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抑郁癥;知柏地黃湯;中西醫結合療法
中圖分類號:R74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08-0031-01
抑郁癥是臨床常見病,臨床表現多樣復雜,筆者在近4年里,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抑郁癥74例,取得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選擇自2006年9月~2010年2月在本科門診及住院部患者148例,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及《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中醫診斷符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排除精神活性物質和成癮物質及全身嚴重疾病所致抑郁。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及對照組各74例,治療組男23例,女51例;平均年齡(39.52±22.3)歲;平均病程(36±13.2)月。對照組男22例,女52例;平均年齡(40.12±22.0)歲;平均病程(37±12.9)月。2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療方法
2組患者中,有高血壓、高血脂及頸動脈硬化斑塊者均避免用含有利血平的中樞性降血壓藥及他汀類降脂藥。對照組:予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片(商品名:黛力新),每次1片,每日2次。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服中藥知柏地黃湯。處方:知母20 g,黃柏15 g,茯苓20 g,生地20 g,澤瀉15 g,丹皮15 g,山藥30 g,棗皮15 g。加減:失眠者加酸棗仁、柏子仁、遠志、龍骨、牡蠣、磁石;情緒不寧者加丹皮、梔子、鉤藤、石決明;面色無華,納差者加黨參、白術、黃芪、當歸;汗多者加浮小麥、黃芪、白術、防風。2日1劑水煎,連服8周。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 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的減分率≥75%為臨床痊愈;≥50%減分率<75%為顯效;≥25%減分率<50%為有效;<25%為無效。
3.2 治療結果 治療組74例,臨床痊愈21例,顯效28例,有效15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為86.4%;對照組74例,分別為18例,24例、12例、20例,總有效率為72.9%。2組比較,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3.3 副作用 2組均未出現明顯副作用。
4 討論
抑郁癥屬中醫“郁證”的范疇,早在《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記載了屬于郁病的臟躁及梅核氣2種病證,并觀察到這2種病證多發于女性,所提出的治療方藥沿用至今。元代王安道在《醫經溯洄集?五郁論》中說:“凡病之起也,多由乎郁,郁者,滯而不通之義。”《丹溪心法?六郁》中提出:“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生怫郁,諸病生焉,故人身諸病,多生于郁。”歷代醫家多把氣郁認為是本病的根本原因,郭榮娟[1]研究認為:抑郁癥病機復雜,屬本虛標實,本虛以氣血虧虛多見,可涉及陰虛,標實以氣滯、火熱、痰濁、瘀血常見,分析原因可能是患者在達到臨床診斷為抑郁癥之前就往往有長時間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已經導致了肝氣郁結,陰血暗耗,且抑郁癥常呈現由氣滯到化熱再到傷陰的病理過程,進而影響了水液和血的運行而形成痰濁與瘀血,痰濁與瘀血又可成為新的病因進一步加重氣滯,如此惡性循環,終致病機復雜,病程日久。至于治療方面,歷代醫家均強調用藥不宜峻猛。應注意補益心脾而不過燥,滋養肝腎而不過膩。正如《臨證指南醫案?郁》指出,治療郁證“不重在攻補,而在乎用苦泄熱而不損胃,用辛理氣而不破氣,用滑潤濡燥澀而不滋膩氣機,用宜通而不揠苗助長”。而知柏地黃湯中,熟地、山茱萸、山藥共成三陰并補以收補腎治本之功,達壯水制火之效,澤瀉配熟地瀉腎降濁,丹皮配山茱萸以瀉肝火,茯苓配山藥而滲脾濕,防止滋補之品產生滯膩之弊,知母、黃柏以增強滋陰降火,全方直中該病陰血暗耗,虛火上炎的基本病機。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片(商品名:黛力新)具有抗抑郁、抗焦慮和興奮性作用,為臨床治療抑郁癥常用藥,經74例患者中西醫結合治療觀察,具有起效快,療程短,患者依從性好的優點,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郭榮娟.抑郁癥中醫證候要素相關分析[J].中醫雜志,2008,49(9):828~829.
(收稿日期:2011-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