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療法;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療效
中圖分類號:R255.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08-0024-02
椎(VA)-基底(BA)動脈供血不足是中老年常見多發病。臨床表現為頭昏,頭暈,耳鳴,睡眠不佳,嚴重的可有頭痛,眩暈,頸部不適,頸肩或上肢麻木,疼痛,較嚴重的可見猝倒,短暫昏厥,甚至腦血管意外等[1]。本科自2008年9月~2010年2月對確診的本病46例以天麻鉤藤飲為主方,辨證施治,臨癥加減,同時配合西藥天麻素注射液靜滴,與對照組比較,療效較好,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86例患者均為本科2008年9月~2010年2月從住院、門診,體檢中發現的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46例,其中男21例,女35例,年齡最大86歲,最小27歲,平均年齡49歲,病程最短6 d,最長25 a,對照組40例,其中男17例,女23例,年齡最大83歲,最小30歲,平均年齡52歲,病程最短9 d,最長23 a。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臨床癥狀、經顱多普勒(TCD)檢測,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神經內科手冊》[2]關于椎(VA)—基底(BA)動脈供血不足的診斷標準。主要癥狀:反復頭昏,頭暈,目眩,耳鳴,睡眠不佳,嚴重的可有頭痛,反復發作眩暈,伴惡心,嘔吐,漂浮感,旋轉感,或體位性頭暈等癥狀。伴頸部不適,頸肩或上肢麻木,疼痛,較嚴重的可見猝倒,短暫昏厥。經顱多普勒(TCD)檢測椎—基底動脈收縮期,舒張期的血流速度峰值明顯低于同年齡段正常值,脈動(PI),阻力(RI)指數均有增大或改變。
2 治療方法
2.1 對照組 靜滴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或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糖尿病患者)加天麻素注射液0.6 g,每日1次,10 d為1個療程,如果癥狀較重,可加服氟桂利嗪片5 mg,每天2次。
2.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口服中藥以天麻鉤藤飲為基本方:天麻30 g,鉤藤15 g,石決明1
5 g,川牛膝15 g,桑寄生15 g,杜仲15 g,益母草15 g,茯神15 g,夜交藤15 g。臨癥加減:如頭昏,頭痛明顯,加川芎15 g,刺蒺藜15 g,白芷15 g;頭昏,乏力,精神不振,加黃芪50 g,白術15 g;伴睡眠不佳,心悸,加棗仁15g,遠志15 g,五味子10 g;伴頸肩酸痛,麻木,加續斷15 g,雞血藤15 g,紅花15 g;伴腰酸痛,疲乏,加熟地15 g,鹿角膠15 g,知母10 g;伴惡心、嘔吐,加竹茹10 g,吳茱萸10 g,波蔻10 g等,煎服,每日1劑,每次150 mL,日服3次,10 d為1個療程。
在治療前和治療10 d后,86例患者分別用經顱多普勒(TCD)檢測椎(VA)-基底(BA)動脈收縮期,舒張期的血流速度峰值,并做比較。
3 統計學方法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4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4.1 療效標準 顯效:臨床主要癥狀消失或明顯改善,經顱多普勒檢測椎—基底動脈收縮期,舒張期的血流速度峰值與治療前比較,明顯提高或達到正常值范圍;有效:臨床主要癥狀明顯改善,椎—基底動脈收縮期,舒張期的血流速度較治療前提高或接近正常值范圍;無效:臨床主要癥狀無改善或改善不明顯,椎—基底動脈收縮期,舒張期的血流速度,與治療前比較,無變化或變化不大。
4.2 治療結果
4.2.1 治療前后椎—基底動脈收縮期,舒張期的血流速度峰值情況 治療前2組患者椎—基底動脈收縮期峰值、舒張期峰值低于正常國人同年齡段正常值。治療后,再次復查TCD,2組患者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峰值明顯改善,接近或達到同年齡段正常值,以收縮期峰值提高明顯(P<0.01),舒張期峰值次之(P<0.05),結果見表1。
4.2.2 2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46例中顯效16 例,有效21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為80.43%;對照組40例中顯效9例,有效18例,無效 13例,總有效率為67.5%。2組總有效
5 討論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是由于椎—基底動脈系統動脈硬化,或血管和內分泌、神經系統病因,或動脈血壓過低,也有一些嚴重的頸椎病導致頸椎橫突孔狹窄,壓迫椎—基底動脈,或某些先天性的椎—基底動脈發育異常等原因,導致椎—基底動脈系統的血管管腔狹窄,血液動力學改變,使椎—基底動脈血流量減少。多發生在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還有一些經常伏案工作,工作壓力較大,精神情緒緊張者。由于長期伏案工作,運動少,加上飲食結構不科學,高脂肪,高蛋白攝入過多等因素引起腦血管彈性減退,并相應地引起椎—基底動脈供血異常。現在,許多年輕人因長時間使用電腦,不注意適當休息,致使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病癥年輕化,在各個不同的年齡層中也可見到。而且反復發作,經久不愈,嚴重影響工作、生活,危害健康。常與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頸椎骨質增生、疏松,頸椎關節強直,椎間盤突出,頸動脈內粥樣硬化病變,頸椎脫位,外傷等疾病相關。屬于中醫“眩暈”,“頭痛”,“厥證”[3]。臨床治愈比較困難,通過對86例患者分組治療,可以看出,治療組通過中醫辨證施治,以天麻鉤藤飲為主方,平肝熄風,清熱安神為主,兼以滋補肝腎,通利血脈,疏筋通絡,配合西藥天麻素注射液對癥治療,有利于擴張、軟化血管、緩解血管痙攣,改善椎—基底動脈血液循環,從而改善椎—基底動脈血流量,改善顱腦的供血供氧,緩解癥狀,進而提高對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治療效果,療效明顯優于單純西藥治療。
參考文獻:
[1]呂樹森.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385~391.
[2]李正儀.神經內科手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160~163.
[3]黃文東.實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537~541.
(收稿日期:2011-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