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中旬,酷6裁員風波的產生,不管是正面還是反面,盛大網絡與酷6都被推到了風口浪尖,賺盡了大眾的眼球。有關這一風波的文章紛紛見諸媒體,還上了央視新聞。在博客和微博上,各類觀點更是精彩紛呈。
筆者認為,觀點歸觀點,要了解事情真相,絕離不開通過分析事情發生的環境及其中的人和事。如酷6裁員,我們需要從“酷6是一個什么樣的公司?酷6的企業文化是什么?酷6的核心價值觀是什么?盛大網絡的企業文化和核心價值觀又是什么?”等方面來了解。
企業并購須清醒
在市場經濟主導的經濟大潮中,企業間大魚吃小魚的事時有發生,兼并、收購、重組充斥著整個市場經濟長河。曾有人在總結當今并購的“70/70現象”時指出,當今世界上70%的并購后企業未能實現期望的商業價值,70%的失敗源于并購后的整合過程。企業并購后整合難,但最難的莫過于企業文化的整合。
任何一家企業的企業文化形成,不僅是一句口號或一段文字,而是企業創始人的經驗沉淀,以創始人的性格或提倡為基準,通過企業管理層不斷運用、提煉,最終形成企業的性格,這種性格是企業的靈魂,俗稱“企魂”,通過宣傳,注入員工大腦,為員工所接受,員工在工作過程中,將會恪守并執行,這就是員工的工作性格,一旦形成,將很難改變,若施以外界力量灌輸新的價值觀,勢必會令員工很難舍棄原有已具備的性格,這也就是變革阻力產生的原因。
在這一系列兼并、收購、重組動作中,可否避免這種沖突或降低這種沖突的風險呢?若有,是什么?應該從哪些方面來完成呢?
酷6的“姓氏”之爭
2006年6月1日,酷6網(北京)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酷6)成立,創始人李善友畢業于南開大學、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曾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工作。酷6的企業文化是什么?酷6董事長兼CEO李善友曾用“贏”與“樂”兩個字概括:以過程為導向,對人要“樂”;以結果為導向,對事要“贏”。他認為“內心要充滿激情夢想,修身要堅韌不拔,做人要與人為善,做事能扭轉乾坤”就是酷6的價值觀。
上海盛大網絡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盛大)成立于1999年11月,創始人陳天橋畢業于復旦大學,盛大的企業文化就是“講道理”。在盛大網站首頁,陳天橋手寫著“一切商業模式,本質只有一個,最高的工資給最優秀的人才,最優秀的人才創造最大的價值!”,沿著這個邏輯,就不難理解陳天橋一個接一個的大手筆了。有媒體曾說陳是務實的理想主義者,陳的意志極為堅強,絕不無原則地妥協。更主要的是,他能堅持自己的判斷與戰略,在具體的談判過程中,他可能會有一些讓步,會有一些戰略上的妥協,但在最終目標上,他肯定不會妥協。
2009年11月27日下午,酷6股份正式被盛大收購:2010年6月1日,酷6曲線美國上市;2010年8月24日,更換LOGO,酷6的口號由“酷6網,中國視頻第一門戶”更換為“獨立觀點,娛樂精神”,筆者認為,這絕不是換字這么簡單,而是“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陳天橋一定會讓酷6變成盛大的酷6,高管離職和裁員等大戲相繼接連登場。
裁員風波回放
2011年5月18日,酷6宣布裁員,為員工總數的20%左右,190人的銷售團隊裁至僅剩不到四十人。爾后,酷6銷售副總裁郝志中和副總裁曾興嘩被盛大集團免除職務。期間,被裁員工上傳視頻并稱為“暴力裁員”,先后爆出“毆打被裁員工”、“裁員不合法律”、“未為員工繳社保”等說法,短時間引起大眾的關注,一時間煙霧彌漫,真相到底是什么?真是裁員那么簡單?裁員背后還隱藏著什么不為人知的東西?
至6月2日,酷6裁員風波似乎清晰了不少。盛大CEO陳天橋在盛大2011年一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首度對酷6裁員事件公開表態稱,此前酷6董事長吳征對酷6裁員事件所發表的看法,已經充分代表了包括自己在內的董事會的意見,裁員是基于酷6的戰略轉型而做出的決定,但是盛大方面仍然看好酷6未來的發展前景。
裁員表明了陳天橋如今對酷6的基本態度,從大力支持“燒錢”走向削減成本。伴隨著李善友的淡出,酷6似乎才真正開始成為盛大的酷6。
文化整合須先行
酷6與盛大的聯姻,從陳天橋與李善友的惺惺相惜到李善友的黯然離職,從個人感情層面上升到了商業層面。除扼腕嘆息之外,還留給我們很多想象的空間。
美國思科公司人力資源總監巴巴拉·貝克說,除非一家公司的文化、管理策略、工資制度與思科公司類似,否則思科公司就不會考慮收購。思科公司有一年曾收購了320間企業,而員工離職率還不足7%,思科公司的做法,反映了在企業并購或重組時企業文化的重要性。
企業的并購,真正難的不是業務整合,而是人心的整合。酷6的裁員本身無可厚非,但這種急劇式變革后如何重振人心,將成為酷6新管理層面臨的巨大挑戰。因此,為了實現預期的并購目標,企業應當處理好雙方企業的文化融合、人力資源的安置和加強戰略溝通等工作。在企業并購前,應認真考慮以下幾個重點。
并購時機是否成熟
有些企業為了擴大市場份額和實施多元化發展戰略,盲目兼并收購企業。在決定兼并收購前沒有鑒別被收購企業的企業文化,缺少對企業文化融合的可行性分析研究,造成企業收購后業績不佳,結果以失敗而終。
關于盛大旗下公司華友世紀收購酷6,李善友曾向媒體透露: “原本盛大和陳天橋考慮的對象不是酷6,但和我接觸之后,由于相互欣賞人品,加之雙方的條件也比較相近,這才有了后來的事情(收購)”。筆者認為,兩個性格根本不同的人是如何相互欣賞?在一定程度上,兩個企業的創始人代表了兩個企業的企業文化嗎?據媒體報道得知,陳天橋是一個理性的人,強勢的人,是以企業利潤為重的人,收購酷6,應不會像李善友說的那么簡單,不管時機是否成熟,如今木已成舟又能怎樣?
被收購企業的組織文化
在中國,有的企業作為收購或兼并方,往往自大,認為自己是用錢去買東西,只要付錢了就是大佬,自己就是老板,沒有什么解決不了的,不聽我的話就開單走人——這是一種“傻瓜理論”。
從盛大收購酷6的過程來看,在新酷6中,陳天橋掌握著酷6高管的薪酬、戰略及財務大權,吳征任董事,李善友負責日常運作。事實上,李善友專注視頻服務并廣泛整合盛大資源,遭到盛大內部抵制,使得酷6目前裹步不前,盛大招募的外援優酷網前銷售副總裁陳軍、土豆網前首席架構師趙亮先后加盟酷6,酷6管理權被嚴重稀釋。被架空了的日子一定不會好過。試想,當李善友的昔日部下看到此情景時,會做何感想?還會有職業安全感嗎?營銷總經理陳軍離職,轉投激動網就不難理解了。
●理順各方利益
企業收購兼并后企業文化的整合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理順各方的利益關系,絕不是一年半載就可以收官的,但有些收購方為了處于絕對控制位置,首先想盡一切辦法稀釋原創始人的股份,改變人力資源管理體系,最終引發了員工離職。
根據華友世紀2009年底收購公告,將向酷6發行7.2億余股普通股,收購酷6所有已發行股本。而酷6所有已發行員工期權也將被取消。公司合并后,獲得華友普通股酷6部分高管及限售股股東將需遵守為期180天至兩年不等鎖定協議。酷6投資者最遲將可以在兩年解禁期之后套現,事實上,原酷6投資者均是虧損揮淚退出。
文化沖突須思量
并購后的企業能否化解企業文化的沖突,達到共同前行是并購企業未來發展的重要因素,企業文化是經過多年沉淀下來員工共同遵守的價值取向,已在企業生根發芽,是一種無形的東西,已扎根企業深層,已植入員工大腦,直接影響員工的思維和理念。如李善友是東北人,喜歡用“激情”感染員工,與員工打成一片,既論關系又講感情,他的團隊已習慣并接受了這種理念。而陳天橋是一種“家長式”管理作風,陳天橋就是盛大的“神”,說一不二,落子無悔,正是兩人管理風格差異之大,才導致酷6必須“換姓”。
酷6的企業文化提倡“激情夢想,修身治企”,而盛大的企業文化核心是“講道理”,一個感性一個理性如何融合,確是必須要考量的。筆者認為,李善友與陳天橋的兩個團隊很難并肩前行,隨著李善友不甚完美的謝幕,李的團隊被清除退場雖有些悲壯,但也是情理之中,只是所用的手法不甚高明,一句話就是“處理得太直接了”。
原酷6銷售高級副總裁郝志中曾到上海給銷售團隊進行培訓期間,有員工透露,為了振奮人心,郝志中還提到“盛大已經把酷6從干兒子視為親兒子”,從本質上來講,這也反映了盛大與酷6還沒真正融合在一起。
正是有了強烈的反差,并購雙方在一開始就很難彼此認同,始終將對方當作對手來看待,一旦發生沖突,就會出現“內耗”和“分道揚鑣”現象,由此產生的成本將遠遠高于并購的收益,還有可能對企業造成嚴重的>中擊,酷6的裁員已能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很顯然,企業文化的沖突會導致人員的流動,不管是裁員還是員工申請離職,對企業來講,總不是并購方所希望看到的。那么,有沒有可解決并購雙方企業文化整合的措施呢?
企業戰略信息傳遞須清晰
●雙方經營理論需重視
德魯克在《現代商業理論》一文中曾指出,經營理論應該由三部分組成,一是組織對于所處環境的假設,關于公司組織架構、市場的假設,以及關于顧客和產品科學技術的假設,二是對于自身根本目標的假設,三是要認清自身能夠確保實現預定目標的優勢所在。這三方面需要相互協調,經營理論不是一成不變的,正是因為如此,能夠自如變化成為了經營理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并購雙方只有真正理解對方的經營理論,在變化中不斷修正,使之更加適應對變化的社會、市場、顧客以及科學技術的假設,而酷6的李善友的“激情和諧經營理論”恰未得到盛大的尊重,被陳天橋的“三駕馬車經營理論”;中得粉碎。
●員工需要了解戰略目標
在企業要進行并購時,往往關注財務指標,卻忽視了將戰略意圖向被收購企業的員工加以傳遞。事實上,自盛大收購酷6后,雙方的業務沒有往來,員工的交流更少。其實,盛大本可以邀請酷6的員工到盛大去體驗新企業文化的方式,讓他們體會到兩方面文化的差異并加以傳播:另一方面,盛大應認真分析雙方文化的差距和相同點,再委派盛大的優秀員工以培訓師的身份到酷6講授盛大文化,與聽課員工引起互動,起到吸引人才從而保留人才的作用。
只有向員工清晰傳達了戰略目標,才有可能從員工那里獲得期望的員工行為,才有利于企業目標的實現。
●言行要一致
在企業并購過程中,最忌諱說一套做一套,企業最高管理層W6DN8nuFd6V7eacln3J93w==在企業并購一開始,要到被并購企業進行主持會議,傳遞一個積極信號,現有最高管理層不宜馬上換帥,只進行財務投資等。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通用公司收購了EDS和休斯電器兩大企業,對于這兩大企業的業務均不熟悉,但收購卻是成功的。到了1994年,EDS的市場價值為通用收購投資的6倍,利潤和年收入翻了10番。對其它業務一無所知的通用汽車管理人員可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通用汽車的決策者僅只是在兩次收購計劃中,簡單地執行了公司歷來的收購程序而已。
企業裁員須有序
●裁員需要藝術
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始終需要精明能干、思維敏捷、富有實踐經驗的一流人才,但若這些人執意留住昨天,就注定不可能創造未來。這時,進行裁員也無可厚非,但裁員不應該是經過公司董事會批準的一紙裁員通知,為了維護員工對企業的信任,還要給留下員工以職業安全感。
在裁員前、裁員中、裁員后都要盡可能地公開、透明,充分溝通,不要一說就是我沒違法,作為一個有社會責任的企業,在處理裁員事宜時,一般都會先做到合情、合理,然后才是合法,法律規定的僅是底線,試想若連底線都做不到的企業還有何可信任的呢?
●裁員離不開溝通
在企業并購案例中,不難發現,一旦業界知道某企業被并購,這時該企業的核心員工就早已被盯上了,根本不愁工作,都是工作找上門來,他們是管理和技術骨干,是企業現在和未來發展成功與否的關鍵。因此,作為并購方,一定要善待他們,企業要及時、認真地評價誰是并購企業的核心員工,他們的價值如何,同時要向他們表明公司對他們的信心和希望,一定要坦誠、發自內心地溝通,以期獲得高度信任。
對留下來的核心員工要舍得投資,如送外培訓,明確新的工作業績標準,大膽提拔與任用,降低向外流動的可能性。
●一視同仁
人力資源整合的基礎就是企業文化的整合,因而,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的建立需建立在原被收購企業的基礎上,若一不小心,新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將會逼走不少員工。既使使用新的管理體系,舊的也要并行一段時間,讓員工感到新的管理體系是好的,對員工是有益的,員工才可能從心里接受變革。
在統一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建成之后,再在新的管理體系面前一視同仁,以免被收購企業員工有被歧視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