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冠心病是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老年人多發,且發病率隨年齡的增高而增加。中醫學對冠心病的研究歷史悠久,中醫體質學說是中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冠心病有密切關系,認為體質的差異決定著個體對疾病的易感性。從體質特征探討老年人易患冠心病及老年人存在諸多冠心病危險因素的原因,并通過改善體質、積極防治,阻止危險因素對機體的侵害,有助于防治老年人心血管事件的發生。
關鍵詞:體質;冠心?。幌嚓P性;老年人
中圖分類號:R25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08-0014-02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是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使血管腔狹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狀動脈功能性改變導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而引起的心臟病,統稱為冠狀動脈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冠心病以中老年人多發,給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了極大影響,嚴重影響其生存質量,給社會及家庭造成了沉重負擔。
依據冠心病的發病特點與病因病機,屬中醫“胸痹、真心痛”范疇。中醫體質學說是中醫學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來,對人類個體及群體的體質特征、體質差異、體質形成、體質變化、體質類型、體質與疾病的易感性、體質與疾病預防等理論進行了論述,豐富了中醫學理論基礎,為臨床實踐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1 中醫體質學說研究
體質是個體在生命過程中,由遺傳性和獲得性因素所決定的表現在形態結構和心理活動方面的固有特性,這種特性源于先天,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保持穩定;又成于后天,在一定條件影響下會發生變化。體質有兩種表現類型:一是個體對外來刺激的生理反應性,其包括個體在體力、智力、本能方面的特性和對環境、氣候的適應性等,稱為“生理體質”;二是個體受病邪作用時的發病傾向性,其包括機體對某些病邪的易感性、機體對病證的易發性和發病后病證的易轉性等,稱為“病理性體質”。多數情況下,人的體質表現出各種偏性,這種偏性就決定疾病的發生和轉化,反之疾病也會對體質的偏性造成影響。體質是未病形式,病理性體質是潛在的病理變化。有病理體質未必有病,但有病一定有病理性體質,病理性體質為疾病的發生提供了平臺。目前中醫將體質分為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瘀血質、氣郁質、特稟質九種體質。
2 老年人的體質類型
老年人元氣不足,五臟六腑發生了退行性變化,其功能每露虛象;陰陽氣血也隨年齡的增長逐漸衰退;老年人一生積累的各種勞傷,或起居無常,飲食不節,或情志過極,勞欲過度,或嗜好煙酒,罹患疾病等,必然進一步加重臟腑功能的衰退,陰陽氣血的虛損。同時,氣血津液運行遲緩,或停留于局部,產生氣滯、血瘀、痰濁等致病因素。綜上所述,老年人體質體現虛實兩方面,虛是根本,其中陽虛、氣虛體質人數最多;瘀是繼發的病理產物和潛在的致病因素,兩者并存于老年體質始終,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致體質愈虛、痰瘀愈積,使疾病易于發生[1]。
2.1 臟腑虛衰、氣血耗損是老年冠心病發生的根本 老年人臟腑功能衰退,以腎虛為主。腎為五臟六腑之本,元氣之根,五臟功能與腎中精氣充盈密切相關。心主火,腎主水,心火下潛以溫腎陽,腎水上濟以資心陰,共奏陰陽協調,水火相濟之功。若年老體虛,腎陰虧損,心腎不交,心火獨亢,營陰暗耗,血流滯澀,心脈不通,發為胸痹。腎陽充盛,則心陽振奮,鼓動有力,血行通暢。若年邁腎衰,腎陽不足,心失溫煦,鼓動無力,則血行遲緩,或胸陽不足,陰寒乘襲,心脈痹阻,發為胸痹。脾主運化,賴腎氣的蒸發,若元陽不足,脾失溫煦,運化失司,聚濕生痰,痰濁壅阻,胸陽不展,而致胸痹。老年人氣血耗損,日益不足,絡脈空虛,血液運行遲緩,或留滯局部,若絡脈瘀滯,營血失于滲灌,則臟腑功能亦因之而減弱;氣行無力,更使瘀滯難解。臟氣不足、絡脈失充則血脈運行動力減弱,甚至壅塞不通,形成惡性循環,加重病情,可見老年冠心病發病的基本環節為臟腑虛衰、氣血耗損。
2.2 痰瘀兼雜、脈絡阻滯是老年冠心病的基本表現形式[2] 痰是臟腑功能失調,體內水液代謝障礙形成的病理產物。老年人脾胃功能虛弱,運化受納失調,水液失于輸布,聚濕生痰,痰濕積聚體內,進入營血,循行脈絡,流走全身,浸淫脈道導致脈絡痹阻不暢?,F代研究表明,痰濕與血流變相關,表現為血液濃稠性、黏滯性、聚集性和凝固性增高,并存在不同程度的糖、脂代謝障礙;同時炎癥介質激活,黏附分子表達增加,損傷血管內皮細胞,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引起吞噬細胞遷移轉化及血管平滑肌細胞的增生,形成粥樣斑塊、血管痙攣及血栓形成,絡脈增厚、變硬,管腔變窄、甚至閉塞,影響心肌血液供需,最終導致冠心病發生發展。
瘀血是指血液滯留或凝結于體內的病理現象,包括血溢出經脈而瘀積,也包括血脈運行受阻而滯留經脈內。血失鮮活,黏稠沉滯,運行艱澀,循環瘀阻,即血濁可致血澀,血澀則血瘀。研究發現,隨年齡增長,微血管內皮細胞易腫脹、脫落,使得黏附性增加和通透性升高,從而出現微循環障礙;血流變顯示老年人的血漿黏度增高,血清蛋白減少,球蛋白、脂蛋白、纖維蛋白原增多,血小板聚集性增強,從而易致血流緩慢、血管硬化、管腔狹窄,甚至閉塞而出現瘀血;同時,老年人冠脈流量指數降低,心功能降低等血液動力學指標也示老年人常出現瘀血癥狀,呈一種嗜血栓狀態。
老年人多瘀多痰,痰與瘀既可單獨致病,又能相互為患,滯留脈絡;常相兼出現,貫穿疾病的始終。痰瘀同源,乃津血之變。津血的生成和運行,需氣的生化輸布。氣的生化作用將水谷精微轉化成津血,并靠氣的推動,運行不息,布達全身。氣血津液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氣行則津布,氣運則血行;津血停聚,則阻礙氣的運行。痰濁內困,最易阻滯氣機,影響其帥血功能,致血行瘀滯,痰瘀相雜;瘀血阻滯,脈絡不暢,致津失輸布,聚為痰涎,與瘀血相并。痰濁、瘀血兩大關鍵病邪必然使冠心病加重。
3 小結
老年人冠心病常為冠脈多支病變[3],冠狀動脈硬化、鈣化,管腔狹窄較重,側支循環形成不良,長期心臟缺血造成不同程度的心肌病變,多合并心臟舒張、收縮功能減退、心臟擴大,病程長,病情重,易反復發作。同時,老年人冠心病合并癥多,如合并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代謝綜合癥、腦血管病等,諸病融于一體,相互影響,使冠心病防治難度增大。祖國醫學也認為老年冠心病患者體質虛弱,多臟腑病變,寒熱并見,虛實錯雜,標本相兼,病機復雜,癥狀繁多,辨證調治困難。隨著中醫對老年冠心病患者體質深入研究,冠心病病機已突顯氣虛、血瘀、痰濕及其相互夾雜,益氣化瘀,祛濕化痰治法也顯出較好的療效,又與西醫有明確的結合點。因此,對易患人群,早期積極改善病理體質,增強自身抵抗力,預防基礎疾病和冠心病危險因素,有望達到預防冠心病的發生發展,穩定動脈硬化斑塊,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發生。
參考文獻:
[1]熊斌.論老年體質[J].中華中醫藥學會第六屆中醫體質學術研討會,2008:66~69.
?。?]劉煊.老人多瘀理論淺析[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24(4):32~34.
[3]翟紅霞.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病變特點[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08,10(5):344~346.
?。ㄊ崭迦掌冢?011-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