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嚴碧華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株洲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姜玉泉:清水塘人盼水清
□本刊記者嚴碧華
近年來,湘江流域重金屬治理備受外界關注。最新消息顯示,湘江重金屬污染治理已被正式列入國家重金屬污染防治“十二五”綜合規劃。湖南將進一步做好湘江重金屬污染治理和流域內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的“頂層設計”。
“清水塘地區是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最為嚴重的幾個地方之一,因而,治理該地區顯得非常重要。”3月6日,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株洲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姜玉泉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如此表示。
為了加快解決這一問題,姜玉泉今年提交了《關于支持株洲清水塘地區戰略性改造的建議》。
3月12日,姜玉泉與劉曉武、唐建強兩位代表提交的關于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的建議,引起了國家環保部的重視。受代表邀約,當天上午,環保部有關負責人來到駐地,就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及清水塘地區戰略性改造的相關情況,與他們進行會談溝通。
“如果不把株洲市清水塘地區重金屬污染治理好,‘兩型社會’建設就是一句空話!”會談中,姜玉泉代表大聲疾呼。
姜玉泉向記者表示,株洲市清水塘地區是國家“一五”、“二五”重點布局建設的重化工業區,聚集了規模以上企業152家,主要是冶煉、化工、建材企業。建國以來,清水塘累計向國家上繳利稅200多億元。由于歷史原因,該地區污染問題嚴重,尤其是重金屬污染問題突出,重金屬污染區域面積達62.41平方公里,經國土資源部批準,受重金屬污染影響的變性土地面積為34.41平方公里。土壤中特征污染物——重金屬鎘、汞、鉛及類金屬砷均超標嚴重,其中鎘的超標率達到100%,平均監測值超過國家標準值3.67倍,最大超標倍數達230倍。汞和鉛的超標率為80%以上,最大超標倍數分別為6.57倍和262倍,砷的超標率為47%,最大超標倍數為6.6倍。
在姜玉泉看來,解決清水塘地區重金屬污染問題,消除環境安全隱患,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是評價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改革試驗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和社會效益。
采訪中,姜玉泉表示,從2008年開始,株洲提高了企業進入門檻,其中一個主要指標就是環保,如果環保達不到要求,再大的投資也將被拒之門外。“與此同時,我們重拳治理高污染企業,關閉有污染的生產線,大力推進節能減排。”
據介紹,“十二五”期間,株洲市將綜合運用發展循環經濟、企業搬遷改造、環境生態治理等方式對清水塘地區進行戰略改造,將其打造成國家級循環經濟樣板試點區、國家級重金屬污染治理示范區和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示范區。
為實現這一目標,姜玉泉建議重點支持清水塘重金屬污染重度區域移民安置避險項目,支持清水塘工業廢水處理廠的建設與支持清水塘企業搬遷改造。
“該項目總投資40億元,主要分布在株洲市天元區、石峰區。長期生活在這片污染地區土地上的居民不能進行農業生產,吸不上新鮮空氣、喝不上安全水、吃不上放心菜,身體健康受到嚴重影響。”姜玉泉說,“清水塘工業區的湘江斷面,距湘潭市取水口僅30公里,距長沙市取水口也不足100公里,對長沙、湘潭兩市的飲用水源安全構成重大隱患。由于企業多,行業不同,僅單個企業達標排放不能解決污染問題,必須新建一個工業廢水處理廠,進行二次處理。項目總投資10億元,目前已開工建設。”
同時,姜玉泉認為,清水塘環境容量已經非常飽和,環境十分脆弱敏感,在治理的同時搬遷改造企業是非常必要的。目前,逐步搬遷改造企業的條件基本成熟,可先期重點支持中鹽株化、華銀株洲電廠的搬遷改造項目。
姜玉泉說,“2008年起,株洲市啟動了重金屬污染核心區居民的遷建性異地安置工程。但清水塘地區重金屬污染治理任務艱巨,資金不足等問題嚴重制約了這項民生工程的進展。”
采訪中姜玉泉表示,“十二五”期間,株洲市將綜合運用發展循環經濟、企業搬遷改造、環境生態治理等方式對清水塘地區進行戰略改造,將其打造成國家級循環經濟樣板試點區、國家級重金屬污染治理示范區和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示范區,但僅靠省市兩級的力量是無法完成這一目標。
□ 編輯尹麗麗□ 美編閻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