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中,譚遠發
(1.重慶三峽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重慶 404120;2.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中心,四川 成都 610047)
汽車制造業產業關聯作用強,帶動作用大,是我國的支柱產業。提升汽車制造業競爭力,對于增強汽車制造業對其他產業的帶動作用、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入世以來,各地區都在加緊發展汽車制造業,但發展的成效有差異,一些地區的汽車制造業競爭力增強,一些地區的汽車制造業競爭力減弱。哪些因素影響汽車制造業競爭力的變化?未來各地區汽車制造業競爭力提升的方向何在?回答這些問題,有必要對我國各地區汽車制造業競爭力的變化進行實證分析。
競爭力研究是一種比較研究。根據比較的地域范圍,可以將汽車制造業競爭力研究分為兩大類:競爭力的國際比較研究和競爭力的國內比較研究。汽車制造業競爭力的國際比較研究,是指比較一國汽車制造業與其他國家汽車制造業的競爭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等(2010)研究了我國汽車制造業國際競爭力[1]。汽車制造業競爭力的國內比較研究,是指比較國內不同地區汽車制造業的競爭力。與汽車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研究相比,我國汽車制造業國內比較研究相對較少。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產業競爭力研究”課題組 (2004)對我國各地區汽車制造業競爭力進行評價和分析[2]。張其仔 (2003)將競爭力分為靜態競爭力和動態競爭力,靜態競爭力指“特定時期的產業國際競爭力”,動態競爭力指“不同時期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動態變化”[3]。實際上,動態競爭力可以是國際競爭力的變化,也可以是國內各地區競爭力的變化。現有關于我國汽車制造業競爭力的實證研究,無論是國際比較研究還是國內比較研究,主要是針對汽車制造業靜態競爭力的研究,缺乏對汽車制造業動態競爭力的專門研究。本文擬在我國各地區汽車制造業動態競爭力研究方面做出探索。
(一)指標選擇
GDP由各產業的增加值組成,GDP是衡量國力的最佳統計指標[4]。因此,產業增加值是反映產業競爭力的最佳統計指標。本文選用汽車制造業增加值作為反映汽車制造業競爭力的綜合指標,某地區汽車制造業增加值的高低反映該地區汽車制造業綜合競爭力的強弱。
(二)研究方法
設Vi表示i地區汽車制造業增加值,V表示全國汽車制造業增加值;si=Vi/V表示i地區汽車制造業增加值占全國汽車制造業增加值的比例,該數值反映了i地區汽車制造業的綜合競爭力。Ri表示i地區汽車制造業的增加值率,R表示全國汽車制造業的增加值率。增加值率是反映經濟效益的綜合指標[5],汽車制造業的增加值率反映了汽車制造業的經濟效益。ri=Ri/R表示i地區汽車制造業的相對增加值率,反映i地區汽車制造業的效益競爭力。Xi表示i地區汽車制造業的總產值,反映i地區汽車制造業的規模,X表示全國汽車制造業的總產值。xi=Xi/X表示i地區汽車制造業的相對規模,反映i地區汽車制造業的規模競爭力。上述各變量之間的關系可以用 (1)式表示:

根據 (1)式,si可以表示為ri和xi的乘積。因此,si的變化可以分解為ri和xi的變化。與眾多分解方法相比,LMDI I(Divisia對數平均方法1)在理論基礎、適應性、易于解釋等方面更有優勢[6]。本文采用LMDI I分解我國各地區汽車制造業的動態競爭力,分解方法如 (2)式所示:

(三)數據說明
本文使用的數據來自CSMAR的工業經濟統計數據庫。從2003年起,該數據庫工業統計采用2002年頒布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02)。截至2011年3月,該數據庫中同時有各地區汽車制造業增加值和總產值數據的最新年份是2007年。因此,本文所考察的各地區汽車制造業動態競爭力指2003-2007年各地區汽車制造業競爭力的變化。
(一)各地區汽車制造業的動態競爭力
表1列出了部分地區汽車制造業2003-2007年的動態競爭力和2003、2007年的靜態競爭力,動態競爭力中同時列出了效益競爭力、規模競爭力和綜合競爭力的變化,按照綜合競爭力的變化降序排列,靜態競爭力中只列出了綜合競爭力。在31個地區中,有15個地區汽車制造業綜合競爭力上升 (Δsi≥0.001),6個地區汽車制造業綜合競爭力保持不變 (Δsi≈0.001),10個地區汽車制造業綜合競爭力下降 (Δsi≤0.001)。汽車制造業綜合競爭力上升幅度最大的兩個地區是廣東和山東,兩地區的si分別上升0.045和0.037;下降幅度最大的兩個地區是上海和吉林,兩地區的si分別下降0.108和0.034。2003-2007年,上海汽車制造業綜合競爭力排名由第1降至第4,而廣東由第4升至第1,山東由第6升至第3;吉林汽車制造業的綜合競爭力雖然有所減弱,但仍然排名第2。

表1 部分地區汽車制造業的動態競爭力和靜態競爭力
汽車制造業綜合競爭力上升的15個地區中,12個地區汽車制造業規模競爭力上升幅度超過效益競爭力變化幅度;汽車制造業綜合競爭力上升幅度最大的4個地區中,規模競爭力上升幅度也超過效益競爭力變化幅度。這說明規模競爭力在促進汽車制造業競爭力上升方面發揮了主導作用,效益競爭力的影響較小。汽車制造業綜合競爭力下降的10個地區中,8個地區規模競爭力下降幅度超過效益競爭力變化幅度;汽車制造業綜合競爭力下降幅度最大的3個地區中,規模競爭力下降幅度也超過效益競爭力變化幅度。這說明規模競爭力在引起汽車制造業競爭力下降方面發揮了主導作用,效益競爭力的影響較小。總之,2003-2007年,規模競爭力主導了我國大部分地區汽車制造業競爭力的變化,效益競爭力的影響較小。
(二)汽車制造業動態競爭力的影響因素分析
根據前文的分析,規模競爭力主導了我國大部分地區汽車制造業競爭力的變化,什么因素影響規模競爭力的變化呢?企業數量和企業平均規模是影響汽車制造業規模競爭力的主要因素。如表2所示,2003-2007年吉林汽車制造業的企業數占比和相對平均規模同時下降,決定了吉林汽車制造業的規模競爭力大幅下滑。上海汽車制造業的企業數占比和相對平均規模同時下降,決定了上海汽車制造業規模競爭力大幅下滑。山東汽車制造業的企業數占比和相對平均規模同時上升,決定了山東汽車制造業規模競爭力大幅上升。廣東汽車制造業的企業數占比小幅上升,相對平均規模顯著上升,決定了廣東汽車制造業規模競爭力大幅上升。

表2 企業數占比與相對平均規模
隨著汽車產能過剩時代的逐漸到來,汽車制造業規模競爭力的影響將逐漸減小,而汽車制造業的效益競爭力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什么因素影響汽車制造業的效益競爭力呢?很容易想到一個因素:勞動生產率。勞動生產率越高,單位從業人員創造的增加值越多,效益競爭力越強。如表3所示,2003-2007年吉林汽車制造業的相對生產率上升,決定了吉林汽車制造業的效益競爭力增強。山東汽車制造業的相對生產率上升,決定了山東汽車制造業的效益競爭力增強。上海汽車制造業的相對生產率大幅下降,決定了上海汽車制造業的效益競爭力大幅下滑。廣東汽車制造業的相對生產率下降而其效益競爭力上升,如何解釋?是不是還有影響效益競爭力的因素?增加值率可表示為勞動生產率除以人均產值①增加值率=增加值/總產值=(增加值/從業人員)/(總產值/從業人員)=勞動生產率/人均產值。。根據前文的分析,相對增加值率的變化方向決定效益競爭力的變化方向,即相對生產率與相對人均產值這兩個指標共同決定效益競爭力的變化方向:如果某地區汽車制造業相對生產率的上升速度比相對人均產值的上升速度快,那么該地區汽車制造業效益競爭力增強;如果某地區汽車制造業相對生產率的下降速度比相對人均產值的下降速度慢,那么該地區汽車制造業效益競爭力也增強。廣東汽車制造業相對生產率雖然下降,但其相對人均產值下降更快,因此廣東汽車制造業的效益競爭力增強。

表3 相對生產率與相對人均產值
本文選擇汽車制造業增加值作為反映各地區汽車制造業綜合競爭力水平的指標,運用指數分解法 (LMDI I)將汽車制造業綜合競爭力的變化分解為規模競爭力和效益競爭力的變化。規模競爭力主導了我國大部分地區汽車制造業綜合競爭力的變化,效益競爭力的影響較小;原因可能是入世以來我國汽車制造業處于規模快速擴張的發展階段,各地區汽車制造業的競爭主要體現在規模上的競爭。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汽車產銷大國,為減少資源浪費和降低環境污染,應努力縮減過剩的“無效產能”,而規模上的競爭可能導致“無效產能”增加。提升效益競爭力是減少“無效產能”的有效途徑,也是我國汽車產業轉變發展方式的根本要求。“十二五”期間,我國各地區汽車制造業的發展更應重視效益競爭力的提升而不僅僅是規模的擴張。
企業數量與平均規模是影響規模競爭力的主要因素,勞動生產率與人均產值是影響效益競爭力的主要因素。各地區汽車企業數量的變化是汽車企業發展戰略與當地招商引資共同作用的結果,企業規模的變化影響規模經濟的發揮;在同一地區,汽車制造業企業數量增加有助于提升該地的汽車制造業集聚水平,區域內的汽車企業能享受外部規模經濟帶來的好處。因此,各地區招商部門一方面應重視汽車企業發展戰略的研究,另一方面應做好汽車制造業集群的規劃與培育。提高勞動生產率有助于提升效益競爭力,但要求相對生產率的上升速度超過相對人均產值的上升速度;這說明對各地區來講,不僅應追求汽車制造業產值的增長,更應鼓勵當地汽車制造企業通過提高管理水平、加強研發創新等途徑提高勞動生產率。
[1]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大眾汽車集團 (中國).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報告 (2010)[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65-112.
[2]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產業競爭力研究”課題組.中國30省市汽車制造業產業競爭力評價分析報告 [J].管理世界,2004, (10):68-78.
[3]張其仔.開放條件下我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 [J].管理世界,2003,(8):74-80.
[4]石良平.GDP總量與有意義的國際比較 [N/OL].文匯報,2010-09-11.http://whb.news365.com.cn/mzjy/201009/ t20100911-2824758.htm.
[5]沈利生,王恒.增加值率下降意味著什么 [J].經濟研究,2006,(3):59-66.
[6]Ang B.W.,Huang H.C.,Mu A.R.Properties and linkagesof some index decomposition analysismethods[J].Energy Policy,2009, Vol.37(11),pp.4625-4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