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響企業發展的要素中,人是最活躍、最有創造性、最具發展潛力的要素,屬于企業發展的決定性要素。從這個意義上說,人力資源工作是一個企業發展中最有價值的工作之一。之所以在實踐中人力資源工作的價值發揮得很不充分,那是因為存在各種各樣的陷阱,受到了它們的干擾和限制。只要避開、跨越甚至是排除了這些陷阱,人力資源工作就能很好地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對這些陷阱,本文歸納為六種類型。
第一種陷阱:企業發展還不穩定,未能實行戰略管理,實施人力資源的戰略環境不佳。主要表現為:或者企業處于業務管理、事務管理階段,由于缺乏戰略管理意識,還沒有制定明確的發展戰略。或者由于缺乏戰略管理能力和技術,所制定的所謂戰略,根本就是主觀愿望和客觀實際毫無關聯的羅列:環境與目標無關聯,目標與中間目標無關聯,目標或中間目標與組織無關聯,環境、目標或中間目標與措施無關聯,目標或中間目標與考核無關聯。發展戰略是企業最優先考慮的問題,是保證企業人力資源有效整合、合理投放并最終取得滿意結果的前提,否則,人力資源的運用沒有了目標和依據,人力資源工作的績效也無從談起。
建議:實施戰略復原過程。根據所在企業的需要和可能,人力資源部門應該推動企業盡快導入戰略管理,明確制定一個發展戰略作為人力資源工作的指南,這是戰略的完全復原,為上策。中策是人力資源部門以自己的力量,在進行充分分析的基礎上,歸納出幾種戰略取向作為人力資源工作的統籌范圍,這是戰略的部分復原。下策是戰略的等待復原,沒有戰略期間,伺機處理。例如,三國的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是沒有清晰的戰略的,諸葛亮深知這一點,也就沒有等待主公下令,自己就未雨綢繆,運籌帷幄了。如果他要是等到劉備拿出戰略,一切都來不及了。
第二種陷阱:由于種種原因,企業對人力資源的作用認識不足,人力資源工作未能進入企業戰略,在企業中的戰略地位不佳。主要表現為:企業雖然有戰略,但是偏重于資本、市場與技術等,缺乏戰略實施的組織安排,人力資源要素未能給予充分考量。這樣,設計上的空白狀態必然導致操作上的“業余”,起點低、效果差。若只從任用角度看人力資源管理,或是從訓練角度看人力資源管理,就無法以公司經營的角度看人力資源管理,便無法為公司量身規劃一套符合需求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
建議:對于導入戰略管理的企業來說,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管理基礎,人力資源的重要性應該得以顯現。不僅要對公司的短期、中期、長期目標很清楚,而且也要積極參與其形成與制定。人力資源主管要有經營的觀念與能力,努力成為企業經營的伙伴。國際上業界甄選人力資源主管時,往往偏愛選擇資深經理人或是經營人才出任。上策是企業戰略加入人力資源視角,在公司戰略層面發揮作用。中策是人力資源加入戰略視角,在部門的層面主動服務于大局。至于其他,只能歸之于下策了。
第三種陷阱:由于企業對人力資源管理的意識和認識嚴重不足,人力資源工作存在戰略缺失,定位不佳,使得人力資源部門未能成為企業的經營伙伴,對組織目標的達成缺少貢獻。主要表現為:人力資源成為一個被動反應的二級部門,對于主要業務基本上不了解,對于企業戰略和經營運行關聯不強、互動不力,無法符合時代潮流,人力資源管理的價值無從體現。就像關羽雖然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卻終難擺脫走麥城的結局,就是缺乏準確的單元戰略導致失敗的。
建議:事實上,企業管理的重點早已由股東滿意、公司滿意,發展到顧客滿意、員工滿意和社會滿意等。人力資源管理的定位,正在從二線部門轉向戰略部門,從遵守制度轉向創建制度,從被動應變轉向主動參與,從處理事務轉向產生效益,從改善現況走向企業再造,從例行運作走向前瞻管理。上策是制定子戰略,系統、主動地運行。中策是被動、分散地應對企業各個部門的要求。下策是僅能應付好本部門的日常工作。
第四種陷阱:由于人力資源的企業經營伙伴意識和能力嚴重不足,不熟悉其他業務,導致戰略分解、價值分析和工作分析不到位,存在嚴重的組織缺失。主要表現為:第一,企業的整體結構設計不合理,既有部門交叉,又有部門脫鉤,嚴重影響運行效率。第二,部門及崗位的職能職責劃分不夠科學明確,員工對自己的崗位以及自己主要職責都不清楚的現象很常見,崗位設置不合理、職能空缺與交叉的現象更是比比皆是。第三,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沒有與不同組織設計相適應,造成組織與業務流程的沖突和矛盾。第四,人力資源系統內的機構設置也存在偏重事務性工作的傾向,如招聘、勞資、文檔、薪酬和培訓等方面,而人力資源規劃就容易流于形式,價值鏈分析、作業分析基本上看不到。
建議:人力資源部門應該站在企業經營伙伴的角度,以實現戰略為目的,在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提出對應的組織設計;在各個具體戰略期,設計合理的組織體系。在每個體系中,按照業務流程的要求,做好崗位設計和職位說明。系統內的機構設置也要體現出這一點:既注重事務管理,更注重戰略管理;既注重部門功能作用,更注重做好企業經營伙伴。
第五種陷阱:由于人力資源的企業經營伙伴意識和能力嚴重不足,以靜止的觀點行事,缺乏戰略彈性。主要表現為:第一,由于外部形勢變化,導致戰略目標完全推翻,相應的人力資源計劃(績效、薪資等)也完全推翻。第二,由于中間目標設計不合理,一旦中間目標面臨調整,相應的人力資源計劃(績效、薪資等)也完全推翻。不僅考核無從入手,機制喪失作用,而且企業變得言而無信、朝令夕改,造成企業文化的破壞。第三,有些企業不是一個團隊,而更像是一個平臺,一個可以收租的平臺。企業內部不是領導關系,而是出租收租關系。如果一方無法履約,就會造成內部的矛盾。
建議:人力資源管理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能夠適應外部環境、促進組織戰略目標的達成。如果外部環境變化、引起組織戰略目標改變,人力資源管理必須隨之調整。應當密切監測外部環境,主動進行動態管理。同時選擇合適的中間目標,減少環境的影響,更好地實現總目標。更要創造條件,用智慧實現企業目標而不是等待員工“交租”來實現。這樣,在面臨外來威脅時,不至于出現內部矛盾,能夠一致對外。
第六種陷阱:由于人力資源部門的企業經營伙伴意識和能力嚴重不足,定位于二級事務管理部門,對經營管理的參與度嚴重不足,缺乏戰略機動。主要表現為:在企業的重大經營活動決策形成過程中,人力資源部門不予聞問:在決策執行過程中,人力資源部門被動參與,倉促應戰,很容易出現力不從心的情形。近來國內多家企業的跨國投資受挫,其中很重要一個原因,就是人力資源工作滯后,對于文化融合困難估計不足、準備不足造成的。
建議:人力資源系統應該確立企業經營伙伴定位,積極參與經營決策過程。過去,講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人力資源工作應該是決策之前人才先行。采用平行作業方式,在經營決策、特別是對于企業有重要意義的大項目決策時,同步進行配套人力資源的評估,做出小系統的人力資源規劃,這邊才下眼角,那邊已上眉梢。在解放戰爭期間的東北戰場上,還未開展就搶先調兵遣將,中共方面共派出20多位中央委員、1萬名干部和10萬人的作戰部隊趕赴東北,搶得了先機,贏得了戰爭的主動權。
把握住企業經營伙伴定位,跨越上述陷阱,有利于企業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