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屬于全社會
我們幾個中國員工到達德國漢堡市后,當地的同事專程來接風洗塵,多點了幾個萊。餐館客人不多,旁邊是幾位白人老太太在用餐,每道菜上桌后,服務生給她們分掉,然后很快被吃光。我們點的菜也很快上來了,桌子被碟碗堆滿,狼吞虎咽之后,這一餐就結束了,結果還有1/3沒有吃掉。結完賬,我們剛出門沒走幾步,聽見后面有人在叫,回頭一看,原來是那幾位老太太在和飯店老板說著什么。看到我們圍過來了,老太太們用英文說我們剩的萊太多、太浪費了。我們覺得好笑,阿桂用生硬的德語說:“我們花錢吃飯,剩多少,關你們什么事?”此話足夠刺激,一位老太太立馬掏出手機撥打一個電話。一會兒,一個穿制服的人開車來了,稱是社會保障機構的工作人員,問完情況后他拿出罰單,開出50馬克的罰款。這下我們都不吭聲了,駐地的同事只好交罰款,并一再說:“對不起!”該工作人員隨后嚴肅地說:“需要吃多少,就點多少!錢是你自己的,但資源是全社會的。世界上有很多人還缺少資源,你們沒有理由浪費!”
[啟示]宋代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曾指出:“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是以居官必賄,居鄉必盜。”奢侈揮霍,極情縱欲,不僅毀壞社會資源,而且會嚴重腐蝕人的品質,導致貪欲橫流,腐敗成為常態,因而構成敗家亡國的根本。正如毛澤東早在1934年蘇區代表大會上所指出的:“貪污和浪費是極大的犯罪”。對職場人來說,寡欲戒貪,勤儉節約,杜絕浪費,始終應作為職業道德的基本規范,予以大力倡導和認真執行。
付出風情,寫出名曲
1814年,維也納的一個夜晚,一個酷愛音樂的青年走過街頭。因貧窮買不起鋼琴,他只好每天到一所小學去練琴。他喜歡作曲,但有時連作曲的紙都買不起。此刻,他正在回家的路上為生計犯愁,忽然看見一家舊貨店旁站著一個衣衫襤褸的小孩,手拿一本舊書和一件舊衣在叫賣,他認出那是他教過的唱詩班的歌童。同樣的窮苦狀況,激起了他的側隱之心,他感到鼻子發酸,便不由自主地摸索衣兜,搜出了僅有的一枚銀幣,買下了那本書。他拿書邊走邊看,竟發現其中有一首大詩人歌德的詩作《野玫瑰》。他朗誦了一遍又一遍,整個身心仿佛被詩的意境所溶化,而內心深處也不知不覺地飄出一段清新、親切的旋律。他趕緊回家將這個旋律寫了下來,這就是后來聞名于世的名曲《野玫瑰》,其手稿價值連城。他就是被后人稱為“歌曲之王”的舒伯特。人們贊頌他的天才,但很少有人知道,這首名曲的誕生竟直接源自于他那一顆富于同情人的善良之心。
[啟示]從他人處獲取資源,這是創新靈感的一個重要來源,而出于同情心幫助他人則構成一個重要途徑,看似偶然,實則必然,因為人類的種種信息原本就是通過人際之間溝通和服務的渠道來傳遞的,特別是觸及人類心靈的創新活動,尤其需要與善意愛心息息相關的信息9hPkQ4MCLsBGdsiKkUkkgg==和靈感。對職場人來說,在與客戶溝通和服務時,請多付出一點同情和關懷吧,助人為樂且不求回報,從中你定會獲得報償,其中可能就有你工作所最需要的資源。
以“不貪”為寶
春秋時期宋國有個大臣叫子罕,他一向廉潔奉公、勤政愛民,深受百姓愛戴。一天,宋國有個人得到一塊玉,把它獻給了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獻玉的人說:“給玉匠看過,鑒定它是塊寶玉,才敢拿來呈獻給你。”子罕說:“我以‘不貪’為寶物,你把美玉當寶物。如果你把美玉送給我,你和我豈不是都丟失了自己的寶物了嗎?還不如我們各人都保存有自己的寶物好啊!”那人聽后,跪下磕頭說: “我一個小老百姓,藏著這么貴重的寶物不安全,獻給您也是為了自家的安全啊!”子罕于是在城里找個地方讓他住下,介紹玉匠幫他把玉琢磨好,賣了個好價錢,然后讓他帶著錢回家鄉去了。
[啟示]選擇寶物的價值標準因人而宜。讓人在璧玉和一百兩黃金面前做選擇,鄉下人通常會選擇后者,但精明的商人會選擇前者,因為俗話說:黃金有價玉無價。對賢哲來說,讓他在道德和璧玉之間做抉擇,他則必定會抉擇前者,因為愈有智慧的人,其價值取向愈偏重精神價值。子罕正是如此,在他看來, “為官不貪”這一精神之寶才是真正的無價寶,比物質之“寶”更珍貴,它能保護人免受金錢、權勢和美色等種種物質誘惑帶來的災禍,確保人的清凈、自在和安詳。顯然,這也應該成為職場人道德追求的一個境界。
你理解的只有三分之一
2011年3月11日,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公安局長王立軍在接受《京華時報》記者專訪時對記者說:“你所理解的警察,實際上只有三分之一;還有三分之一,永遠不能說;還有三分之一,沒有辦法說。”
[啟示]從哲學上說,人們認識客體時一般都要受到立場、觀點、方法等主觀性因素,以及信息來源可靠與否、媒體導向、專家看法、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等外界因素的限制和影響,因而對人對事的認識一般都與事實真相有著一定差距。這使得人云亦云或先入為主常常左右我們的思想,使得我們往往是在自私和偏見中與人交往,在自欺欺人中被人所欺,不愿相信世上真有好人好事,對人苛刻,對己從寬。對此,職場人當引以為戒,凡事要與人多溝通,注意將心比心、多從他人角度換位思考,力戒主觀上的自我中心、隨意和武斷,如此必能更深更細地理解他人,切實搞好與客戶、同事的人際關系。
默忍不怒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出身貧寒,早年創業時積極肯干,贏得了同事們的廣泛贊譽,并為上級器重而獲得越級提拔,最后登上了公司最高領導崗位。也因此,他也招來了一些人的嫉恨甚至當眾辱罵。一天,一個青年闖入他的辦公室,直趨他的寫字臺,以拳頭猛擊臺面,并大發雷霆地說:“洛克菲勒,我恨你……”隨后,那青年肆意謾罵,臟話不斷,長達十分鐘之久。
辦公室里的職員聽得清清楚楚,料想老總或許會拾起桌上的什么東西向那人擲去,或是叫保安把他趕出去。但洛克菲勒并沒有那么做,他把筆擱下,心態平和,靜靜地注視著挑釁者,仿佛是在傾聽下屬做匯報。最后,那青年看到怎么罵也罵不動對方,為對方的鎮靜和淡定所震懾,心中著實發慌,只好重重地拍了幾下桌子,快怏而去。洛克菲勒扶正那張椅子,像沒事人似的又開始埋頭工作,以后也一直不再提這件事。
[啟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洵在《心術》中指出:“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靜可以制百動。”默對辱罵,心如止水,看似軟弱無能,實則是基于智慧和涵養的一種極有效的自衛手段。如此不僅有助于息事寧人、化解沖突,而且可保持心靈的平靜,確保工作和生活不受干擾。正如古人所說: “人之謗我也,與其能辯,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與其能防,不如能化。”也不必擔心名聲為人所毀,因為只要做事心正身正、問心無愧,事實的真相是不會因任何人的誣陷、詆毀、誤解、冤枉、謠傳而被扭曲的,正如詩圣杜甫曾在詩中寫道的:“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目行一善,轉變傘運
生于古巴,父親是位成功的莊園主,童年生活過得快樂無憂。上世紀60年代的一場革命,使他家失去了一切,流亡美國,當時他6歲。從15歲起他跟隨父親打工,后被引薦到家樂氏公司做推銷員兼貨車司機,臨走時父親對他說: “我們祖上有一遺訓,叫‘日行一善’。在家鄉時,父輩們之所以成就了那么大的家業,都得益于這四個字。現在你到外面去闖蕩了,最好能記著。”他牢記教誨,每當他開著貨車把燕麥片送到大街小巷的夫妻店時,總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事,比如幫店主把一封信帶到另一個城市,讓放學的孩子順便搭一下他的車,他如此助人為樂地干了四年。第五年他接到總部通知,要他去墨西哥統管拉丁美洲的營銷業務,理由是:該職員在過去4年中個人推銷量占到佛羅里達州總銷售量的40%,應予以重用。在成功打開拉丁美洲市場后,他又被派到加拿大和亞太地區,1999年被調回美國總部任首席執行官。2005年11月底,他被連任成功的美國總統布什提名出任下一屆商務部部長,他的名字成了“美國夢”的代名詞,他就是卡洛斯,古鐵雷斯。他在接受《華盛頓郵報》記者采訪時曾說:—個人的命運并不一定取決于某一次大的行動,更多的時候取決于他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小的善舉。記者將其改變命運的秘訣概括為—句話:日行一善。
[啟示]對于想要改善命運的人才來說,“日行一善”無疑應成為一個值得奉行的基本行為準則。對企業來說,也應把“日行一善”作為企業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準則,向員工大力宣介和倡導,這對于提升員工道德素質、擴展和鞏固人脈關系、提高業績水平都有著極重要的意義。
(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