國法律規定的賠償范圍以權利人的實際損失為基準,只有在實際損失難以確定時,才按照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確定,易言之,實際損害或非法利益,只能二選一。美國法律規定的賠償范圍卻包括原告的實際損失和被告的不當得利,二者可以同時要求賠償。如此比較,可以發現即使同為補償性損害賠償,美國知識產權法規定的賠償范圍要遠遠大于我國法律規定,其賠償數額自然也要更高。
其二,中美知識產權法也都規定了法定賠償制度,但同樣存在很大區別。正如前文所述,我國知識產權法定賠償制度存在諸多局限,僅作為補償性損害賠償的例外規則適用。而美國的該項制度卻完全獨立。以美國《版權法》為例,其法定賠償與我國《著作權法》區別有三:一是在適用順序上,權利人可自由選擇,無需在實際損失無法確定之后;二是即使在明知實際損害和利潤的情況下,法院也可不考慮實際損失直接判處更高數額的法定賠償金;三是賠償數額明確上下限,并根據侵權人的主觀惡性區分不同檔次的賠償數額??梢?,美國知識產權法中的法定賠償并不依附于補償性損害賠償,而是作為一項獨立的賠償制度存在。
其三,美國知識產權法中的懲罰性賠償是我國知識產權法中所缺少的。懲罰性賠償最高可將侵權損害賠償數額提高到實際損失的3倍(《統一商業秘密法》的規定是在損害賠償金基礎之上再加2倍懲罰性賠償金,也即3倍賠償)。這項制度的目的在于懲罰知識產權侵權人的主觀惡性,威懾今后類似侵權行為的發生,同時也在客觀上鼓勵受害者積極訴訟,有效抵制侵權。當然,賠償額度的大幅提高也能更全面地保護受害者的合法權益。
綜上,相較我國,美國知識產權侵權損害賠償數額更高更合理,確定依據更加全面具體,能夠更好地保護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同時遏制知識產權侵權的發生,值得我國法律借鑒。
我國現行法律規定的損害賠償數額計算方法均以權利人的實際損失或侵權人的非法利益兩種方式確定,但在不同法律中適用順序并不相同。對此,我國多部知識產權法中應統一賠償數額計算的順序,受害人損失和侵權人利益究竟是自由選擇,還是何者優先,諸法規定應明確一致。
當然,也可借鑒美國知識產權法的做法,將受害人損失和侵權人利益一并計算,二者之和作為損害賠償數額。雖然損害賠償僅限于填補受害人損失,但因知識產權的無形性及侵權方式的隱蔽性,依現行立法計算出的損失往往低于實際損失,無法真正彌補受害人的全部損失,保護其合法權益,另一方面也讓侵權人有利可圖,產生再次侵權的僥幸心理。因此,可以考慮擴大知識產權侵權損害賠償的范圍,將受害人不應減少而減少的直接損失,和應當增加而未增加的間接損失(某種程度上等同于侵權人不應增加而增加的非法利益)一并計算確定賠償數額。
另外,我國知識產權法中法定賠償制度也應進一步完善。法定賠償制度設立的目的是為更加全面地保護受害人的權利,而我國法律規定始終將法定賠償置于末位,只有在無法確定損害賠償時才補充適用,且仍須根據受害人的大致損失來估算賠償數額,這讓法定賠償制度的作用大打折扣。應當修改法定賠償的規定,使之成為一項相對獨立的賠償制度,對此同樣可以借鑒美國的做法,根據受害人的自由選擇或法院依職權直接適用法定賠償。并且,即便受害人的實際損失或侵權人的非法利益能夠確定,也可因侵權人的過錯程度和侵權產生的惡劣影響適用更高數額的法定賠償,在補償受害者的同時懲戒侵權者。
懲罰性賠償是在補償性賠償或名義上的賠償之外,為懲罰該賠償交付方的惡劣行為并阻遏其與相似者在將來實施類似行為而給予的賠償。[3]它是英美法系侵權責任法中的一項重要制度,通常針對科技發展給社會帶來的某些不容忽視的作用,例如保護消費者權益案件、公害案件以及知識產權領域案件。[4]該項制度近年來也逐漸被我國法律所接受,目前在我國產品責任法領域已得到確認:自1993年頒布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創設雙倍賠償制度以來,經過十多年的發展,2009年頒布的《食品安全法》和《侵權責任法》均明文規定了懲罰性賠償,從而全面確立了產品責任法中懲罰性賠償的地位。
可見懲罰性賠償已融入我國侵權損害賠償制度之中,而國外立法經驗也已表明懲罰性賠償制度在知識產權法同樣可以適用。綜上,我國知識產權法中引入懲罰性賠償并無法制障礙,關鍵在于具體制度如何設置。懲罰性賠償制度的核心在于數額的確定,美國知識產權法中有兩種確定方式:一是定率,即根據實際損害乘以一定的倍數以確定賠償數額,如前文所述美國《專利法》和《蘭哈姆法》中規定的3倍賠償;二是定額,即直接確定賠償金額的上限及下限,如美國《版權法》中規定故意侵犯版權的情況下,法院可酌情決定將法定損害賠償金增加到不超過5萬美元的數額,這實質上即為定額的懲罰性賠償。
我國如果引入知識產權懲罰性賠償,采用定率原則確定賠償數額更為合理。具體做法是先確定補償性損害賠償的數額,然后依此為基數乘以一定的倍率來確定懲罰性賠償數額。賠償倍率的確定應考慮權利人實際的損失,侵權人的獲利數額、侵權人的主觀惡性、財產狀況、支付能力以及該行為對社會造成的影響等因素。立法中對懲罰性賠償的倍率可予一定限制,也可不做限制而在司法實踐中由法官自由裁量。當然,過多的懲罰性賠償數額也會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因此借鑒美國知識產權法中的3倍賠償應是理性的選擇。
[1]吳漢東.知識產權立法體例與民法典編纂[J].中國法學,2003,(01).
[2]李明德.美國知識產權法[M].法律出版社,2003.
[3]王利明.中國民法典基本理論問題研究[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4]王利明.懲罰性賠償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2000,(04).
(責任編輯:徐 虹)
Abstract:China's curr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tort damages amount simply emphasize compensation for the loss of victims.It can neither compensate the actual loss of victims nor contain the torts,because of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s features.American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used punitive damages based on compensatory damages,to compensate victims and punish infringers,curb torts on twoway.Our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should learn to the U.S.legislation necessarily,improve the amount of compensation system.
Key words:intellectual property;compensative damages;statutory damages;punitive damages
Legislation Comparison of Sino-US Intellectual Property damages Amount
Xu Nanxuan,Lian Jie
D923.4
A
1007-8207(2011)02-0127-03
2010-07-20
徐楠軒 (1979—),男,湖南湘潭人,中國計量學院法學院講師,法學碩士,研究方向為民商法;連潔(1982—),女,山西大同人,中國計量學院經濟法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經濟法。
本文系2009年度浙江省科技廳重點軟課題項目 “專利糾紛的行政救濟與司法救濟比較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之一,項目編號:(2009C25066)。并受 “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標準化與知識產權管理”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