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5年“風馳電掣”般快速發展,中國風電產業在2010年底風電裝機總容量達4473.3萬千瓦,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但與此同時,風機著火、大規模風電機組脫網、棄風現象嚴重等一系列問題開始集中爆發。很多業內專家建議,風電行業應該理智一些,適時進行“中場休息”。太陽能作為近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清潔能源,接力風電是眾望所歸。那么風電的發展對于太陽能有何借鑒意義?怎么樣才能使太陽能發電不步風電后塵、健康發展呢?
說到這里,不得不談談風電和太陽能在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共性問題:
其一,缺乏核心技術和自有知識產權。中國風機技術大多是從國外買來的,很多國內風電廠商主要依靠從國外進口風機設備或者通過購買圖紙拼裝風機;太陽能光伏產業的多晶硅和單晶硅的提純技術,一直壟斷在日本、德國等國外廠商手中。
其二,發電不穩定、電網建設滯后,并網困難。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都具有間歇性、波動性,受氣候影響較大、可調度性低。在大規模接入后會對電網安全運行產生較大影響。另外,我國能源分布西多東少,而電網布局東強西弱的現狀,決定了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只能是長距離、大容量輸送,但配套的電網建設和規劃滯后,大量電力無法并入電網,造成能源浪費。
其三,發電成本高。太陽能發電裝置一次性投入大,太陽能電池所需的原料多晶硅絕大部分尚需依賴進口,據測算,多晶硅的成本約占整個太陽能發電系統成本的70%,導致太陽能發電的成本居高不下,是傳統煤電方式的11~18倍。而風能發電成本為煤電的2倍,風電機組的后期維護費用較高。
上述風電的一些經驗教訓值得太陽能借鑒,結合太陽能自身特點,其健康發展需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
第一,要提高太陽能行業的準入門檻。將太陽能產品制造企業、工程安裝企業的服務、質量、年度檢測設施等項目,列入到太陽能行業從業資質認證范圍。將一些技術落后、缺乏產品質量認證、沒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拒之門外。這樣,一方面可以凈化太陽能市場,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大規模、低水平、重復性建設太陽能發電站而導致的產能過剩。
第二,建立太陽能發電預測系統,加強電網建設。要解決太陽能大規模接入電網的對電網安全性影響及并網難題,需建立太陽能發電預測體系,對太陽能發電量進行實時監測,一旦發電量超過預測,馬上進行調峰。另外,應加強電網建設,實現可再生能源的集約化開發、遠距離輸送和高效利用,實現各類資源并網接入標準化和電網運行控制智能化。
第三,加強太陽能核心技術的研發,政府加大對太陽能產業的政策支持。要降低太陽能發電成本,掌握關鍵技術、進行技術創新是關鍵。一方面,加強對高效電池、新型薄膜電池和聚光光伏電池的研發力度,搶占產業高端;另一方面,加大對多晶硅和單晶硅提純的核心技術及關鍵設備和原輔料開發的研發支持,提高產業配套的國產化水平。
太陽能產業化發展還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支持,近年來,德、日、美等發達國家光伏產業迅猛發展,就是政府采用優惠政策扶持光伏發電市場,靠規模市場拉動產業發展、推動技術進步,依賴技術進步和規模生產降低生產成本,通過提高質量和降低價格贏得更大市場,這一方針和策略值得我國借鑒。同時,政府應轉變太陽能光伏的補貼方式,逐漸改變以往直接對產品銷售、安裝進行補貼的方式,轉向對研發端和應用端予以補貼。另外,支持各種終端光伏發電系統消費,創新應用模式,鼓勵發展分布式光伏應用系統、光伏建筑一體化、風光互補型大型并網電站等。
第四,走太陽能產業多元化發展路徑。由于光熱的成本較低,裝機容量越大,度電成本越低,更容易實現規模化。因此可將光伏和光熱應用于不同領域,協同發展,如光伏應用于小型的、分布式的、一家一戶式的發電;光熱用于大型發電站。另外,光熱和火電的發電原理一樣,發電較穩定,能很好地跟熱電廠結合起來,白天用光熱發電,晚上用火電,做熱電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