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討扶正抗毒濃縮丸對188例HIV感染者臨床癥狀體征的影響。方法:采用回顧性分析的方法以188例HIV感染者作為觀察對象,觀察中藥扶正抗毒濃縮丸對HIV感染者臨床主要癥狀、體征等指標的作用。結果:對HIV感染者咳嗽、乏力、納呆、腹瀉、氣短、自汗、盜汗、惡心、皮膚瘙癢、皮疹等主要臨床癥狀有所改善,治療前后對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與治療前相比,治療12個月后感冒及發熱次數減少。結論:扶正抗毒制劑可以改善HIV感染者的中醫證候表現,減輕咳嗽、乏力、腹瀉等癥狀,減少感冒及發熱次數。
關鍵詞:HIV感染者;扶正抗毒濃縮丸;臨床癥狀體征
中圖分類號:R512.9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10-0042-02
自上世紀90年代采用高效抗逆轉錄病毒(HAART)治療HIV/AIDS以來,艾滋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大大下降,但HAART治療存在的不良反應以及耐藥性等影響了抗病毒的治療效果[1]。此外,無癥狀期的HIV感染者或者CD4>350個/μL由于目前不建議進行抗病毒治療而處于一種無藥可用的狀態,任由病情發展甚至惡化。中醫藥治療艾滋病可以發揮整體調節和辨證論治的優勢,發揮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改善臨床癥狀體征,減少機會性感染的發病率,延緩發病和延長患者生命,提高臨床療效。為此,中醫藥治療對無癥狀期HIV感染者生活質量的提高、免疫增強、減少HAART的不良反應等方面開展了較多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療效。云南省中醫藥治療艾滋病試點項目所用中藥扶正抗毒制劑臨床應用近5年,在改善HIV感染者臨床癥狀體征、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提高生活質量方面起得良好的效果。本文就扶正抗毒制劑對感染者臨床癥狀體征方面的作用進行回顧性分析,為今后中醫藥治療艾滋病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診斷標準 所有觀察對象符合2005年衛生部發布的“艾滋病診療指南”中艾滋病無癥狀期診斷標準。
1.2 病例選擇標準
1.2.1 納入標準 HIV抗體經省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實驗室診斷為陽性;依從性良好且自愿接受服用中藥;入組前3個月內未接受其他抗HIV/AIDS中藥治療;能按時隨訪并主動配合醫生接受臨床評估檢測者;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2.2 排除/中斷治療標準 有嚴重的心腦血管系統、消化系統、血液系統、神經系統疾病者及重度精神疾病等影響服藥者;治療過程中發現不符合納入標準者;對藥物出現嚴重的過敏反應或者毒副反應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
1.3 一般資料 所有病例均來自2005年10月~2009年8月云南省中醫藥治療艾滋病試點項目的患者,根據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給予扶正抗毒濃縮丸。本文選取服用扶正抗毒濃縮丸滿1 a,各項資料完整者進行分析,其中患者總數188例,男93例,女95例;年齡4~76歲,平均年齡(36.31±8.80)歲。
1.4 治療方法
1.4.1 藥物組成及制備 扶正抗毒濃縮丸由人參、白術、黃芪等組成,具有益氣養陰,滋腎健脾,清熱解毒等功效。用于輔助治療艾滋病潛伏期,證屬氣陰兩虛,脾腎不足,邪毒內蘊者,以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及生活質量、延長生命為目的。該制劑為云南省中醫藥治療艾滋病試點項目的院內制劑,由云南省中醫中藥研究院制備并提供。經云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批準文號為滇藥制字(Z)20090001A。
1.4.2 服藥方法 3 g/次,4次/d,具體參照說明書。
1.5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價標準 將無癥狀HIV感染者常見的乏力、睡眠異常、皮疹、咳嗽、皮膚瘙癢、發熱、胸悶胸痛、腹瀉、黏膜潰瘍、頭暈、心慌心悸等27項癥狀、體征作為觀察指標。癥狀和體征評價指標按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5省中醫藥治療艾滋病項目臨床技術方案》和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2002年5月頒布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癥狀體征計分表,各癥狀依次分為無、輕、中、重4級。主要癥狀和體征采用0、2、4、6積分法,進行量化積分。
1.6 統計方法 各指標采用SPSS軟件分析,臨床癥狀體征分析采用配對t檢驗,進行服藥前后對比分析,數據用( ±s)表示,以α=0.05為檢驗水準。不能進行配對t檢驗的指標數據采用頻數分析,以各項癥狀積分之和表示,并進行治療前后比較。
2 結果
2.1 卡洛夫斯基積分、總積分 服用扶正抗毒濃縮丸6個月、12個月以后,卡洛夫斯基積分顯著增加,與治療前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感染者臨床癥狀、體征及其總積分治療后顯著降低,與治療前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果見表1。
2.2 臨床癥狀、體征 服用扶正抗毒濃縮丸6個月、12個月以后,咳嗽、乏力、納呆、腹瀉、氣短、自汗、盜汗、惡心、脫發、頭疼、腹脹、腹疼、肌肉痛、關節痛、腰痛、皮膚瘙癢、皮疹以及女性月經失常積分顯著降低,與治療前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治療6個月時,感染者發熱癥狀改善,但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意義,治療12個月時,與治療前相比,差異有顯著性意義;治療6個月時,感染者嘔吐癥狀減輕,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分別治療6個月、12個月后,感冒次數、胸疼、淋巴結腫大積分減少,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果見表2。
2.3 其他體征 黏膜潰瘍、口糜、皰疹以及卡波西肉瘤進行配對t檢驗時,因相關系數小于0,故配對不成功,這里采用治療前后進行總積分比較的方法,從結果可以看出,除較少見的卡波西肉瘤未出現以外,其他項治療6個、12個月后,積分顯著降低,結果見表3。
2.4 不良反應 未發現有明顯不良反應。
3 小結
自從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中醫藥治療艾滋病試點項目以來,中醫藥治療艾滋病的療效和作用已經逐漸顯現[2],尤其在增強感染者機體免疫功能、改善臨床癥狀體征方面,充分發揮了中醫藥整體調節的優勢。本研究發現,長期堅持服用扶正抗毒制劑可減輕HIV感染者咳嗽、乏力、腹瀉等癥狀,減少感冒及發熱次數,并且未發現有不良反應情況,說明中藥治療艾滋病有效、安全、可靠,臨床上能改善各項癥狀、體征,減輕病人痛苦,改善生活質量,是目前治療艾滋病行之有效的方法。目前,我國HIV感染者CD4<350個/μL時開始使用HAART療法,但是,在HAART治療過程中,往往會伴隨著機體免疫功能的下降以及各種機會性感染的發生,這勢必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縮短其生命,中醫藥治療艾滋病無癥期顯現的療效與優勢,決定了中西醫結合治療艾滋病大有可為。
參考文獻:
[1]李太生.HIV/AIDS研究的成功與挑戰[J].臨床內科雜志.2009,26(5):293~295.
[2]周則衛.淺談艾滋病的危害性及中醫治療研究的三個切入點[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8,15:74~75.
[3]段呈玉,王莉,李艷萍,等.中西藥合用對艾滋病的免疫重建研究初探[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09,30(2):15~16.
(收稿日期:2011-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