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中醫藥療法;艾滋病;病情進程;依從性;療效
中圖分類號:R512.9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08-0020-02
艾滋病是一種致死性慢性傳染病,潛伏期平均為12~13年,大部分患者死于艾滋病相關機會性感染和機會性腫瘤,病死率高,目前沒有藥物可治愈,及時進行中醫藥/ART治療可延緩艾滋病進程,促進免疫功能恢復,降低艾滋病相關機會性感染的發病率和病死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04例艾滋病患者均系云南省大理州祥云縣人。其中男75例(占 72 %),女29例(占28 %);最大年齡68歲,最小年齡25歲,平均年齡38歲;傳播途徑:性傳播29例(占27.8%),靜脈吸毒傳播64例(占61.5 %),輸血傳播2例(占1.9%),不詳9例(占8.8%);職業分布情況為:農民37例(占35.6%),退休人員2例(占1.9 %),工人3例(占2.9%),駕駛員2例(占1.9%),無業49例(占47.2%),個體10例(占9.7%)。
1.2 診斷標準 所有病例均符合2006年我國艾滋病的診斷標準[1]。抗HIV抗體初篩陽性,并經云南省艾滋病監測中心或大理州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蛋白印跡法確診。
1.3 入選標準 ①符合HIV/AIDS診斷標準,經省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確診,實驗室診斷,自愿接受中藥治療者;②年齡不限;③任意CD4+T淋巴細胞絕對計數;④能夠堅持接受評估檢測及治療。
1.4 排除標準 ①觀察對象合并嚴重的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血液系統、泌尿系統、神經系統疾病者,重度精神疾病者,有嚴重外傷未痊愈者;②懷孕或哺乳期婦女。
1.5 治療方案 ①“扶正抗毒”制劑(系云南省中醫中藥研究院附屬醫院根據名老中醫經驗及現代有關信息資料研制而成,并用于云南省中醫藥治療艾滋病試點項目的中藥醫院制劑,獲云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批號:滇 2005L—ZJ002,ZJ20090001)。該劑處方由人參、白術、黃芪、黃精、女貞子、甘草等組成。具有益氣養陰,滋腎健脾,清熱解毒等功效。用于輔助治療艾滋病潛伏期,證屬氣陰兩虛,脾腎不足,邪毒內蘊者;②“康愛保生”制劑(云南省中醫中藥研究所研制,經云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的中藥院內制劑,批號:滇 2005L—ZJ001,ZJ20090004,已納入云南省中醫藥治療艾滋病試點項目,并同意在各項目基地使用)。該制劑由紫花地丁、黃芩、紫草、旱蓮草、桑白皮、人參、甘草等組成。具有解毒清熱,活血祛濕,養陰益氣等功效。用于輔助治療艾滋病發病期,證屬邪毒熾盛、瘀血濕濁壅遏,肝脾腎俱虛等,以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及生活質量、延長生命為治療目的。治療6個月后統計療效。
2 結果
見表1~表3。
3 討論
中國傳統醫學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理論體系,長期的醫學實踐證明,在治療各種疑難雜癥方面具有獨到之處。從中醫學的發病原理來講,艾滋病當屬溫疫毒邪趁虛而入,導致機體陰陽失調、五臟不相協調,正氣虧虛,因虛生瘀、積結成癥,或變生它。從中醫藥治病機理來講,如能做到從整體出發,辨證論治,扶正祛邪,平調陰陽,即可調整患者的全身機體障礙、代謝失調,使HIV感染者的免疫功能得以增強,使病毒增殖得到抑制,從而延緩病情發展,減輕HIV攜帶者的全身癥狀,消除體征,提高生存質量,使其生存期得以延長。
中醫藥治療艾滋病,不受免疫水平及病毒抑制的限制,任意CD4+T水平均可入組治療,從而填補了目前我國CD4+T小于350個而不能進行抗病毒治療的空白,毒副反應及不良反應發生率低,易于患者接受,患者服用后睡眠、飲食、體重明顯變化,從而提高了生活質量,提高了服藥依從性。服用西藥雖然病毒抑制快速,但西藥抗病毒治療入組時患者CD4+T水平較低,目前我國西藥抗病毒治療標準雖然提高到CD4+T<350,但大多數患者入組時常并發多種機會性感染,常喪失勞動及生活自理能力,一般情況較差,易發生毒副反應,如肝腎功能損害、藥疹、神經損害、乳酸酸中毒、脂肪分布異常等,從而導致依從性差,脫失率高,若提前服用中藥介入抗病毒治療,不但可延緩艾滋病進程,還可以為后續的西藥治療打下基礎,增強患者治療的意識。目前我省艾滋病疫情態勢嚴峻,大多為20~50歲的青壯年,提前進行中藥治療艾滋病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艾滋病診療指南[J].中華傳染病雜志,2006,24(2):133~144.
(收稿日期:2011-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