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南師范學院 曾澤鑫 邱小健
我國地方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贛南師范學院 曾澤鑫 邱小健
我國地方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存在生均預算內教育經費投入少、教育經費來源結構不合理、省域之間地方高校經費投入差異大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是:以省級政府為財政主體,加大教育財政投入;加大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提高中西部地區地方高校投入;設立地方高等教育撥款委員會,提高教育經費支出效率。
教育財政投入;地方高等教育;問題與對策
我國普通高等學校按照隸屬性質的不同,可分為中央屬高校和地方高校。地方高校是指由地方政府管理,地方政府財政撥款的高等學校。隨著1992年高校合并以及國家部委高校劃歸地方管理,我國地方高校數量得到迅速增長,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主體部分。1998年,我國地方和部屬普通高校共1022所,其中,地方高校為759所,占普通高校總數的74%;地方高校本、專科在校生數為225.8萬人,占全國本、專科在校生人數的70%。經過10年的發展,我國地方高校數量增長明顯,在校生人數大大增加。2008年,我國地方和部屬普通高校已達2263所,其中,地方高校為2152所,占全國高校總數的95.1%,地方高校的本、專科在校生數1850.5萬,占全國本專科在校生數的93.2%。[1]可以說,我國地方高校承擔了大學擴招的主要任務,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但同時也面臨辦學經費不足、銀行負債多等問題。本文以地方高校教育財政投入為研究對象,著重分析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以期為促進我國地方高等教育發展提供參考。
我國地方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存在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偏少、經費來源結構欠合理以及經費投入地區間差異較大的問題。
從全國的情況看,隨著地方普通高校規模擴大,省級政府對普通高校的財政性投入呈明顯的上升趨勢,從1999年的216.34億元增長到2008年的1292.74億元,增長了4.98倍。但受地方財政能力的局限,生均預算內教育經費并沒有隨著增加,1999-2008年間,生均預算內教育經費先降后升,走勢呈“U”型(見表1)[2]。從表1可以看出,我國地方高校2005年生均預算內教育經費最低,為4742元;2008年最高,為7017元,但和1999年相比,僅僅多了6元錢,與同年央屬高校13631.64元的生均經費相比,少了6614.23元,相差約2倍。如果把物價上漲、通貨膨脹等因素考慮進來,我國地方高校生均預算內教育經費事實上每年都低于擴招前的水平。由此可知,政府對地方高校的教育經費投入是嚴重不足的。

表1 地方普通高校生均預算內教育經費支出(單位:元)
目前,我國地方高校經費來源的多渠道籌措機制還不健全,對政府財政撥款和學生學雜費過于依賴,是我國許多地方高校的共同特征。以江西省為例,該省高等教育投資來源主要由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和學雜費兩部分構成,而其中學雜費占了大頭(見表2)。以2005年為例,該年財政性教育經費與學雜費兩項投入的總和占了全省高等教育經費總投入的81.86%,成為高等教育絕對的經費來源;校辦企業、勤工儉學以及社會服務收入用于教育的投入共計0.09億元,占教育總投入比例僅僅0.18%;接受社會捐、集資總額為0.10億元,僅占教育總投入的0.20%。校辦企業、勤工儉學以及社會服務收入與社會捐、集資收入相加,總金額才達0.19億元,占總投入的比例僅為0.38%,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3]由此不難看出,我國地方高校經費來源是欠合理的。

表2 2003-2005年江西省地方高等教育投資來源及構成
我國1994年實行分稅制財政體制改革,調動了各級政府發展經濟的積極性,增強了各級政府在經濟社會事業發展中的投入能力。但是,由于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實行分稅制之后,省間、省內市(地)間的財政收入出現了巨大的差異,地方高校教育財政投入差異也隨之出現了明顯的不同。從1999-2008年全國31個省市的具體情況來看,各省市間高等教育的財政性經費,無論絕對差距還是相對差距都呈現了擴大的趨勢。從絕對差距來看,1999年到2008年標準差由4.564億元逐步擴大到30.034億元,極差由15.976億元逐步擴大到135.901億元(產生在廣東和青海兩省之間);相對差距中,極差率由20.99擴大到25.35,變異系數由0.65擴大到0.72(見表3)。[4]凸現出我國地方高校經費投入之間的巨大差異。
1972年,美國經濟學家奧茨(W·E·Oates)基于收益原則提出了著名的財政分權定理:在不造成轄區間外溢的情況下,公共服務責任應該盡可能下放到規模最小的地理轄區,因為這樣做的效率最高。教育經濟學的研究表明,高等教育投資不僅會帶來個人收益,還會帶來巨大的社會收益。正是由于高等教育收益的外溢性,它被界定為準公共產品,應該由政府支付大部分費用。地方高校具有地方公共產品屬性,政府是高等教育的最大受益者,相應地政府應該成為高等教育的主要投資者。《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要“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2012年達到4%”。為此,地方政府必須增強責任意識,充分發揮在地方高等教育財政投入上的主渠道作用,加大包含高等教育在內的教育事業經費投入力度。對于財政比重較低或減少較快的省份,地方政府作為地方高校投資的主要責任者,應采取積極的籌措,在制定預算時就要考慮到各種因素的影響,確保高校財政性經費投入和生均經費的實質性增長,從根本上增加財政對高等教育投入的數量,為高等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提供有力的經費支撐。
在撥款模式上,我國地方高等教育財政撥款主要采取兩種方式:一是“基數加增長”,即按事業機構規模的大小或事業的需要確定各種人員編制、房屋和設備標準、行政和業務費用開支額度,由此形成財政撥款的基數;在此基礎上,考慮當年事業發展與變化的情況確定撥付的事業發展數額。二是“綜合定額加專項補助”,這是基于“定員定額”的原理,即經費總量根據有關政府主管部門制定的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地區學生生均撥款定額標準和高校在校生數核定下達。不少高校把在校生人數等同于獲得撥款依據,盲目擴建,追求“大而全”效果。這樣,不僅造成高校失去辦學特色,也容易造成專業重復建設嚴重,教育資源浪費。《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設立高等教育撥款咨詢委員會,增強經費分配的科學性”。筆者認為,這項改革措施可以在地方高校進行試點。政府設立的地方高等教育撥款委員會,其主要職責是為政府評估高校整體財政運作計劃,將撥款與高校評估結果掛鉤,通過撥款方向、模式和數量,來指導高校的良性發展。高等教育撥款委員會是政府與高校之間的一個中介機構,它要接受政府和社會各界的監督,在運作上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它是政府的助手,幫助政府賦予高校相應的責任,根據實際情況,按照確定的撥款程序、撥款標準、撥款公式和方法給各個高校分配教育經費。[5]以有利于提高地方高校公共財政投入的公平和效率。

表3 各省地方普通高校財政性教育經費差距
地方政府的財政投入是地方高等院校經費來源的主要渠道,但由于受到地方財政水平的限制,地方政府對高教經費投入的缺乏,已經成為困擾地方高等院校發展的一個重要障礙。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獲得空前成功,與之伴隨的是地區間經濟差距不斷拉大,地區發展極不平衡。由于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省間、省內市(地)間的財政收入產生巨大差異。地方高校雖然屬于地方政府管理和投資,但其培養的人才卻面向整個社會,為整個國家服務。目前,由于我國東中西部之間經濟發展的差距,東部和發達地區吸引了更多的畢業生,造成了高等教育產品的外溢,出現了落后地區投資,發達地區受益的現實,由此也進一步擴大了地區之間的差距。對此,中央政府要履行相應的財政責任,要充分發揮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的功能,將不對稱的財政收入進行合理地再分配,提高地方高等教育投入水平。[6]財政轉移支付要重點關注中、西部等落后地區,從而促進我國地方高等教育大發展。
[1]陳希.要加快建設區域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人民政府網.http://www.gov.cn/gzdt/2009-11/09/content_1459775.htm.
[2]張倩倩.省級政府對高等教育投入努力程度的影響因素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0(4).
[3]曾澤鑫.江西省地方高等教育投入現狀分析與對策建議[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0(5).
[4]苗文燕.省級政府高等教育財政投資差距及對策[A].2010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年會論文集.
[5]段寶霞.我國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問題分析[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6).
[6]安琪.我國高等教育公共財政投入與經濟發展水平分析[A].2010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年會論文集.
G647
項目名稱: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課題。(地方高校教育投入多元化的體系構建研究)。項目號:JY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