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什么活得太累了
當今社會,不管男人還是女人,當官的還是老百姓,有錢的還是沒錢的,朋友一見面都會抱怨幾句,“活得累”幾乎成了這個時代的“口頭禪”。有人將中國人太累的原因歸結為以下幾種:太看重位子,總想著票子,倒騰著房子,放不下架子,磨不開面子,眷顧著孩子。人們的“累”真是由這些原因造成的嗎?累的背后還有怎樣的社會根源、文化根源?北京師范大學金盛華教授做了回答。
活得累的社會根源。長期的封建傳統和獨特的中國文明史,使中國社會形成了深厚的權威主義價值傾向。也就是說,現實社會傾向于用種種直接或間接、外顯或潛隱的方式,從一個人所占據的地位和擁有的資源來判定其價值,而缺乏一般性的文明、平等、尊重、平權和尊嚴的概念。由于這種價值取向的存在,人們從自我意識誕生起,就存在著強烈的需要自我被承認的焦慮感,這種焦慮感驅使人們不斷尋找和建立一個又一個可以顯示自我價值的標志,特別是具有社會公認價值的金錢和官銜,并不斷進行各種社會比較,以期建立自己的相對優勢,得到社會環境的價值認同。
這種從社會權威主義環境價值取向衍生出來的價值追求傾向,又派生出來了簡單功利導向的金錢至上主義價值觀,即一切都必須還原到金錢,金錢成為了通用價值尺度,一切價值和榮譽,都必須由金錢的多寡來衡量。為此,金錢成為了壓倒一切的追求。本來,追求金錢是人的本性的一部分,但金錢主義使人的這一本性泯滅了本來與之平行的另外一種本性——“人之初,性本善”。從中國社會市場經濟實施以來頻發的環境污染、食品毒化事件和醫療系統之種種超出想象力的怪象看,不難發現,一個社會里,人與人之間本該自然存在的善意,已經深深地被金錢主義所擊垮。
安全感是一種不用自我警惕和隨時準備實施自我保護的放松狀態。當你過馬路時汽車給你讓道、司機還示意請你先行的時候,你體會的是安全感。而司機看到你要過馬路拼命鳴笛和加速,你體會的則是不安全感。平時低頭不見抬頭見的鄰里隨時可以委托責任,你體會的是安全感。而你的隨身提包或電腦一離開視野就可能被盜,你則體會不安全感。每個人都可以從不安全感的提醒中體會到壓力和擔憂,你的生活伴有長期的和無處不在的不安全感時,會隨時處于一種防衛狀態,心力也在不斷消耗。活得很累,是這種狀態的必然結果。
活得累的文化根源。活得比較累,與其說是外在生活壓力過大所致,毋寧說是我們中國人的生活習慣追求使然。再追求,再累,也要更上一層樓。正所謂“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看來,中國人具有一種不完全自覺地置身于現實生活壓力當中的習慣。也就是說,中國人的生命旅程似乎注定要面對永遠也翻越不完的崇山峻嶺,永遠也克服不完的艱難險阻。所以,我們中國人感到活得比較累,不是一時的“累”,而是日積月累的“累”,是一種難以為繼的“累”,是一種習慣性的“累”……
重要的一點,心中無信仰,精神無依托,內心常常充滿困惑,不敢肯定自己,為人言所累,大多數人都躡手躡腳,戰戰兢兢,每走一步,說一句話,都要擔心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或者做的不說,說的不做,努力假裝自己很正統,很高尚,常常被迫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
(據中國日報網)
創業需要哪些資源
很多人在初次創業的時候,都是資源十分欠缺的。資源不足,使創業團隊成功的概率降低,但要有完全充分的資源也是不可能的。在資源具備上,一般來說,要符合兩個條件:一是要有進入一個行業的起碼的資源;二是具備差異性資源。如果任何條件均不具備,創業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創業資源條件主要包括幾個方面:業務資源一一賺錢的模式是什么;客戶資源——誰來購買,如何擴展團隊;技術資源——憑什么贏取客戶的信賴;經營管理資源——經營能力如何;財務資源——是否有足夠的啟動資金;行業經驗資源——對該行業資訊與常識的積累;行業準入條件——某些行業受到一些政策保護與限制,需要進入的資格條件;人力資源條件——是否有合適的專業人才,也許你不專業,但必須有專業人才幫助你。
以上資源,創業者也不需要1 00%的具備,但至少應具備其中一些重要條件,其他條件可以通過市場化方式來獲取。創業者如有足夠的財務資源,其他資源欠缺也可以彌補;如果有足夠的客戶資源,其他資源的欠缺也容易改變。
創業具備的條件是:足夠的資本?行業經驗?客戶資源?技術創新?商業運作能力?現在創業是否有明顯的優勢?
在你創業開始到盈利階段足夠的資本是關鍵一步,如果每天因資金四處奔跑可能會改變你創業初哀。另外一點行業經驗也比較重要,行業經驗不足意味著你要付出代價。
(據中企網)
富二代學習的楷模
“創業時父親沒給一毛錢”。王雪紅在王永慶的女兒中排行老三。1975年,17歲的王雪紅遠渡重洋,去了美國。她的哥哥、姐姐都在英國留學,而她就讀的卻是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對此,王雪紅后來解釋說:“父親當時說,世界的經濟中心已經從英國轉到美國,因此讓我到美國留學。”1988年,王雪紅在硅谷接觸到一家做芯片的小公司,萌生了自己創業的想法。在外人看來,身為“經營之神”的女兒,王雪紅是含著金湯匙出世的,但她自己卻說: “創業時父親沒給一毛錢資助。”她把母親送給自己的房子做抵押,向銀行借了500萬新臺幣(約合112萬人民幣),買下了硅谷的一家公司——這就是后來的威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威盛)。
1992年,她將威盛的業務重點鎖定為芯片組。一段時間后,由于業績不錯,她受到了英特爾公司首席執行官安迪·葛魯夫的“召見”。葛魯夫對她發出警告: “你不該做這個,英特爾對芯片組的挑戰者會非常嚴厲。”1999年,威盛上市,并迅速攻下全球70%的芯片組市場。“那時候,威盛每開發一款新品,英特爾都會站出來說,威盛又侵權了;員工越來越感覺到英特爾無處不在。”但王雪紅不甘示弱,她開始在全球范圍內應對英特爾的訴訟攻勢。“前前后后,我在世界各個地方參加了100多場聽證會,最終,英特爾沒能贏得官司,雙方和解。”
父親留下的最寶貴財富。王雪紅認為,她的成功應歸功于嚴格的家教, “每一個兄弟姐妹,都被父親扔到國外獨自求學、生活”。王永慶要求每個子女寫家書換取生活費。兒女們回信時,要報告錢花在哪兒了,連買牙膏也寫上去。
王雪紅承認,她深受父親的影響。王永慶每天凌晨3點鐘起床、做操、寫文章;王雪紅則是每天5點半就起來長跑,幾十年來從不間斷。直到最近,她由于膝蓋出問題,才改為打網球。父親一生勤儉,王雪紅同樣節儉得要命。
2008年10月,91歲的王永慶辭世。王雪紅表示,父親留給她最大遺產是他的精神。
IT界知名人士李開復曾說,王雪紅未來有可能超過她父親的成就。她是中國“富二代”學習的楷模。
(據《環球人物》白菊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