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針對中國大學畢業生的調查結果顯示,50.3%的大學畢業生第一份工作堅持不到1年就開始跳槽,成為“跳蚤一族”。跳槽的理由主要為:“公司電腦不能掛‘QQ一’”:“單位離住處太遠”;“這份工作不是我想要的”等。
緊張、偏差行為、社會控制的結果,自然而然構成系統的變遷。不過2011年的大學生就業,會給我們撬開一個永恒的發動機——在這個系統里,各種能量載體如果能形成一個有序的能量循環閉合系統,能量可以在各種能量載體進行轉化和運動,并且系統能耗為零,就會形成一個能量永動系統。
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人性理論的核心及最高目標。一方面,人生存的重要前提是從事一定的社會經濟活動,即人人都應該有健康的體魄、廣博的知識、專業的技能,并取得合法勞動報酬或經營收入;另一方面,人在不同生活階段上獲得發展,人的潛力得到充分發揮,即人人都應該有道德的涵養和善良的品格,在德智體美等基本方面具備較高的素質,使個人、社會、自然之間形成和諧關系,從而促進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大學生的生存動機主要包括三方面:
要實現人的價值和尊嚴。人的一切活動的目的,歸根到底是為人創造或獲得價值對象,它是人的理性、情感、人格、尊嚴等主體因素構成的基本價值。2011年就業藍皮書顯示,在2010屆大學畢業生半年內的離職人群中,有98%發生過主動離職,主要原因是個人發展空間不夠(30%)和薪資福利偏低(22%)。從一定意義上講,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良好社會關系,對調動人的各個方面的積極性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都要以人的生存和發展為中心,平等地承認人的價值和尊嚴,這是社會發展的正確方向。
要實現人與社會的互動。2011年就業藍皮書顯示,2007屆本科畢業生畢業三年內轉換過的職業類中,最熱門的是銷售,有17.1名的人轉換職業后從事銷售;高職高專畢業生轉換職業中最熱門的職業類也是銷售(19.9%)。人在一切自發的運動過程中,系統能量就會發生擴散。一個系統能量越多,生命就能持續越長久,與外界環境接觸越多,就可能獲得更多的能量。
要實現就業能力的提高。2011年就業藍皮書也顯示,2010屆本科畢業生在理解交流能力中最重要的是有效的口頭溝通和積極學習能力,而其滿足度則均為86%。科學思維能力中最重要的是科學分析能力,其滿足度為86%。管理能力中最重要的是說服他人,其滿足度為78%。大學生加強各種能力的培養,可以幫助自己在未來有更好的職業發展。
科學發展觀,是從“以物為本”轉向“以人為本”,提升人力資源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增強中國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動力。最近,國家下發關于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政策措施,就是強調發展依靠人民,要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充分地調動人民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走“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發展道路;強調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要以實現共同富裕為目標,把發展的目的真正落實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上。
我國提出“以人為本”作為人的全面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要創造一種和諧的社會環境,使每一個人的價值都能夠充分發揮出來,每一個人的尊嚴都能夠得到充分的維護和尊重。在這樣的目標之下,就業不單單是經濟發展問題、人的生存和發展問題,更多的則是社會的發展問題、文化的發展問題,是實現和維護人的價值和尊嚴的問題。
大學生就業由人的生存和發展,對人的主體性、個性的肯定,發展到對人的價值和尊嚴的平等尊重,對人的生命、自由、民主和合法財產權利的保護和尊重及其相關的制度安排,這樣的人才能真正發揮出自身的潛力,這樣的人才能為社會需求所接受,從而實現人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當就業問題與人的生存發展相關聯,就業與人的價值和尊嚴相關聯,就業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產生互動,最終就會形成“經濟一資源一環境—社會一人”的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永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