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觀察彝藥復方制劑治療艾滋病的短期療效。方法 采用自身前后對照研究,給予HIV/AIDS患者彝藥復方制劑口服,觀察接受治療6個月時87例HIV/AIDS患者免疫功能的變化。結果:治療后CD4+T淋巴細胞計數與療前相比,輕度免疫抑制組增加(94.4±185.7)個/μL,(P=0.003);中度免疫抑制組增加(44.2±119.2)個/μL,(P=0.038);重度免疫抑制組CD4變化無統計學意義。結論:彝藥復方制劑治療艾滋病療效明顯,且對處于輕度免疫抑制階段的HIV感染者有較為顯著的療效。
關鍵詞:艾滋病;彝族醫藥;復方制劑;CD4+T淋巴細胞
中圖分類號:R512.9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10-0062-02
艾滋病目前尚無能根本治愈的藥物和治療方法,相比目前廣泛使用的HARRT(高效抗逆轉錄病毒)治療中存在的易產生耐藥性、毒副作用較多特點,中醫藥治療艾滋病的研究顯示出其獨特的優越性。
云南省彝族醫藥研究所在長期收集整理彝族民間治療與HIV/AIDS患者具有類似癥狀的驗方基礎上總結出治療艾滋病的彝藥復方制劑。云南省楚雄州中醫院暨云南省彝醫醫院應用彝藥復方制劑對HIV/AIDS患者進行了治療,現將接受治療6月的87例患者治療情況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篩選標準 受治病例均為門診患者,均由云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或楚雄州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確認HIV陽性,診斷符合2001年制定的《HIV/AIDS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試行)中所定標準。
選擇處于輕度免疫抑制、中度免疫抑制及重度免疫抑制的患者[1],CD4計數<500/μL,在充分知情告知,患者已經理解自己所患的疾病及治療將帶來的益處和風險及其它事宜的前提下由患者自愿選擇接受治療。
1.2 一般資料 此87例中,按治療前CD4水平分組,輕度免疫抑制組39例,男18例,女21例;年齡19~55歲,平均年齡(32.9±8.2)歲;性接觸傳播29例,靜脈吸毒傳播8例,血液傳播1例,傳播途徑不詳1例;中度免疫抑制組34例,男17例,女17例,年齡22~49歲,平均年齡(35.4±7.2)歲,性接觸傳播25例,靜脈吸毒傳播8例,傳播途徑不詳1例;重度免疫抑制組14例,男8例,女6例,年齡23~61歲,平均年齡(37.9±10.2),性接觸傳播9例,靜脈吸毒傳播5例。
1.3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由云南省彝族醫藥研究所研制,經楚雄州中醫醫院制劑室配制的彝藥復方制劑(膠囊劑,0.5 g/粒),4粒/次,每日3次口服。所有患者均未同時服用抗病毒藥物。
1.4 實驗室檢測方法 免疫學指標采用流式細胞計數儀測量CD4+T淋巴細胞的絕對數量。
1.5 觀察指標 監測CD4+T淋巴細胞的變化以進行療效判定。治療前及治療后均進行包括血常規、肝、腎功能等安全性觀察檢測。
1.6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進行統計描述,采用配對t檢驗比較各項指標治療前后的差異,顯著性檢驗水平為P<0.05。
1.7 療效判斷標準 參照《11省中醫藥治療艾滋病項目臨床技術方案》[2],以免疫學指標進行療效評價。免疫學指標:有效:CD4逐漸上升,療后CD4升高≥30%或50/μL;穩定:CD4無變化或逐漸上升,療后CD4升高或下降<30%或50/μL;無效:CD4下降≥30%或50/μL。
2 結果
2.1 療效評價 輕度免疫抑制組患者治療后CD4計數與治療前相比均有顯著統計學意義,中度免疫抑制組患者治療后CD4計數與治療前相比有統計學意義,重度免疫抑制組患者療后CD4計數與療前相比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輕度免疫抑制組CD4計數增加(94.4±185.7)個/μL,(P=0.003),中度免疫抑制組CD4計數增加(44.2±119.2)個/μL,(P=0.038)。
2.2 安全性評價 統計結果顯示,治療后實驗室指標WBC、Ly、Hb、ALT、AST、Cr與療前相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本方對血常規、肝腎功能無明顯影響,提示本膠囊劑無毒副作用。
3 討論
本次研究使用的彝藥復方制劑是云南省彝族醫藥研究所在長期收集整理彝族民間治療與HIV/AIDS患者具有類似癥狀的驗方基礎上,結合彝族醫藥理論,抓住艾滋病共同病機,按照“扶正解毒,調和清濁”的總治則,經反復對有關藥物進行篩選和組方,研制而成的治療艾滋病的彝藥復方制劑,具有“扶正祛邪化毒”等功效。
艾滋病的發病機制與免疫功能缺陷密切相關,從HIV感染到AIDS發病的過程中,患者的免疫功能發生一系列變化,免疫功能部分或全部喪失,特別是細胞免疫受損,這些變化不僅是感染進展的重要標志,也是其轉歸和預后的重要評估指標。彝藥復方制劑以整體調節作為切入點,保護和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促進機體免疫功能恢復。不論HIV/AIDS患者病程處于何種階段,都使用 彝藥復方制劑口服進行治療,這也正是彝族醫藥治療艾滋病的特色和亮點。
在本研究中,我們運用彝藥復方制劑對出現免疫抑制的HIV/AIDS的患者進行治療,在輕度免疫抑制組和中度免疫抑制組中取得了顯著療效。顯示彝藥復方制劑具有明顯保護和提高處于輕度免疫抑制階段和中度免疫抑制階段的HIV/AIDS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且未發現毒副反應,適合艾滋病這一慢性傳染病的長期治療。
對艾滋病的早期干預,是中醫藥治療的最佳切入點之一[3]。處于輕度免疫抑制階段的患者,尚無法接受抗病毒治療,而通過此次研究,發現通過彝藥復方制劑的早期干預治療,顯著提升了這部份患者的CD4計數,填補了抗病毒治療對處于輕度免疫抑制這部分感染者的治療空白,可望達到早期治療,延緩發病,延長患者生存期的目的。
本次研究顯示了以彝藥驗方為基礎,以彝族醫藥理論為指導研制的彝藥復方制劑治療艾滋病的顯著療效,在針對艾滋病治療這一世界性醫學難題的研究中,開辟了民族醫藥治療艾滋病的新戰場。但由于本次研究病例數少,研究時間短,只能反應短期內的療效,今后將進行大樣本的長期觀察研究,進一步觀察彝藥復方制劑對HIV/AIDS患者處于輕度免疫抑制、中度免疫抑制、重度免疫抑制等各階段的療效,以及彝藥復方制劑+HARRT治療的療效。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傳染病標準專業委員會.WS 293-2008 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診斷標準[S].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5.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防治艾滋病工作組織協調小組辦公室,中國中醫研究院艾滋病中醫藥防治中心.11省中醫藥治療艾滋病項目臨床技術培訓資料[G]//11省中醫藥治療艾滋病項目臨床技術方案,2005.
[3]郭會軍,王丹妮.論中醫藥治療艾滋病的研究方向[J].中國醫藥指南,2007,9:116~117.
(收稿日期:2011-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