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痤瘡;茵陳蒿湯;穴位注射
中圖分類號:R27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08-0047-02
筆者近年來根據中醫理論,結合臨床經驗,采用茵陳蒿湯加味,配合穴位注射丹參注射液治療痤瘡62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62例均為門診患者,所選病例根據中醫辨證符合腸胃濕熱型,主癥:皮疹紅腫疼痛,皮膚油膩感頗重,丘皰疹,膿皰和少量結節等多種皮疹,散在叢生在面頰、下頜等部位,伴有便秘,溲赤,納呆,腹脹,苔黃膩,脈滑數。62例中,男28例,女34例,年齡:17~20歲14例,21~30歲44例,31歲以上4例。以20~30歲居多。皮疹分布部位,前額13例,顴部21例,頰部22例,口周、鼻唇溝處6例,下頜部10例。
2 治療方法
所選病例均給予內服中藥,治以清熱利濕,消痤退斑,方用茵陳蒿湯加味,藥物組成:茵陳20 g,梔子10 g,酒大黃6 g,(另包后下),銀花15 g,蒲公英15 g,枳殼10 g,虎杖10 g,黃芩10 g,天花粉10 g,炙枇杷葉10 g,連翹15 g,夏枯草10 g,皂角刺6 g,白花蛇舌草15 g。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服用,15 d為1個療程。服藥期間,忌食辛辣,酒及肥甘厚膩之品。服藥同時,雙足三里穴位注射丹參注射液(正大青春寶藥業有限公司生產)2 mL,每穴得氣后,各注射1 mL,隔日1次,15 d為1個療程,一般治療1~2療程。每療程間隔7 d,治療2個療程后判定療效。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擬定。痊愈:皮疹完全消退,皮膚恢復正常,未有新發皮疹;顯效:皮疹基本消退,僅留有少許痕印;有效:約2/3皮疹消退,僅有少部分皮疹未退;無效:連續治療2個療程,皮疹消退不明顯。
3.2 治療結果 痊愈19例,顯效28例,有效1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77%。
4 典型病例
葉某,29歲,已婚,于2010年10月13日初診?;颊哂?月前因多次食用火鍋及燒烤后,顏面前額、兩頰、下頜出現許多紅色丘疹,其上有膿皰粟粒至豌豆大小,部分破潰結痂,紅腫癢痛,下頜部少量皮疹形成紅色結節,面部皮膚油膩,伴有大便秘結,腹脹,舌紅苔黃膩,脈滑稍數。濕熱壅滯,外犯肌膚,治以清熱化濕,通腑散結以內服茵陳蒿湯加味,處方:茵陳20 g,梔子10 g,酒大黃6 g,(另包后下),銀花15 g,蒲公英15 g,枳殼10 g,虎杖10 g,黃芩10 g,天花粉10 g,炙枇杷葉10 g,連翹15 g,炙山甲10 g,丹參15 g,皂角刺6 g,白花蛇舌草15 g。上藥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服用,服藥期間,忌食辛辣、酒及肥甘厚膩之品。注意保持皮膚清潔。同時,配合雙足三里穴位注射丹參注射液2 mL,每穴得氣后,各注射1 mL,隔日1次。第1個療程結束后,皮疹明顯干涸,大部分消退,紅腫癢痛消失,下頜結節明顯變軟、縮小、變平;腹脹,便秘明顯改善;苔已不膩。囑注意飲食清淡,保持面部清潔。經期停藥,繼續第2個療程,療程結束后,皮疹完全消退,無新發皮疹,皮膚完全恢復正常,皮膚已不油膩,腹脹、便秘消失。臨床痊愈。[KG)]
5 體會
痤瘡,中醫稱為“肺風粉刺”,“面皰”等,其病因,大多為肺熱血熱,腸胃濕熱,脾虛痰濕,腠理不密等。在治療上,傳統中醫對痤瘡多從肺、從熱論治,也有從腎、從血、從痰、從瘀、從肝論治,筆者認為,濕熱內蘊,脾胃積熱,薰蒸顏面為其主要病機。通過對臨床痤瘡患者進行辨證分型分類統計分析,腸胃濕熱壅滯型痤瘡患者占46.17%。過食辛辣油膩之品,生濕生熱,結于腸內,不能下達,反而上逆,阻于肌膚而成。說明濕溫理論在痤瘡病因病機及治療中有很大的現實和理論意義。治療上以清熱化濕通腑為主,體現了中醫在診斷與治療上的辨證統一,茵陳蒿湯為仲景名方,以治濕熱陽黃為主。尤以泄太陰、陽明之濕熱顯著,而痤瘡多以陽明經濕熱為主,在此方基礎上,加入清熱化濕、活血化痰、軟堅散結之品。配合丹參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療?,F代藥理研究證實,丹參中的丹參酮對痤瘡丙酸桿菌高度敏感,并且有抗雄性激素的作用。而中藥中的黃芩、枇杷葉、白花蛇舌草,夏枯草等都有抗炎抗菌、免疫調節及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內服配合穴注,切合病機,相互協同,故獲良效。
?。ㄊ崭迦掌冢?0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