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中藥外敷;疼痛;鎮痛
中圖分類號:R24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08-0093-01
靜脈輸液是臨床常用的重要治療措施之一,本科為脾胃病科,胃脘痛,泄瀉,肝著,積聚等疾病屬慢性病,經常反復發作,反復住院,且老年患者居多,血管彈性差,多次穿刺后容易導致靜脈的損傷,造成穿刺困難,靜脈破壞大,形成皮膚瘀斑,不但會使患者產生緊張恐懼的情緒,還會給下次靜脈給藥,采血,穿刺帶來困難,增加繼續感染的機會,影響療效,同時增加醫患糾紛的機會,影響患者及家屬的滿意度和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本科通過自制中藥外敷鎮痛貼應用于靜脈穿刺,有活血化瘀,擴張血管,解除靜脈痙攣,使血管充盈,暴露,易于穿刺,提高一針見血率,且減輕穿刺部位疼痛,提高患者用藥依從性等優點。靜脈鎮痛貼為純中藥制劑,且為外敷,無毒副作用,患者易于接受,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病例選自2010年5月~2010年12月脾胃病科靜脈輸液治療并愿意配合本次試驗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50例。2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靜脈輸液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藥物組成 川芎100 g,沒藥100 g,薄荷50 g,檀香50 g,黃柏50 g打成粉末狀,用加溫至43 ℃~45 ℃的白酒將其調成糊狀。將中藥用綿紙包裹制成鎮痛貼。
1.2.2 試驗組 將鎮痛貼敷于選擇好的靜脈,用膠布固定30 min后行靜脈穿刺,觀察疼痛的情況并詳細記錄。
1.2.3 對照組 將蕎面用加溫至43 ℃~45 ℃的熱水將其調成糊狀,用綿
紙包裹于選擇好的靜脈,用膠布固定,30 min后行靜脈穿刺。
2組均以10 d為1個療程,觀察疼痛的情況并詳細記錄。
1.3 統計學方法 將所得數據應用SPSS12.0軟件處理。
2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2.1 療效標準 顯效:靜脈充盈易于穿刺且疼痛明顯減輕;有效:靜脈易于穿刺且疼痛有所減輕;無效:疼痛無減輕。
2.2 治療結果 見表1。
3 討論
活血化瘀、行氣、通脈中藥外敷通過皮膚黏膜轉運,可被毛細血管網吸收,進入血液循環,大部分直接進入給藥部位發生藥效[1],本中藥外敷方由川芎、沒藥、薄荷、檀香、黃柏配制而成,川芎:辛,溫,歸肝,膽,心包經,功效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現代的藥理研究證明,川芎含有豐富的四甲吡嗉(川芎嗪)、阿魏酸、揮發油、蒿本內酯等多種有效化合物,而其川芎嗪藥理作用最為顯著,它具有擴張血管作用,能明顯地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脈血流量及心肌營養血流量,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對人體免疫系統有一定的調節作用。薄荷辛、涼,歸肺、肝經。主要化學成分有揮發油、黃酮類、有機酸、氨基酸等,薄荷腦是一種與神經組織有較強親和力的藥物,可直接阻滯疼痛的傳導,能麻痹神經末梢,具有局麻作用,起清涼、止癢、止痛作用。沒藥苦,辛,平。歸心、肝、脾經。含樹脂,樹膠,揮發油等,藥理活性研究表明其具有抗真菌和消炎,止痛,降血脂,活血作用[2]。具有活血行氣,消腫生肌功效。黃柏味苦、性寒,歸腎、膀胱經。功效清熱燥濕、解毒療瘡,散瘀軟堅,局部濕熱敷后,可使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達到消瘀散結,消腫,止痛的目的。檀香辛、溫,歸脾、胃、肺經。含揮發油,其主成分為α及β-檀香烯、檀萜、檀萜酮、α-檀萜醇,檀香酮、檀香酸、檀油酸、檀香色素、去氧檀香色素等,具有抗炎消炎、行氣止痛,散寒調中等作用。酒具有消毒,擴張血管的作用,合而用之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止痛散結,使血管充盈,易于穿刺之功效。
本研究證明,中藥外敷方用于靜脈穿刺部位于靜脈穿刺時能明顯減輕疼痛,且易于穿刺,未發現其毒副作用,皮膚無明顯刺激,操作簡便,易于患者接受,還可避免繼發感染,同時有利于減輕患者的恐懼和緊張情緒,減輕醫患糾紛的發生,提高患者滿意度,為患者的早日康復,起到促進作用,局部的外用藥亦不干擾其他治療,同時發揚了祖國醫學在臨床中的作用,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民為兵,姜玉祥,謝殿洪.“9號”膏治療急性軟組織損傷臨床觀察[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26(15):357.
[2]宋凡波,朱元元,張京玲,等.沒藥的研究進展[J].中草藥,2006:37(11).
(收稿日期:2011-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