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燮蛟,魏 彬,趙 雪
(浙江工業大學,浙江 杭州 310024)
網絡詐騙現狀與預防體系的建構
□ 楊燮蛟,魏 彬,趙 雪
(浙江工業大學,浙江 杭州 310024)
網絡詐騙是一種新型的犯罪方式,是一種有別與普通詐騙的高科技犯罪,其隱蔽性強、滲透性強、危害范圍廣的特點也決定了應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了網絡的快速發展,網絡詐騙對我國經濟的影響范圍也日益加大,而我國對此的立法和執法還存在很多問題。因此,有必要從立法完善、執法改善、技術加強、社會各方協調等方面來構建網絡詐騙的預防體系,以便更好地預防網絡詐騙,減少經濟損失。
網絡詐騙;網絡文化;預防體系
隨著計算機網絡的快速發展,網絡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便利,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網絡給我們帶來的危害。網絡犯罪是網絡發展過程中的負面產物,而網絡詐騙是網絡犯罪中比較典型的一種犯罪。因此,要想讓網絡健康發展,發揮其有利的作用,就要對諸如網絡詐騙一類的網絡犯罪進行預防和制止。
網絡有其自身的特性,比如網絡開放的平等性、管理方式的非中心性、信息傳輸的即時性和不確定性、時空的壓縮性等。[1](p168-169)正是由于網絡的這些特性導致了網絡詐騙的隱蔽性強、滲透性強、證據容易被破壞等特點。另外,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也導致了網絡詐騙的形式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因此,很有必要對網絡詐騙進行分析總結,以便更好地預防網絡詐騙。
目前,犯罪預防有三大理論,即司法(刑罰)預防、社會預防、情境預防。司法預防和社會預防是比較傳統的理論,而情境預防是一種新發展的理論,對如何構建三足鼎立的預防體系是目前要解決的問題。而如何將這三大理論應用到網絡詐騙的預防中去也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由于網絡詐騙是一種比較新型的犯罪方式,因而對其的研究也處于初步階段。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詐騙的類型在不斷增加,對網絡詐騙的理解也存在不同的見解,所以對網絡詐騙的定義并沒有形成統一認識。如有學者認為:網絡詐騙并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法律概念,而是犯罪學意義上的對一類犯罪行為的統稱;[2]有學者認為:界定網絡犯罪的概念首先應明確研究角度的定位問題,即從犯罪學的角度還是從刑法學的角度來探討網絡犯罪的概念;[3]刑法學研究的網絡犯罪,或者說刑法學意義上的網絡犯罪是法定犯罪,指符合刑法明確規定的犯罪構成且應負刑事責任的行為。而犯罪學研究的網絡犯罪不僅包括刑法意義上的網絡犯罪,還包括刑法沒有規定為犯罪的其他具有社會危害性的通過網絡實施的違法行為,其中包括網絡環境中的準犯罪(違法但不具備刑罰處罰性的行為)和待犯罪化的網絡犯罪(嚴重侵犯法律保護的利益,但尚未由刑法規定為犯罪的違法行為)。[4]
目前基本上形成了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是把網絡詐騙看作是傳統的詐騙犯罪的一種新形式,另一種是把網絡詐騙看作是一種新型的犯罪形式。筆者認為,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詐騙的形式會更加復雜,無論是從其自身特點來看,還是從其危害對象、犯罪主體來看,都將成為一種新的犯罪形式。另外,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許多國家都單獨規定了網絡詐騙的罪名和量刑標準。
雖然學者們對網絡詐騙的定義有不同的見解,但也有一個比較統一的概念,即網絡詐騙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利用互聯網作為重要的犯罪工具,用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
有關數據表明,2005年,我國公安部門偵破網絡詐騙案件共1350起,2006年一季度已偵破網絡詐騙、盜竊案件543起,關閉六合彩等欺詐性網站1361個。2006年,中國的網絡釣魚網站占全球釣魚網站的13%,名列全球第二位。2006年全年,在中國因為網絡欺詐而損失錢財的網民占中國總網民的10%,平均損失錢財達到600元以上。[5]2007年,公安部門查獲多起冒充“奧組委”的網絡詐騙案,令人震驚的是,作案者中竟有年齡才十多歲的中小學生。
另外,目前國內幾乎所有的交易論壇、二手交易信息平臺上都充斥著詐騙信息,各大知名網站也不例外。如果在搜索引擎Google上搜索關鍵字“網絡詐騙”、“網絡騙子”、“網上詐騙”、“網上騙子”就會得到超過1000萬條搜索結果,令人觸目驚心。
中國反商業欺詐網是全國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領導小組辦公室和商務部建立的反商業欺詐專業信息服務平臺,他們經常接到網民的投訴,反映網絡購物糾紛問題,其中網絡購物詐騙占大多數。
⒈案件受理困難。按照我國公安機關案件管轄分工,公共信息網絡安全監察部門(簡稱“網監”)只負責管轄《刑法》規定的非法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案(第285條)和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案(第286條)。故網絡詐騙案件只能由公安派出所或刑警隊受理,而派出所或刑警隊對涉及網絡(計算機)的案件又不熟悉,大多數偵察員對網絡犯罪的偵破知識和技能都十分匱乏,相對辦案能力較弱,因而形成了網絡詐騙案件網監部門不受理,派出所或刑警隊不愿受理,即使勉強受理了,也不積極去辦的局面。而網絡詐騙案件具有高度的技術性、作案的瞬時性、犯罪范圍跨區域性等特點,如果不能及時處理,就很難再收集證據并找到犯罪嫌疑人。這是導致網絡詐騙破案率低的原因之一。
⒉案件管轄問題。首先,管轄地不易確定。由于網絡的無國界性,使得犯罪分子可以以一地為據點,也可以多處轉移,騙取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錢財。因此,無論是由犯罪行為地管轄還是由犯罪結果發生地管轄都不是很適合。其次,指定管轄導致的后續性矛盾。由于網絡詐騙類犯罪的危害面廣、社會影響大,在通常情況下,上級偵查機關會指定某一地偵查機關進行偵查。偵查終結后,如果構成犯罪,向同級檢察機關移送審查起訴。但由于偵查機關是指定管轄得到的管轄權,移送到檢察機關后,檢察機關依照法律規定并沒有相應的管轄權。這種人為造成的后續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司法程序的及時有效進行。再次,移送管轄標準不統一。根據我國《刑法》規定,詐騙類犯罪是以金額為定罪標準,分為數額較大、數額巨大及數額特別巨大。[6]而司法解釋規定,個人詐騙公私財物2000元及4000元的為數額較大;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以單位名義實施詐騙行為的,詐騙所得歸單位所有的,以5萬元至10萬元以上為數額較大。[7]對于網絡詐騙類犯罪,究竟何種金額該歸基層法院管轄,何種金額該移送中級法院管轄,在司法實踐中并沒有明確的標準,這也給案件的辦理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⒊證據收集困難。網絡犯罪所涉及的主要證據是電子證據,也被稱之為計算機證據。是指在計算機或計算機系統運行過程中產生的以其記錄的內容來證明案件事實的電磁記錄物。與傳統證據相比,計算機證據有以下特點:⑴內在實質的無形性。計算機信息都是按照一定的編碼規則以0、1的比特形式存在,這些比特流我們既看不見又摸不著,具有無形性;⑵外在形式的復合性。與普通的物證、書證的單一性相比,電子信息的表現形式多樣,不僅可以表現為文字、圖像、聲音或它們的組合,還可以是交互式的、可編譯的,因此計算機證據能夠更加直觀、清晰、生動、完整地反映特征事實及其形成的過程;⑶內容的客觀真實性。如果不考慮人為篡改、差錯和故障影響等因素,計算機證據是所有證據種類中最具證明力的一種,它存儲方便,表現豐富,可長期無損保存及隨時反復重現,它不像物證一樣會因周圍環境的改變而改變自身的某種屬性,不會像書證一樣容易損壞和出現筆誤,也不會像證人證言一樣容易被誤導、誤傳、誤記或帶有主觀性,計算機證據一經形成便始終保持最初、最原始的狀態,能夠客觀真實地反映事物的本來面貌;⑷易破壞性。與計算機證據的客觀真實性相對應,在有人為或技術、設備等因素介入的情況下,計算機證據極易被篡改、偽造、破壞甚至毀滅。[8]從以上的計算機證據特點可以看出,計算機證據內在的無形和外在的多邊組合,一方面使其有與其他證據形式不同的證明力,另一方面也使其很容易被人為地破壞。而在目前計算機技術并不能快速保存電子證據的前提下,對網絡詐騙一類的網絡犯罪的證據收集就變得非常困難。
在行政法立法方面,1994年2月18日,國務院發布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其中第17條規定:公安機關對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工作行使下列監督職權:監督、檢查、指導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工作;查處危害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的違法犯罪案件;履行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工作的其他監督職責。這樣概括而模糊的規定,在具體適用時相當困難。不管是對網絡詐騙的預防還是責任的追究,都難以適用現有的法律。
在刑事立法方面,1997年修訂的《刑法》第287條規定:利用計算機實施的金融詐騙、盜竊、貪污、挪用公款、盜取國家秘密或其他犯罪的,依照本法相關規定定罪處罰。該條文只規定了利用計算機實施金融詐騙的情形。網絡詐騙與傳統的詐騙不同,其客體是復雜客體,包括公私財產所有權和計算機網絡秩序。其傳播迅速,不定性強,危害性也大于傳統詐騙。所以不能適用傳統的法律條款對其進行定罪量刑。[9]這就使得網絡詐騙在犯罪事實的認定和適用法律方面比較困難,不利于網絡詐騙案件的審理,也難以達到懲罰犯罪的目的。
對于刑事犯罪,《刑法》第285條、第286條、第287條三個條文很難囊括目前針對計算機系統或網絡實施的違法、犯罪和侵害行為,也很難包括以計算機和網絡為工具進行的其他種類的犯罪行為。
2000年12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 《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是我國第一次對網絡犯罪和與網絡有關的犯罪作出的較為系統的規定。但這個決定還顯得太過寬泛,司法實踐中還不能很好地解決網絡犯罪涉及的各種問題。
在程序法方面,《刑事訴訟法》對計算機及網絡犯罪的特殊偵察手段和證據規則方面也沒有相關規定,這很不利于對計算機及網絡犯罪的追訴。
另外,在對網絡詐騙的追訴中,在對網絡虛擬財產的認定和網絡詐騙的數額認定方面,我國的法律法規也沒有相關規定,這也造成了對網絡詐騙追訴的困難。
對于網絡詐騙等網絡犯罪,國外都有相應的法律規定,或獨立立法,或在刑法中規定單獨的篇章。比如:美國制定的《反計算機詐騙和濫用法案》;法國1993年的《刑法》就有了有關計算機犯罪的規定,其中第323-1至第323-4條專門針對以欺騙手段獲得對自動化數據處理系統的訪問權、阻礙或破壞自動化數據處理系統的功能或對自動化數據處理通信欺騙性輸入數據等行為。懲罰從1年到3年監禁不等,最高罰款為30萬法郎;英國在1990年通過的《反計算機濫用法案》就若干種具體行為作出了規定,其中包括:未經授權訪問計算機材料;未經授權訪問以達到實施犯罪或便于進一步犯罪的目的;未經授權篡改計算機材料。其中第323-1至第323-4條專門針對以欺騙手段獲得對自動化數據處理系統的訪問權、阻礙或破壞自動化數據處理系統的功能或對自動化數據處理通信欺騙性輸入數據等行為。西班牙等國在刑法中雖然沒有與計算機犯罪相關的具體規定,但是它們有其他法律適用于網絡犯罪所涉及的破壞隱私和詐騙等活動。[10]
由于網絡的全球性,網絡詐騙的犯罪地點也具有全球性。對網絡詐騙的預防,不僅要有完善的國內立法,也要有國際立法。2001年11月23日,為加強反網絡犯罪的國際合作,美國、日本及歐盟在布達佩斯正式通過了全球第一個國際性的《網絡犯罪公約》。該公約的出臺是國際反網絡犯罪斗爭中邁出的重要一步,是國際網絡刑事立法上的重要舉措之一。[11]公約在犯罪主體和犯罪管轄、證據收集保護等方面作了規定,這對我國相關法律的修改與制定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由于網絡公開的平等性,使得網絡詐騙的形式紛繁復雜。但其主要形式有兩種,一種是直接通過設置陷阱騙取公私財產;另一種是通過偽裝的網頁或虛假郵件獲取個人信息,然后進行一系列的破壞活動,給受害者造成損失。
⒈陷阱型詐騙。⑴利用網上拍賣實施的詐騙犯罪。受害人大多在付款后或收不到商品或收到的商品不如賣主所承諾的那樣。⑵利用虛假的電子商務進行詐騙。此類犯罪活動往往是建立電子商務網站,或是在比較知名、大型的電子商務網站上發布虛假的商品銷售信息,犯罪分子在收到受害人的購物匯款后就銷聲匿跡。⑶利用Modem撥叫國際長途的詐騙犯罪。犯罪行為人誘使上網者下載一個“瀏覽工具”或者“撥號器”,以便免費登陸成人網站。而所謂 “撥號器”就會悄悄切斷Modem的當前連接,轉而通過撥通一個國際長途號碼連接上互聯網。這樣,用戶會在不知不覺中損失一大筆電話費。⑷夸大、虛假宣傳誤導消費者。一些網絡經營者利用消費者購買前只能通過廣告宣傳而無法實際接觸、了解、判斷產品的質量、性能、保修、商家信譽等情況的信息弱勢,對所售商品虛假宣傳、夸大功效。⑸中獎。騙子會提供一個銀行賬號,以中獎需要繳納稅費、保證金、郵寄費、手續費等多個名目,讓事主匯錢。以上的各種案例雖然形式不同,但其共同點都是利用人們貪圖便宜又疏于防范的心理。
⒉網絡釣魚。這種詐騙方式一般利用垃圾郵件和偽造的網頁騙取個人信息,是比較多見的詐騙形式。⑴發送電子郵件,以虛假信息引誘用戶中圈套。詐騙分子以垃圾郵件的形式大量發送欺詐性郵件,這些郵件多以中獎、顧問、對賬等內容引誘用戶在郵件中填入金融賬號和密碼,或是以各種緊迫的理由要求收件人登錄某網頁提交用戶名、密碼、身份證號、信用卡號等信息,繼而盜竊用戶資金。⑵建立假冒網上銀行、網上證券網站,騙取用戶賬號密碼。實施網絡詐騙犯罪的黑客建立起的域名和網頁內容都與真正網上銀行系統、網上證券交易平臺極為相似,引誘用戶輸入賬號密碼等信息,進而通過真正的網上銀行、網上證券系統或者偽造銀行儲蓄卡、證券交易卡盜竊資金;或利用跨站腳本,即利用合法網站服務器程序上的漏洞,在站點的一些網頁中插入惡意html代碼,屏蔽住一些可以用來辨別網站真假的重要信息,利用cookies竊取用戶信息。⑶利用用戶弱口令等漏洞破解、猜測用戶賬號和密碼,還有的通過手機短信、QQ、msn進行各種各樣的網絡釣魚活動。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會有不同形式的病毒出現,網絡釣魚就是通過尋找網絡漏洞,以各種形式騙取個人信息,從而達到詐騙目的的。
⒈犯罪方法簡單,犯罪成本低。網絡詐騙者往往只需要發布一些信息或偽裝網頁等方法就可以使一些防范意識不強的網民上當受騙。當然也有一些高技術的詐騙使網民防不勝防,但總體來講網絡詐騙相對于普通詐騙來講犯罪成本低得多。
⒉高隱蔽性和低風險性。由于網絡公開的平等性和信息傳輸的即時性和不確定性,使得網絡詐騙者難以確定。網絡詐騙的高隱蔽性導致了司法機關對其打擊的乏力,自然也就導致了它的低風險性。
⒊滲透性強。網絡已經成為一個虛擬的世界,隨著網絡的發展,網民越來越多,再加上網絡信息傳輸的即使性與不確定性,使得網絡詐騙的受害者非常廣泛。以我國為例,我國目前有4億多網民,而且還會越來越多,其受害群體之大可以想象。
⒈法律不健全。法律的發展總是受制于社會的進步,并且常常具有滯后性。我國現有法律法規對于網絡犯罪的規定較為粗陋,難以適應打擊和防控網絡犯罪的需要。在現行刑法制訂時,我國互聯網產業剛剛起步,對網絡詐騙犯罪沒有專門規定,對于網絡詐騙的行為認定、犯罪數額、犯罪形態等法律細節問題都缺乏明確的法律指導。法律法規的不健全嚴重影響了對網絡詐騙犯罪的打擊力度。同時,網絡詐騙多發生在網絡虛擬空間,是一種新型的詐騙方式,在偵察、取證、定罪、量刑方面缺乏足夠的司法實踐,使司法機關在打擊犯罪方面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
⒉經濟利益的驅動。經濟因素是犯罪發生的重要驅動力,對于財產類犯罪來說尤其如此。由于市場經濟的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社會分配制度尚不夠完善,貧富差距較大,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思想盛行,一些人為了獲得經濟利益不惜鋌而走險,以身試法。同時,網絡詐騙具有犯罪成本低、傳播范圍廣、受害者多、收益大等特點,能夠帶來高額的犯罪收益,因而相對普通的詐騙來說,更容易受到犯罪分子的青睞。
⒊不良文化的影響。“犯罪與文化的關系深刻而又密切,其密切程度是一般人所估計不到的。”[12](p202)我國傳統文化中存在的一些消極因素給人的行為和犯罪控制帶來了顯著的負效應。在源自小農經濟的中國傳統文化中,人際關系的基本特點是以家庭血緣關系為中心,以關系遠近決定個體的行為方式。犯罪人在對陌生人群進行坑蒙拐騙時并無太多的道德顧慮。改革開放以來,受西方極端個人主義、物質至上主義思想的影響,部分國人盲目崇信金錢、享樂,甚至因追求物質財富而不擇手段,走向犯罪。到了網絡時代,互聯網無孔不入地滲入到社會生活中,網絡消除了時間和空間的障礙,使人類幾乎可以無限制地在網絡上交流,這就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不良思想和腐朽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也使犯罪方法和手段被廣泛運用,甚至形成網絡上的犯罪亞文化。東西方文化糟粕在網絡環境下發酵、放大,引發了大量網絡犯罪行為,網絡詐騙也只是其中一種而已。[13]
⒋傳統道德觀念缺失。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原有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受到了新觀念的強烈沖擊,而且社會思想多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這種變化使得部分社會成員在思想觀念上產生了混亂,因道德失范而產生的犯罪也急劇增加。比如誠信缺失。
⒌個人因素。首先,網絡詐騙的犯罪嫌疑人有與傳統詐騙犯罪嫌疑人一樣的特征,如存在僥幸冒險心理、好逸惡勞、貪得無厭等;同時又具有不同于傳統詐騙犯罪分子的特點,如知識水平較高、技術水平較高等。其次,網絡犯罪群體趨于年輕化。根據2008年6月中國第22次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中國網民的主體是30歲及以下的年輕群體,這一網民群體占到中國網民的68.8%,超過網民總數的2/3。其中,不到18周歲的青少年人群占19.6%,18-24周歲的青年占30.3%。這部分網民年紀較小,涉世未深,缺乏社會經驗而又與網絡接觸較多,容易成為網絡詐騙活動的受害者。另外,很多網民缺乏防范意識,常常因抵不住誘惑而誤入陷阱。
⒍網絡因素。網絡詐騙的高隱蔽性、低風險性、低成本性和高收益性是網絡詐騙日益增多的主要因素之一。網絡技術的漏洞和網絡管理的松散也是犯罪嫌疑人青睞網絡詐騙的原因。
犯罪預防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廣義的預防是一種傳統的預防概念,它包括所有能對預防犯罪產生影響的事前干預措施和事后的處罰或矯正措施。狹義的預防是指事前預防,即把基于刑罰之確定和執行的懲罰性及威懾性預防排除在預防范疇之外,并將犯罪預防只視為實現刑事政策的一種手段,而與刑事政策的其他手段相區別,如對犯罪受害人的援助,對犯罪人的重新社會化、非刑罰以及個性化的治療、擴大剝奪自由刑的替代措施等。[14]
目前,狹義的預防概念是正在被提倡的。而在眾多的預防概念中,最被人們認同的是比利時學者提出的概念:“預防,是指國家、地方組織及社會團體,通過消除或限制致罪因素及對孕育著利于犯罪機會的物質及社會環境的恰當管理,已達更好的控制犯罪的目的而采用的一種手段。[15](p587)以下對于網絡詐騙預防措施的探討,就是從消除或限制網絡詐騙的六大致罪因素以及改善網絡環境進行的。
通過分析網絡詐騙的致罪因素和我國網絡詐騙的現狀,我們可以從以下四方面來探討網絡詐騙的預防措施:
1.立法對策。針對我國現有的法律,結合網絡詐騙的特征,借鑒國外經驗來完善網絡立法,不僅有助于打擊犯罪,也是網絡詐騙司法預防的基礎。⑴在刑法條文中規定專門的網絡詐騙罪罪名,作為新的一章,將目前關于利用金融信用卡詐騙犯罪、利用計算機系統犯罪及合同詐騙罪等均以網絡為工具但犯罪客體有所差異的犯罪形式規定于網絡犯罪,從而較好地梳理網絡犯罪的定罪量刑體系。在修改《刑法》條件成熟的情形下,可考慮制定關于計算機系統安全及懲處計算機違法犯罪的專門法規或司法解釋,以增強網絡詐騙行為的規定在司法實踐中的可操作性。[16]⑵通過行政法規或司法解釋等方式解決網絡詐騙犯罪中涉及到的法律實務問題如犯罪金額的確定、犯罪管轄、犯罪完成形態等。
⒉執法對策。⑴1992年,為打擊網絡詐騙,美國建立了《網絡欺詐動議》,其采取了兩大司法舉措:一是采取聯邦犯罪訴訟,二是采取因特網欺詐創制舉措和因特網欺詐投訴中心。[17]其實質就是國家綜合打擊網絡詐騙,通過建立專門的受理機構處理案件、培訓專門的偵查人員調查案件、專門的人員負責分析犯罪、制定預防措施等。其可借鑒的經驗是建立專門的機構和培訓專門的人員處理案件,再加上地方和中央的合作,合力打擊網絡詐騙。所以,要解決網絡詐騙等網絡犯罪案件受理難的問題,不僅要設立專門的機構進行管理,還要加強網絡警察隊伍的正規化、現代化建設,從而解決網絡犯罪案件無人管或不愿管的問題。譬如可以組建網警專業突擊隊,實時打擊網絡犯罪。具體而言,一方面,要積極引進一批高素質的計算機信息技術人才,把那些政治素質好、懂得網絡專業知識、熱愛公安工作的人員選拔到網絡警察隊伍中來,培養一批既能破案又懂網絡專業技術的年輕網絡偵察員;另一方面,要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培訓,不斷提高網絡警察隊伍的網上發現能力、跟蹤控制能力和快速反應能力。針對各地偵察、取證水平參差不齊,特別是大多數地、市級網監部門偵察破案力量比較薄弱,取證手段落后的現實,可考慮以省級網監部門為主,集中吸收全省所有的網監“高手”,組建精干的網絡警察專業突擊隊,為全省范圍內的重大網絡案件查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實時打擊網絡犯罪。同時,借助網警專業突擊隊的有力支持和配合,也可快速提高案發地公安網監部門查處網絡案件的能力和水平。⑵加強各方合作,建立全球“法網”以對付網絡犯罪。一方面,網絡犯罪不受地域限制,已成為各國共同面臨的問題,網絡犯罪的跨國性要求各國立法應注意與國際接軌。加強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有利于增強對網絡犯罪的控制。另一方面,在打擊網絡詐騙犯罪工作中,國內公安、電信、金融、文化、工商等部門之間要加強溝通,既要明確各自職責,又要密切配合,積極協作,避免出現職能交叉現象和管理“真空地帶”,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多部門綜合執法、聯合整治長效機制,提升打擊和防范網絡詐騙犯罪的整體合力。金融部門要加強對網上交易過程的認證和監控;網絡運營商要落實網絡注冊實名制和電子郵件過濾技術。此外,還要建立起公安機關與網絡提供商、金融等部門的快速協查機制。⑶大力推廣“虛擬警察”24小時上網執勤巡邏的做法,依法公開管理互聯網以提高網絡虛擬世界中網警的“見警率”和“管事率”。[18]這其實也是將情景預防理論應用到網絡犯罪預防中的一種很好的方法,即通過增加犯罪嫌疑人被發現的幾率而增加其犯罪難度,從而達到改變犯罪環境來預防犯罪的目的。
2006年1月1日,深圳市公安局網監分局率先在國內推出一男一女兩個很有親和力的網絡警察卡通形象,分別叫“警警”和“察察”,在深圳主要門戶網站設立了網上報警崗亭,實行“虛擬警察”上網執勤巡邏,依法公開管理互聯網。通過“給網站立戶口,為網站上門牌”,深圳市將網上治安管理納入社會治安管理總體框架,對網上淫穢色情、賭博、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依法予以嚴懲,做到“網上呼聲有人聽,網民報警求助有人理,網絡不文明行為有人管,網上違法犯罪有人查”。在這里,網民不僅可以系統查閱有關互聯網的各項法律法規和最新政策,還可以了解到利用互聯網違法犯罪的典型案例,從而提高了法制意識和防范能力。網民在上網時遇到網絡安全方面的問題,可在深圳網絡警察的網絡空間里提交留言,并得到網監民警的耐心解答。從2006年6月起,重慶、杭州、寧波、青島、廈門、廣州、武漢、成都等城市的公安機關已同時推廣深圳經驗。筆者建議,在總結這些城市經驗的基礎上,應在全國各城區全面推廣。
⒊技術對策。⑴采取措施防止對計算機信息系統的非法訪問,廣泛使用電子簽名與數字認證共同加密,從而確保交易安全。⑵加強網站的安全保障。很多網絡詐騙都是利用一些網站沒有安全措施或者加密保障措施,偽造或篡改網頁,從而使網民難以辨別,誤入陷阱。因此,加強網站安全技術的應用是網站經營者所應該重視的,這不僅關系到網站的聲譽,也關系到網民財產的安全。⑶特別注重研究、開發網絡掃描監控技術、數據指紋技術、數據信息的恢復、網絡安全技術等,通過運用這些技術來保障對網絡詐騙犯罪的偵察和證據的提取。計算機證據作為形式最為多變的電子證據,其證明效果不同其他證據類型,如果能很好地收集計算機證據并加以保存,勢必能夠加大對網絡詐騙等網絡犯罪的追訴力度。⑷“消費者哨兵”的建設。“消費者哨兵”是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設計的另一種偵察和打擊網上詐騙的工具。[19]它是北美最早、最大的消費者投訴數據庫。其實,它是通過建立一個投訴平臺來進行信息匯總,將各種詐騙信息匯聚在數據庫,它一方面可以為司法機關破案提供線索,另一方面可最大程度地讓網民免于被騙。
⒋社會對策。⑴加大思想教育力度。在高新技術的教育與培訓中要注重思想教育,特別是在對青少年的教育過程中,更要引導其建立良好的價值觀、人生觀,使其能杜絕拜金主義、享樂主義。⑵加大網絡安全防范的宣傳。如在網銀支付時,顯示安全提醒,提醒網民注意網站防偽標志;在郵件系統中,顯示有毒或其他安全提醒,提醒網民注意不要打開郵件;在聊天系統中,提醒網民不要接受騙子的蠱惑;在論壇板塊中,建立詐騙信息分享板塊,提醒網民時刻保持對各種詐騙的防范。⑶建設網絡誠信體系。完善網絡購物環境,推動電子商務發展,當務之急是加強網絡誠信建設。有報道稱,中國電子商務協會于2007年1月在商務部和國資委的指導下,開展了電子商務企業信用等級評價工作,此項工作將致力于電子商務誠信和信用體系建設。這只是在商家一方的誠信建設,而在防范網絡詐騙的另一方,主要還在于我們要有防范意識,要到正規網站購物,不能因貪圖便宜而誤入陷阱。⑷倡導良好的網絡文化。一方面,網絡管理者要加強管理,杜絕不良文化的傳播。比如加強對網絡黃賭毒的打擊,取締不良網站,加強監管;建立嚴格的網站建設準許制度和監督制度;加強對網絡論壇的管理,引導建設自由、文明的論壇文化。另一方面,要大力倡導網絡文明建設,鼓勵人們成為文明網民。有了良好的網絡文化,就會加大對網絡安全的宣傳,增強廣大網民的安全意識,從而加大網絡犯罪嫌疑人的犯罪成本,達到預防的目的。
總之,網絡詐騙是一種新型的犯罪,也是一種高新技術的犯罪,它需要各種措施的綜合治理。對于網絡詐騙的預防來說,它需要法律的保障,需要新技術的支持,需要社會各方的配合,更需要全體網民的共同努力。
[1][14]張元煌.犯罪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13]宋程.網絡詐騙原因與對策淺析[J].甘肅警察職業學院學報,第7卷(01).
[3]袁周斌.網絡犯罪的刑法規制論[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08,(06):105.
[4]景仙,安永勇.網絡犯罪研究[M].知識產權出版社,2006.
[5]李玉德,眾鑫.關于網絡詐騙的法律思考[J].法制與社會,2008,(12).
[6]刑法[Z].第266條.1997年修訂.
[7]關于審理詐騙類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Z].最高人民法院,1996.
[8][18]馮前進.淺議網絡詐騙犯罪的遏制對策[J].問題與對策,2004,(04).
[9]張淑平.論我國網絡犯罪的界定——兼議我國網絡犯罪的立法現狀[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04,(02).
[10]馮朝輝,黃慶生.各國反網絡犯罪法律比較[J].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06,(02).
[11]楊彩霞.國際反網絡犯罪立法及其對我國立法的啟示——以《網絡犯罪公約為中心》[J].時代法學,2008,第6卷(03).
[12]嚴景耀.中國的犯罪問題與社會變遷的關系[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
[15](法)西蒙·加桑.犯罪學[M].1994.
[16]劉友華,汪晟.論網絡詐騙及其預防對策[J].網絡法治月月談,2008,(01).
[17]梁靜.美國網絡欺詐及其司法舉措淺析[J].西南科技大學《我國網絡經濟下的網絡營銷研究》項目的子課題,序號:sk043110.
[19]劉廣三.經濟全球化與網絡犯罪[J].山東公安專科學校學報,2002,(04):64.
(責任編輯:高 靜)
Absract:Internet fraud is a new type of crime,is a different way with ordinary fraud of the high-tech crime,the concealment of the strong,the permeability is strong,endanger scope widely and has decided to cop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urther research.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drive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the network fraud on our country's economic circle of influence is also growing,and our country of this legislation and enforcement has many problems.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perfect,law enforcement,improve legislation technology to strengthen the coordination and so on all parties in society,to construct the network of fraud prevention system,so as to better prevention network fraud,reduce economic loss.
Network Fraud Status and Preven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Yang Xiejiao,Wei Bin,Zhao Xue
internet fraud;network culture;prevention system
D669.4
A
1007-8207(2011)08-0055-06
2011-03-25
楊燮蛟 (1958—),男,浙江臺州人,浙江工業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研究生導師,中國人權研究會理事,中國監獄學會回歸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特邀理論研究員,法學碩士,研究方向為刑法學、犯罪學;魏彬,男,浙江工業大學法學院法學碩士,研究方向為刑法學、犯罪學;趙雪,女,浙江工業大學法學院法學碩士,研究方向為刑法學、犯罪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