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兒多發性抽動癥;李安源;名醫經驗;學術繼承
中圖分類號:R7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08-0011-03
李安源教授為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山東省名中醫,博士研究生導師,從事中醫、中西醫結合兒科臨床近40載,擅長治療兒科疑難雜癥,尤其治療小兒多發性抽動癥頗有效驗。現將其治療小兒多發性抽動癥的學術思想總結如下。
1 學術思想
多發性抽動癥是一種復雜的、慢性神經精神疾病,起病于兒童時期,以多種不自主的、快速的運動性抽動和不自主發聲及猥褻言語為主要表現,常伴強迫、多動等行為和情緒障礙。中醫無此病名,但有相同癥狀的文獻記載,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曰:“風盛則動”,《張氏醫通》云:“瘛者,筋脈拘急也;疭者,筋脈弛縱也,俗謂之抽”,《溫病條辨?痙病瘛疭總論》曰:“痙者,強直之謂,后人所謂角弓反張,古人所謂痙也。瘛者,蠕動引縮之謂,后人所謂抽掣、搐搦,古人所謂瘛也”等。李教授結合多年臨床經驗,認為小兒多發性抽動癥屬中醫“肝風”、“瘛疭”、“慢驚風”等范疇,病位主要在心、肝,涉及腎、脾等臟,治宜從“虛、風、痰、火”辨證施治。
1.1 病位主要在心、肝,涉及腎、脾等臟,以心肝虧虛、虛風內動為主
1.1.1 心肝虧虛、虛風內動 李教授認為,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生機蓬勃,發育迅速,陽常有余,陰常不足。感受外邪、飲食不節、衣被過暖等均可生熱化燥,傷及臟腑之陰,陰不制陽,風氣內動,諸證俱現。究其本源,實為陰虛陽亢,尤以心肝陰虛為多見;心主血脈而藏神,為精神之所舍。《靈樞?本神》曰:“所以任物者謂之心”。人的一切精神活動皆歸于心。稟賦不足,精神怯弱,因外感熱病或病后汗下太過均可累及于心。另外,心屬火為陽臟,以動為患,小兒生機旺盛,陽常有余,心火易亢,臨床易出現心陰不足、心火有余、心神不守的病理改變。心虛不能任物,故雖常有所憶,但憶不能存,是以恍惚錯謬,忽忽喜忘;血不營心,心失所養,則神不安舍,睡眠不寧而多夢,甚或出現夜驚;心陰不斂,則神思渙散,語多易動,同時虛煩少寐、咽干口渴、五心煩熱、自汗盜汗。小兒心智未足,自我調節能力差,容易出現煩躁易怒、肝為剛臟,體陰用陽,主筋藏魂,其志怒,其氣急,為人體罷極之本。“肝常有余,腎常虛,肝陽易亢”,正常情況下,肝腎之陰陽相互制約,處于動態的平衡狀態,即《素問?生氣通天論》云:“陰平陽秘,精神乃治”。腎陰常虛,無以制約肝陽,肝腎之陰陽失衡,而致陰虛陽亢,虛風內動,則可見性情執拗、沖動任性、穢語失聰、煩躁不安等肝氣有余之象。肝主筋,開竅于目,肝風亢動,則出現眨眼努嘴、搖頭、扭頸等肝風內動的表現;足厥陰肝經循喉嚨、入頏顙,肝陰不足,頏顙失濡,則見喉中出聲;肝藏血,血舍魂,陰血不足,筋脈失養,則四肢抽搐;肝血不足則魂不守舍,而出現夢囈、夢游等兼癥。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所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
1.1.2 痰濁阻竅、痰火擾心 脾為后天之本,小兒臟腑嬌嫩,有“脾常虛”的生理特點。中醫認為,“怪病多責之于痰”、“百病皆由痰作祟”。脾虛則易聚濕生痰,痰與風邪相攜,易阻滯臟腑孔竅之經絡,若風痰鼓動,上犯清竅,則擠眉弄眼;橫竄經絡,則發生頭頸、四肢肌肉抽搐;痰阻氣道則胸悶痰鳴;上壅咽喉則咽癢不適、怪聲連連,或語聲不斷;流竄經絡則肢體抽動。李教授認為,脾虛痰濁阻滯心竅也是多發性抽動癥的重要病機。心在五臟中五行屬火,主神明。《萬氏家藏育嬰秘訣?五臟證治總論》曰:“心屬火,旺于夏,所謂壯火之氣也”,小兒為“純陽之體”,臟腑經絡之氣柔弱,感邪后易化火傷陰,引動肝風,如劉完素《宣明論方》中說:“小兒病者純陽,熱多冷少也”,故小兒有“心常有余”之說,《素問?靈蘭秘典論》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靈樞?本神》又云:“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詳細論述了人體的情志活動與心的關系,故李教授認為,當痰火擾動心神,心神不寧,神明失志,便可見患兒出現猥褻言語、強迫、注意力不集中、多動等行為和情緒障礙。
1.2 治從“虛、風、痰、火”辨證施治
1.2.1 心肝虧虛、虛風內動證 治以養心柔肝,熄風止痙。以《醫宗金鑒》之鉤藤飲(人參、全蝎、羚羊角、天麻、甘草、鉤藤)為基礎,創制了寧動顆粒。方以黨參易原方中人參以防溫補太過,加用麥冬、白芍、生龍骨、生牡蠣、地龍等。寧動顆粒方中以天麻熄風鎮驚為君,臣以黨參、麥冬養心氣、益心陰、安心神,白芍養血斂陰,柔肝緩急;佐以龍骨、牡蠣鎮靜安神,地龍解痙利咽,化痰通瘀,與天麻、白芍、龍骨、牡蠣合用加強熄風止痙之功;使以甘草以助麥冬、白芍養心之功,與白芍同行可緩解肌肉、筋脈攣急,并能調和諸藥。全方共奏養心柔肝、熄風止痙、扶正祛邪之功。
1.2.2 痰濁阻竅、痰火擾心證 痰濁阻竅為主者,治以健脾祛濕,化痰熄風。常在《醫學心悟》半夏白術天麻湯(半夏、白術、天麻、陳皮、茯苓、蔓荊子、生姜、大棗、甘草)基礎上化裁。
痰火擾心為主者,治以清心化痰,熄風止痙,以《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之溫膽湯(半夏、竹茹、枳實、陳皮、茯苓、甘草)為基礎隨癥加減。臨證常加石菖蒲、郁金、膽南星豁痰通竅,加鉤藤、全蝎、蜈蚣祛風止痙,肢體抽動加桑枝、木瓜、伸筋草以舒筋通絡;情緒不穩者加柴胡、白芍以疏肝解郁;心神不寧者加炙遠志、五味子等養心安神;咽部發聲不適者常加蟬蛻、僵蠶、射干疏風利咽;眨眼頻繁者加菊花、木賊清熱疏風。
1.3 重視情志調攝,注意飲食起居,病愈防復 由于多發性抽動癥,強迫、注意力不集中、多動等行為和情緒障礙,加之家長不適當的干預,患兒常有輕度自卑或焦慮等表現。故李老師在藥物治療的同時,非常注意對患兒的心理治療和情志的疏導,解決兒童的情緒問題與其它伴隨癥狀。要求家長和老師對疾病有正確的認識,避免指責或強行制止抽動的發生,合理安排孩子的生活和學習,幫助其由于疾病帶來的學習和生活上的不便,增強兒童的自信心。
李老師亦重視飲食起居的重要性。認為感染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常常誘發或使抽動癥狀加重,要求家長注意患兒冬春季節避寒保暖,預防感冒,避免過度勞累和看過于刺激性的電影或電視劇;飲食上注意均衡營養、平衡膳食,忌食辛辣或肥甘厚膩的食物,少食或少飲添加色素的零食或飲料。科學合理安排孩子的飲食起居,對提高療效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多發性抽動癥易于反復,在臨床癥狀消失后,應繼續服藥3~6個月,以防復發。
2 典型病例
例1:患兒張某,男,9歲,于2009年6月10日初診。主訴:眨眼、清嗓、伴四肢抽動2年余。曾用氟哌啶醇、安坦等治療未見明顯緩解,慕名求治。癥見:頻繁眨眼、清嗓,四肢不自主抽動,心煩易怒,食欲減退,夜間汗多,睡眠欠安,穢語連篇,學習成績極差。查:舌質紅,舌苔薄黃,脈弦細數。神經系統查體無異常,腦電圖、顱腦CT均正常。診斷:多發性抽動癥。證屬心肝虧虛,虛風內動。治以養心柔肝、熄風止痙。擬方寧動顆粒:天麻10 g,鉤藤10 g,太子參10 g,麥冬10 g,白芍15 g,菊花10 g,生龍骨15 g,生牡蠣15 g,益智仁10 g,焦三仙各10 g,甘草6 g。每日1劑,水煎服,早晚2次服,連服14 d。復診:眨眼消失、清嗓及四肢抽動的頻率與幅度明顯減輕,盜汗改善,納食倍增。方既效,當守原意,上方繼服14 劑,癥狀基本消失。仍用上方化裁,制成顆粒繼服3個月鞏固療效,隨診1年未見復發。
例2:孫某,男,8歲,于2010年4月27日初診。1年前,出現皺眉,眨眼,搖頭,扭頸,注意力不集中,家長起初認為,孩子是壞毛病,常加訓斥,癥狀反而加重,患兒體型偏胖,納差,眠可,大便溏,舌體胖大有齒痕、苔白厚膩,脈弦。診斷:多發性抽動癥,證屬脾虛失運、痰濁阻竅型。治以健脾化濕、祛痰熄風。溫膽湯加減:法半夏10 g,陳皮6 g,茯苓10 g,白術6 g,天麻10 g,鉤藤10 g,醋柴胡6 g,郁金10 g,石菖蒲10 g,煅龍骨、煅牡蠣各10 g,甘草3 g。10劑后復診,上述癥狀減輕,上方去醋柴胡,加僵蠶6 g,伸筋草6 g,木瓜10 g,35劑,制水丸劑,每次服用15 g,每日3 次,飯后服用,服用3個月而愈。隨訪1年未見復發。
(收稿日期:2011-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