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乳腺增生病;內服外敷;加味逍遙散
中圖分類號:R271.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08-0035-02
乳腺增生病是乳腺組織結構不良癥的良性增生的早期病變,臨床主要表現為單側或雙側乳房腫塊,伴乳房疼痛,一般在月經來潮前或情志不暢時加重,經后緩解或消失。近2年來,筆者跟隨導師和建清主任采用中藥內服外敷治療本病42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共觀察治療42例,均為本院門診患者,其中年齡最小18歲,最大47歲,20~35歲30例占71%;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5 a;未婚者2例,雙側乳腺增生占71%,單側乳腺增生占29%。
1.2 診斷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乳癖的診斷標準。全部病例經B超檢查診斷為乳腺增生癥,結合紅外線檢查,部分患者結合鉬靶X線和組織學病理檢查排除其它腫瘤疾病。
2 治療方法
月經正常者,從行經期間治療,以加味逍遙散為主方,藥物組成:柴胡15 g,當歸15 g,白芍20 g,茯苓30 g,白術15 g,生姜3片,薄荷10 g,大棗15 g,皂刺15 g,浙貝母10 g,夏枯草10 g。脹痛甚者加川楝子10 g,延胡索15 g;腫塊質硬者加三棱20 g,莪術20 g。每日1劑,水煎分3次內服,20劑為1 個療程,下1次行經期開始第2個療程治療。同時配合外敷溫陽散結散:內含制乳香、制沒藥、白芷、水蛭、鹿角霜、夏枯草各等份研細末,濕敷貼于局部包塊處,用乳罩固定,每天2次,1個月為1個療程。禁止用于乳頭及皮膚破潰處,如出現局部藥疹者停用,配合局部外用抗過敏藥物治療后可好轉。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 治愈:乳房腫塊消失。片狀腫物及臨床癥狀完全消失,經紅外線掃描為正常乳腺圖像,隨訪3個月未復發;好轉:單側乳房或雙側乳房腫塊質地變軟,腫物縮小2/3,經前癥狀明顯緩解,近紅外線檢查比治療前好轉;未愈:乳房腫塊及疼痛無變化或增大。
3.2 治療結果 本組42例,其中1例因外用藥皮膚過敏停用,治愈30例,好轉10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5.2%。
4 典型病例
和某,女,32歲,農民,于2009年4月6日初診。主訴雙側乳房內腫塊半年,經前疼痛加重,疼痛劇烈時影響生活和休息。月經周期正常,伴有心煩易怒,少食乏力等。局部檢查:雙側乳房外上象限可觸及多個大小不一、軟硬不一的片狀腫塊,觸痛明顯,與表皮無粘連。雙側腋下淋巴結未捫及。經紅外線掃描及乳腺B超檢查均提示雙側乳腺增生。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細。辨證為肝氣郁結。經用加味逍遙散內服治療同時配合外敷溫陽散結散,治療2個療程,癥狀體征消失,經B超及紅外線掃描證實完全正常。
5 討論
乳腺增生病屬于中醫學“乳癖”范疇。《外科正宗》曰:乳癖乃乳中結核,形如丸卵,或垂墜作痛或不痛,皮色不變,其核隨喜怒消長,多思慮傷脾、郁怒傷肝、肝氣郁結,疏泄失職,氣血瘀滯、木郁乘土、脾失健運、聚濕為痰、痰濕氣血互結、瘀滯乳中而形成乳癖。治療的關鍵在于抓住氣血痰濕瘀,在臟腑應重點疏肝解郁,健脾和營。本方既有柴胡疏肝解郁,又有當歸、白芍養血柔肝。尤其當歸之芳香可以行氣,味甘可緩急止痛,更是肝郁血虛之要藥。白術、茯苓健脾利濕,使運化有權,氣血有源。炙甘草可以緩肝之急,既補肝體,又助肝用,氣血兼顧,肝脾并治療,立法全面,配合皂刺、浙貝母、夏枯草化痰散結,共奏疏肝解郁,化痰散結之功,標本同治。自擬外敷溫陽散結散,主藥為制乳香、制沒藥、白芷、水蛭、鹿角霜、夏枯草,共奏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溫陽散結之功效。綜上所述,采用中藥內服外敷治療乳腺增生病,療效較好。
(收稿日期:2011-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