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胸痹;溫膽湯;中醫藥療法
中圖分類號:R25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08-0045-01
溫膽湯一方,出自《備急千金要方》,原方由半夏、陳皮、茯苓、枳實、竹茹、甘草、生姜、大棗組成,具有清熱化痰,和胃止嘔之功,古人用以治療肝胃不和,痰熱內擾,虛煩不眠,心悸不安,口苦嘔涎之癥。筆者在臨床中,根據該方的組成特點,靈活加減,用以治療痰濁內阻所致胸痹,每獲良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診斷標準 參照1994年衛生部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胸痹中痰濁內阻型擬定。癥見心胸窒悶或如物壓,氣短喘促,脘痞肢重,痰多口粘或痰多黃稠,心煩口干,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1.2 一般資料 本組30例均為門診患者,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齡38~65歲;病程15 d~12 a。所有患者均經心電圖等確診為冠心病。
2 治療方法
采用溫膽湯加減治療,處方:法夏15 g,陳皮12 g,茯苓15g,枳實15 g,竹茹12 g,丹參20 g,檀香15 g,瓜蔞殼15 g,延胡索15 g,川連6 g,乳香12 g,沒藥12 g,甘草3 g。2天1劑,水煎,早、中、晚各服200 mL。20 d為1個療程。飲食宜清淡,忌食辛辣甜膩之品。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 參照1994年衛生部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中胸痹療效標準擬定。治愈:癥狀消失,心電圖及有關實驗室檢查恢復正常;好轉:癥狀減輕,發作次數減少,間歇時間延長,實驗室檢查有改善;無效:主要癥狀及心電圖無改善。
3.2 治療結果 治愈2例,好轉27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6.7%。
4 典型病例
王某,男,55歲,患胸痹之癥10余年,常于夜間因胸痛憋悶而醒,醒后胸中如有重壓之感,痛時汗出,喘息不得安臥。近來發作增頻,不分白晝,隨時發生,有時痛徹心背,痛苦之征難以名狀,雖經西醫多方治療,但仍難以減少發作次數,遂求治于中醫。診見患者形體肥胖,動則喘息,顏面微浮,脘痞肢重,痰多黃稠、口苦口粘,心煩難眠,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時有結代。據此脈癥,乃痰熱痹阻胸中,心脈瘀阻而致,擬溫膽湯合丹參飲加減:法夏15 g,陳皮12 g,茯苓15g,枳實15 g,竹茹12 g,丹參20 g,檀香15 g,瓜蔞殼15 g,延胡索15 g,川連6 g,乳香12 g,沒藥12 g,甘草3 g。本方連服10劑,發作次數減少,程度明顯減輕,偶遇夜間胸悶而醒,已無明顯疼痛,繼服20劑,治療近2個月,未見復發,囑繼服本方,觀察3月余,療效鞏固。
按:胸痹,多為痰濁痹阻心脈所致,臨床可表現為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胸中憋悶,時作時止。如痰濁化熱,痰熱痹阻者,可兼見心悸失眠,口干口苦,舌苔黃厚而膩等,此型胸痹,治療時用溫膽湯合丹參飲,以溫膽湯清化痰熱,丹參飲行氣活血。胸悶明顯者還可加瓜蔞殼并重用以寬胸除痰;胸痛甚者加乳香、沒藥、桃仁、紅花以加強活血定痛之效,故獲良效。
5 體會
溫膽湯一方,雖為溫膽而設,但去其生姜之溫,大棗之滯,則燥濕和中,其性平和,其稍加清熱之品,則變其為清熱化痰和中之劑,臨床用于多種疾病而由痰熱壅遏中州,膽胃不和所致者,每能獲得良效。但其運用之時,必須具備痰熱征象,其中除主病之外,伴癥當以口苦為第一要癥,其次則為苔黃而膩,胸脘痞悶;致于體豐神疲、食不知味等可為佐癥,如若俱備者,痰熱之象無疑,即可選用該方加減化裁,以清熱除痰,燥濕和中,使其中州清,上下通達,無壅無滯,生機勃發,從而達到疾愈而安的目的。
參考文獻:
[1]ZY/T001.1~001.9-94,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
(收稿日期:2011-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