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銳,陳 倬
(武漢工業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23)
“十一五”期間,我國農產品價格波動十分劇烈,經歷了快速上漲、急速下降、再次回升的過程。農產品價格與居民生活和農業生產息息相關,探討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影響因素,對穩步增加農民收入、穩定城鎮居民消費支出以及平穩物價都有較強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近幾年,國內外對農產品價格波動影響因素的研究,主要是關注金融危機前一輪全球農產品價格飆升的原因,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國外的學者主要通過建立計量模型 (如一般均衡模型、時間序列模型等),對某一種或某幾種因素與國際農產品價格之間的關系進行定量分析,如從匯率(Benavides,2004;Trostle,2008)、庫存 (Benavides,2004;Mitra,2008)、食物消費 (Trostle, 2008)、生物質能源 (Trostle,2008)、貿易政策 (Trostle,2008)等方面探討了國際農產品價格波動原因[1]。也有學者關注食品價格上漲對依賴農產品進口的低收入國家的影響 (Rosen,2008)。國內研究的重點也由國家政策的影響轉移到供給需求等市場因素的影響[2],基于全球化視覺分析的文獻也有所增加,近幾年主要從供給 (方松海、薛淑珍、王保忠、徐雪高等,2008)[3]、需求 (呂劍, 2007;程國強等,2008;胡冰川等,2009)、貨幣溢出效應 (方松海、馬曉河、黃漢權,2008)、國際農產品價格的傳導 (周應恒等,2007;趙榮等,2008;羅鋒等,2009)等方面探討了金融危機前一輪農產品價格上漲的原因。
與國外研究相比,國內由于數據匱乏、統計口徑不一致,采用時間序列模型對農產品價格變動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的文獻仍然較少。同時,也缺少對整個“十一五”期間農產品價格變動進行分析的文獻。因此,本文擬在國內外相關研究的基礎上,采用協整理論和向量自回歸模型,定量分析各種因素對我國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影響,并著重考察國際農產品價格對國內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影響。
2005-2010年的“十一五”期間,我國農產品價格波動總體上呈先高后低再高的波浪型變動特征,農產品價格先迅速上漲后沖高回落然后再次上升,2005-2008年上半年農產品價格大幅飆升, 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上半年農產品價格驟然回落,然后從2009年下半年至2010年再次持續上漲。每一個階段都各有特點,2005-2008年上半年的農產品價格大幅飆升,有一些學者認為這個階段的農產品價格屬于恢復性上漲[4],以豬肉為代表的食品價格是急先鋒,成為物價總水平上漲的主導因素。2008年三季度開始農產品價格大幅下跌,主要因為國際金融危機的蔓延對我國農產品的供給和需求造成了沖擊,主要農產品價格全面下滑。2009年下半年開始,農產品價格伴隨著宏觀經濟的恢復逐步回升,2010年底已超過金融危機前的最高水平。
(一)模型建立與說明
本文主要采用向量自回歸模型對我國農產品價格的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向量自回歸模型(VAR)常用于預測相互聯系的時間序列系統及分析隨機擾動對變量系統的動態沖擊,從而解釋各種經濟變量沖擊對經濟變量形成的影響。與傳統或經典的計量模型相比,VAR模型更能動態地反映出多變量間的結構關系以及變化規律。
在借鑒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礎上,本文將我國農產品價格波動的主要原因歸納為[5]:①農業生產成本變化,包括土地租金和物質費用的變動;②城鄉居民收入變化;③國際農產品價格波動;④國際石油價格的變動;⑤貨幣供給量的變動。現采用價格指數剔除貨幣供給和名義價格因素的影響,設立的模型如下:

其中,DAP為國內農產品價格,IAP為國際農產品價格,AMP為國內農業生產資料價格,IOP為國際石油價格,PDI為居民收入。
(二)變量說明和數據來源
DAP選取人民銀行公布的企業農產品價格指數。國際農產品價格一般都是分品種公布,難以取得價格總指數,而國際食品價格指數是糧、油、糖、肉、水果等主要農產品實際價格的加權平均數,可以作為反映全球農產品整體價格[6],因此IAP用國際糧農組織公布的國際食品價格代替,該指數以2002-2004年月度平均為基期數。IOP采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公布的國際石油價格指數,該指數為布倫特、德克薩斯與迪拜三地價格的平均。AMP和PDI分別用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城鎮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來衡量,數據取自中經網。所有變量都選取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間的月度數據,并且進行了指數化和同比化處理。
通過初步分析,發現城鎮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數與農產品價格指數間的關系并不顯著,這主要是由于農產品作為居民生存生活的必需品,受收入水平的影響較小。因此,可以剔除PDI,將模型調整為:

(一)單位根檢驗
首先運用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方法對各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通過各時間序列曲線圖發現,序列沒有時間趨勢,圍繞著非零常數上下波動,因此采用僅包含常數項的檢測形式。結果表明,DAP、IAP、AMP、IOP都是非平穩時間序列。進一步對其一階差分序列進行單方根檢驗,發現4個變量的一階差分都為平穩時間序列,因此DAP、IAP、AMP、IOP都為一階單整序列 (見表1所示)。

表1 變量單方根檢驗
(二)協整檢驗
為確定變量間是否存在長期穩定的關系,采用Johansen(1987,1990)提出的JJ(Johansen-Juselius)檢驗法對變量進行協整檢驗。特征根跡檢驗 (trace檢驗)和最大特征值檢驗都得出相同的結論,即4個變量之間存在著2個協整關系,這表明國內農產品價格、國際農產品價格、農業生產成本及國際石油價格間存在著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 (見表2所示)。根據AIC(Akaike info criterion)信息準則,VAR模型滯后階數為1。

表2 特征根跡協整檢驗結果
(三)格蘭杰因果檢驗
為防止經濟序列出現偽相關,需要對IAP、AMP、IOP是否是DAP的變化原因進行考察。采用格蘭杰因果檢驗 (Granger causality tests)來分析。結果表明,在1%的檢驗水平下,IAP、AMP是DAP的格蘭杰原因 (見表3所示),IOP并不是DAP的格蘭杰原因,即和其他兩個因素比,國際石油價格的影響不顯著。另外,3個變量的聯合變動是DAP變動的原因。順便對變量間逆向因果關系分析,發現DAP并不是IAP、AMP變動的格蘭杰原因,因此國際農產品價格、國內農業生產成本和國內農產品價格間都只存在單向的因果關系。同時,發現國際石油價格的變動會導致國際農產品價格的變動,這與許多國際農產品價格研究結論是一致的。

表3 格蘭杰因果檢驗結果
(四)脈沖響應分析
經過檢驗和調整,可以建立滯后階數為1的VAR模型,通過滯后結構檢驗,發現所有的單位根都落于單位圓內,因此調整后的VAR模型是穩定的。進一步利用脈沖響應函數來分析國際農產品價格、國內農業生產成本對國內農產品價格的動態影響。采用廣義脈沖響應函數方法(generalized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在前8個月國際農產品價格對國內農產品價格的影響是正向的,這種正向影響在第4個月達到最大,然后逐步減弱,在第8個月轉為負向影響,因此國際農產品價格的影響時滯約為4個月 (如圖1所示),這與有關文獻的研究結論是一致的[7]。而國內農產品價格同樣會受到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變動的影響,這種影響在前3個月是正向的,然后轉為負向影響,從第21個月開始再次呈正向影響,這可能是由于農產品特殊的生長周期所導致的 (如圖2所示)。另外,國內農產品價格還會受到其自身的影響,這種影響一開始最大,然后逐步變小,這也較為符合農業生產決策過程。

圖1 國內農產品價格對國際農產品價格的脈沖響應

圖2 國內農產品價格對生產資料價格的脈沖響應

圖3 國內農產品價格對自身的脈沖響應
以實證分析結果為基礎,進一步結合已有的理論和經濟現實進行定性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一)我國農產品價格仍主要由農業生產成本決定,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是最顯著的影響因素
雖然實證分析并不能給定變量間唯一確定的協整數量關系,但相關檢驗仍表明,國內農產品價格各影響因素從強到弱依次為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國際農產品價格、國際石油價格。因此,我國農產品價格主要由農業生產成本決定,“十一五”期間尤其是金融危機之前一輪的農產品價格的飆升,主要還是由于種子、化肥、農藥、柴油、農用薄膜、農用機具、用電等農資價格的上漲導致了農業生產的直接成本增加。當然,由于農產品較長的生長周期,農業成本的影響具有滯后性。另外,農資價格與農產品價格之間只存在單向因果關系,農產品價格波動并不會影響到農資價格,這可能與某些研究結論不太一致。
(二)我國農產品價格中的國際傳導因素日益突出,但我國農產品價格的反向影響很小
實證分析表明,我國農產品價格和國際農產品價格之間是單向的引導關系。隨著國內外市場的逐步融合,國際農產品市場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日益傳導到國內,國際農產品價格本身主要通過外貿途徑和期貨途徑影響我國農產品價格[8]。反之,我國農產品價格對國際農產品價格的影響卻并不顯著,在國際農產品市場上缺少話語權。這一方面是因為我國農產品出口在世界農產品貿易中所占比重很小,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國農產品期貨市場不完善,在農產品定價中主要以美國芝加哥交易所價格為主導。
(三)國際農產品價格波動對我國農產品價格的傳導存在著時滯,二者并不是完全同步波動
國際農產品價格對我國農產品價格的傳導存在著4個月的時滯。一旦國際市場上需求和供給受到沖擊,國際農產品的價格發生變動,對我國農產品價格產生同向的影響,這種影響在第4個月才能達到最大。這一方面是因為我國農產品進口從合同簽訂到進口農產品作為原料投入國內生產或進入消費市場存在著時滯,另一方面由于我國期貨市場的信息機制并不完善,國際農產品期貨價格到國內農產品現貨價格之間的傳導存在著較多阻礙因素[8]。另外,我國農產品收購和儲備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平抑了國際市場的沖擊。
(四)國際石油價格波動會對我國農產品價格產生沖擊,但這種影響并不是太顯著
實證分析表明,無論同國際石油價格對國際農產品價格沖擊相比,還是同國內農產品價格其他影響因素相比,國際石油價格對我國農產品價格的影響都不顯著。這主要是由于我國存在著特殊的石油定價機制,石油價格市場化程度很低,政府管制力量很強,國際石油價格對我國農產品的影響需要以國際農產品價格或我國農業生產成本為中間變量,這延長了傳導鏈也增加了傳導中的不確定因素,因此影響非常有限。
“十二五”期間國際國內市場不確定因素仍然較多,應采取有效措施減少農產品價格的劇烈波動:
(一)建立和完善農產品市場監測和預警機制,尤其注意國際農產品價格的監測和預警
應建立健全全球農產品信息庫,分品種定期公布各主產國的生產、消費、價格、貿易等信息。同時建立異常波動的預警模型,建立可行的產業救濟安全保障機制,減緩國際農產品市場對國內農產品造成的沖擊。
(二)加大某些外貿依存度較高的農產品生產,減少進口農產品對國內價格的影響
拓展依存度較高的某些品種的國內生產,以替代部分進口需求。如花生、油菜籽、油茶籽等特色或傳統優勢油料,一方面應從科研、良種培育、病蟲害防治、農藥使用等環節提高產量,促進規模化經營,另一方面應從種植、生產、儲藏、運輸、銷售等環節嚴格控制產品質量,建立可追溯體系,增強國產產品的競爭力。
(三)完善我國農產品期貨市場,充分發揮國內國外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和風險規避功能
應加快我國期貨市場的開放步伐,逐步引導境外投資者進入,促進農產品期貨品種多樣化,為農民以及農業企業的生產預測、鎖定收益、規避風險提供完善的期貨機制。同時,鑒于國際期貨市場的主導地位,應鼓勵國內期貨經紀公司及農業企業積極參與國際期貨市場金融衍生品的交易。
(四)穩定農業物資價格,避免農資價格劇烈波動
為穩定農資價格,在生產領域,允許不同性質的資本進入農資生產行業,鼓勵規模經營和品牌經濟,提高農資價格的市場化程度;在消費領域,重點對農民購買農資加大直接補貼。另外,還可以建立農用物資的儲備制度,減小農用物資生產和消費的季節性波動。
(五)完善農產品收購和儲備體系建設,進一步發揮農產品收購儲備體系的緩沖器作用
繼續對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實行保護價收購,提高中央與地方多級儲備管理水平,同時完善風險基金和儲備基金制度。各級政府管理部門也需提高管理水平,加大對收購企業的監督、增值稅的管理以及收購價格的執行。
[1]Trostle R.Global Agricultural Supply and Demand: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Recent Increase in Food Commodity Prices[R].USDA,2008.
[2]巫國興.我國農產品價格波動研究 [J].農業經濟問題,1997,(6):18-23.
[3]張志英.新一輪農產品價格上漲及調控取向 [J].社會科學研究,2008,(3):49-52.
[4]陳國強,胡冰川.新一輪農產品價格上漲影響分析 [J].管理世界,2008,(1):21-27.
[5]黃庭滿.國內外專家認為:農產品高位運行不會引發全面通脹 [N].經濟參考報,2008-03-25.
[6]胡冰川,徐楓,董曉霞.國際農產品價格波動因素分析——基于時間序列的經濟計量模型 [J].中國農村經濟,2009,(7): 86-95.
[7]羅鋒,牛寶俊.國際農產品價格波動對國內農產品價格的傳遞效應——基于VAR模型的實證研究 [J].國際貿易問題,2009, (6):16-22.
[8]Tokgoz S.The Impact of Energy Markets on the EU Agricultural Sector[R].Center for Agricultural and Rural Development,Iowa State University,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