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和美國,時間相隔兩千年,東西相距數萬里,一土一洋,人民膚色一黃一白,實在是不相及的風馬牛;但透視這兩個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用人制度,卻發現有如孿生兄弟般的相似之處。
“客卿”制度讓秦國人才濟濟
在對人才的招募和使用上,春秋戰國時代國君都有一些諸如懸賞、獎勵等政策,很多能人也就“洗腳上田”成為將相,但沒幾天又“脫鞋下地”,這完全取決于國君個人的喜好和國內權貴角力的結果,所謂人才也多是“寡人”的陪襯而已,要是攪入貴族之間的斗爭,結局多是很悲慘的。但是秦國找到了一條引進人才的好路子,制訂了“客卿”制度。所謂“客卿”,就是引進外國人才在本國當官,這在朝友暮敵的春秋戰國時代簡直匪夷所思,誰敢任用可能是奸細、潛伏、叛徒的外國人?難道不怕里應外合?可是贏政就敢啟用這一制度。
秦國起源于西部戎狄的邊陲小國,要想強大,要想擠入中原政治客廳,唯一的選擇就是發展,就是人才。秦國本身并不盛產人才,優秀的人才都在東方中原各國,因此秦國制定了“客卿”制度。只要你自恃有才、懷才不遇,或者認為自己屈才,不管身份貴賤,哪!白是“犀利哥”,都可以向西過函谷關,到秦國一施抱負,大展拳腳。這里沒有爾虞我詐,沒有人才內耗,求賢若渴的國君站在城門口,歡迎來自四面八方的有才之人,有志之士。如果當時有“戰國日報”,其頭版頭條一定是:
“東西南北中,發財到成陽”。
靠幫周天子養馬致富的秦國,立國800多年,從開國國君贏非子到五霸之一秦穆公,從任用商鞅變法的秦孝公到“掃六合”的秦始皇,37代(不包括秦二世和秦末王子嬰),不能說“客卿”制度一直作為成熟制度歷代奉行,但也不是每個國君上臺就另搞一套,至少從秦穆公到贏政幾百年是一以貫之的?!拔裟鹿笫浚魅∮捎嘤谌?,東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孫支于晉。此五子者,不產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史記·李斯列傳》)”,記載了秦穆公的“客卿”制度。如“小崗村村民”商鞅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外國(衛國)人,并官至“大良造”(掌握軍政大權的官職),起用他的秦孝公引入“現代企業制度”,對先秦“家庭作坊制”進行了徹底的改革,取消世襲特權,采用“軍功爵”制,使秦國真正強大起來!這是秦國發展史上一個分水嶺。
贏政又將“客卿”制度發揚光大,發揮到了極致。不但起用外國人,而且很多人是打著補丁的“犀利哥”。文臣如李斯、韓非、尉繚、茅焦、姚賈:武將如王翦、蒙恬、王賁、王綰、王離、李信、馮劫等。連自己的老師——相國呂不韋也是衛國人。對這些布衣將相,恐怕也只有慧眼獨具的贏政敢用。總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文官武將,各條戰線,都有外國人才的身影,贏政每天聽慣了粵語、吳語等方言的匯報,他也無時不在告訴大家:戰國時代什么最重要?人才啊!
“客卿”助秦國打造超級帝國
孟子說:春秋無義戰。但秦國有時是為了人才而戰。韓國學者韓非的《孤憤》、《五蠹》等法家論著,讓贏政如饑似渴。一天,他讀完了韓非的幾本書,不禁發出“嗟呼!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而無憾”的感慨。為得到韓非,贏政發動了秦韓戰爭,不識貨的韓王這才想起韓非,讓其出使秦國,正中贏政下懷。為求賢不惜發動戰爭,這種事全世界都鮮見,可見贏政不是“葉公好龍”。贏政不是“葉公”,還在于他有一雙識人慧眼。由于韓國擋住了秦國東進之路,隨時被吞并而走投無路的韓王急中生“智”,出了一個“疲秦”策略,他以水利工程師鄭國為間諜,潛伏入秦,游說贏政,以發展農業為借口修建水渠,實質想耗竭秦國實力。不料施工過程中陰謀敗露,秦王大怒,要殺鄭國。鄭國說:“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為韓延數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功?!壁A政慧眼識珠,認為鄭國說得很有道理,也是難得人才,所以刀下留人。鄭國修好了鄭國渠,代表韓王幫秦國成為農業強國。
不過,秦國的“客卿”制度也不是一帆風順,那些元老如何甘心被剝奪利益?所以暗中的斗爭很尖銳。鄭國修渠疲秦的陰謀發覺后,無比仇恨“客卿”制度的宗室大臣就借機掀起“整風運動”,清除異國異己分子,剛執政不久的贏政于是下令“請一切逐客!”。危機關頭,蔡國人李斯連夜旁征博引,慷慨陳詞出《諫逐客疏書》:“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樂之,何也?……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李斯所列舉秦王享用的珍寶聲樂,有哪一樣不是來自秦國之外?尤其是結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字字重于千鈞,使贏政在皇親國戚們的喧囂中猛省過來。李斯令人驚嘆的才華,扭轉了自己的前程,保護了一大批異國賢臣,更扭轉了秦國的命運。李斯以他一紙上書捍衛了“客卿”制度,使布衣將相格局繼續發揮無窮作用,使秦國“客卿”制度更開放,執行更徹底。
照理說,山東六國資源豐富,人才輩出,且不說地處中原的韓鄭兩國,不說專產將帥武官的趙國,也不說出產孔孟的禮儀之邦齊國,更不說詩人之都楚國了,就連貧瘠邊遠的燕國也多出爐慷慨悲歌之俠士。這些國家、這些人才就碰不到一個愛人惜才的明主?肯定不是,普遍病因是山東六國未經歷過秦國商鞅那樣“淬火”般的改革,等級觀念和宗法制度苛嚴,政治腐敗黑暗,政權都由世襲的貴族卿大夫把持,這些人寧可看著國家滅亡也不肯丟掉手里的權杖和珠寶,那些出身低微的“客家人”很難躋身其中,而一旦投奔秦國,便能得到重用。一句話,山東六國沒有形成~個人才制度,單靠“寡人”獨自求賢若渴實在孤單,國君說:快到我國來!下面權貴們說:沒暫住證、居住證,滾開!屈原當初如果到秦國,絕對得到重用,也就不會有后來的“跳河秀”了!
春秋百國,都是從“周王朝大學”畢業出來的,基本都是在一條起跑線上,但“踏上社會”后,有的艱苦創業,有的獨自享樂,有的找份工作,有的失業在家,同班同學的一群國君,結局迥異,從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跳樓”的寡人越來越多,而當從“戰國黃埔軍?!背鰜砗?,運籌帷幄,征戰攻伐,最后唯有秦國奪取了天下,與其說是吃苦耐勞、勤奮創業的結果,不如說是制度的勝利——秦國這個“集團企業”成功轉型了,導入了“現代企業制度”,而其他諸公司則陷入了家族內斗、互相傾軋資源和人才的內耗之中,結局是各領風騷三五年。
其時,七國“老總”都有野心,惟“贏總”多了一心,他知道自己不是“千手觀音”,因此只能站在蔡國人李斯的肩膀上登高望遠,靠韓國人韓非的法家理論治國,借韓國人鄭國的渠道豐收糧食,借魏國人張儀的三寸不爛之舌嚼碎各國聯盟,借王翦、蒙恬、白起的刀劍“決浮云”,總之就是借“客卿”們的手打造超級帝國。
“百代都行秦政法”,始皇開創的制度,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甚至現在,我們也無法擺脫他的魔力,只可惜日后繼承的大都是統治的“權術”,一些明主,諸如劉邦、李世民等,多少學到了他的“人才政策”,善用不同人才,但把“客卿”制度用于人才選拔任用上卻失落了兩千多年?!爸T侯盡西來”,贏政贏得了天下,其背后的基礎是人才盡西來,就是客盡其用,人盡其才。
異曲同工之妙的美國“客卿制”
如果說秦國是戰國時代的移民大國,那么美國就是當今的“客卿制”國家。立國短短200多年,只占世界人口5%的美國成了政治、經濟、軍事綜合強國,這奇跡的背后,就是廣羅人才,為我所用。
1945年盟軍攻克柏林,蘇聯忙于將大批德國設備運回國內,美國卻派了3000名科技專家到德國物色人才,動用了100架飛機將2000多名科學家運往美國,其中僅火箭專家就有120名。二戰結束后,美國一共從德國運回了數萬名科學家、工程師及其家屬。這前所未有的舉動與贏政當年為求賢而發動戰爭有異曲同工之妙。從此美國科技突飛猛進,核武器的研制、“阿波羅登月計劃”的實施、計算機的誕生和應用等,很大程度上是靠這些移居美國的“客卿”們完成的。美國和秦國都打得一手好算盤,引進“客卿”,不僅省掉了教育成本的支出,更是一本萬利的好生意。
美國擅長“搶”,更擅長“誘”。技術移民是美國人才隊伍最重要的來源之一,根據國際移民組織發布的《2010世界移民報告》顯示,全球跨國移民總數已經達到2億1400萬人。美國仍是全球移民首選,2010年涌入4280萬人,約占全球的20%。移民從業人員的學位水平也明顯高于美國公民從業人員。
美國不是文明古國,身無包袱,心不累,它雖不盛產人才,但有一套整合人才的制度,善于把散落世界各地的人才零件拿來,組裝成一臺超級人才機器,為美國服務。人才盡西去,美國敞開大門歡迎,文明古國的人才來了,禮儀之邦的人才來了,各種膚色、種族、信仰的人才來了,這些來的客大到國務卿,小到“犀利哥”,文官武官,玩政治的,干經濟的,搞文化的,各個崗位的“籍貫”一欄里可能都不是美國。美國就像一個巨大的胃,吸收消化人才所富含的養料,直到這些人才“成渣”??v觀美國的發展史,許多突出貢獻者都不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獲得諾貝爾獎的美國人最多,其中2/3是美國“客卿”。天下豪杰,盡入美國彀中矣!這一點,也是美國傲視世界的資本。
可喜的是,這種類似秦國的客卿制度在美國一直得以延續,無論哪個“寡人”上臺,對人才都不卡,即便“9·11”事件以后,也依然順暢。
移民大國和“客卿”制度,在人才引進上,兩點成一線,讓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放在了一起,在這樣的制度下,奧地利人施瓦辛格成了好萊塢明星,成了加州州長,華裔駱家輝做了商務部長,父親是肯尼亞人的奧巴馬做了首位黑人總統……
兩千多年前的戰國,好比是微縮了的當今世界,秦國如美國位居西部,楚國和齊國這兩個文化禮儀之邦坐于東部,另外國家位于南北上下?!靶聭饑鴷r代”,眾國都在暗中角力,美國不遺余力推行“客卿”制度,而作為該制度的發明者,我們不能沒有危機感。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人才踴躍地流向美國,而一到美國為什么就都成了三頭六臂的“哪咤”?
其實說穿了,贏政也不一定是地地道道的秦國人(據傳是呂不韋之子),他自己也是一定意義上的“客卿”,美國總統也不一定是純種美國人,但不管怎樣,淡化戶籍、國籍,英雄不問出處,唯才是用,這就是秦國國君和美國總統的“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