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烏梢蛇;刺猬皮;皮膚瘙癢癥;艾儒棣
中圖分類號:R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04-0005-02
瘙癢是一種引人搔抓或摩擦的不適感,瘙癢難忍是皮膚病的主要自覺癥狀,輕則令患者不適,重則使其痛苦不堪,甚至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常見疾病有慢性濕疹、慢性蕁麻疹、老年皮膚瘙癢癥、神經性皮炎等。目前,一般治療對瘙癢病癥存在著療效不高、藥物副作用較多等問題[1]。筆者跟隨導師艾儒棣教授學習期間,發現導師常用烏梢蛇配刺猬皮(對動物蛋白過敏者不用)治療全身性瘙癢癥狀,取得較為好效果,現介紹如下。
1 病因病機
皮膚瘙癢癥可歸屬中醫的風瘙癢、血風瘡、爪風、癢風等范疇。清代《外科證治全書?癢風》記載:“癢風,遍身瘙癢,并無瘡疥,搔之不止。”《外科大成?卷之四?諸癢》提出“風甚則癢”。《諸病源候論?風瘙癢候》將瘙癢的病因病機總結為“風瘙癢者,是體虛受風,風入腠理,與血氣相搏,而俱往來,在于皮膚之間。邪氣微,不能沖擊為痛,故但瘙癢也”。瘙癢發病之根本在于風,而肌膚氣血不和是病理基礎。風為百病之長,其性開泄,善行數變,是為陽邪,各種病邪易隨風而侵入人體,或往來穿行于脈絡之間,或蠢蠢欲動于皮膚腠理,皆能襲擾肌膚,令氣血不和而發生皮疹、瘙癢。多種原因導致營衛失和或陰血虧虛,肌膚失養,內生風邪或外風侵襲,以致風邪留滯肌膚,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郁于腠理之間,邪正相搏而瘙癢起。
2 藥物介紹
2.1 刺猬皮 為猬科動物刺猬、達烏爾猬、大耳猬的皮。始載于《本草原始》。其性平,味苦、澀。歸胃、大腸、腎經。具有活血止痛,收斂止血,縮尿,固精的功效。
2.2 烏梢蛇 為游蛇科動物烏梢蛇除內臟的干燥體。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其性平,味甘、咸。歸肝、肺、脾經。具有止痙,祛風除濕,通絡止癢的功效。治風濕頑痹、風疹疥癬、肌膚麻木不仁等。
據近代研究,烏梢蛇含蛋白質、脂肪、糖類、鈣、磷、鐵及VitA、VitB1等,且具有抗驚厥,鎮痛,抗炎,解毒、通絡祛風等作用,治療一些瘙癢性疾病,療效顯著[2]。
3 導師經驗
3.1 內外風邪合而為瘙癢 癢癥多屬于“風”,《醫宗金鑒?癰疽辨癢歌》中明確提出:“癢屬風。”其又分外在的“風毒”和內在的“風”,外風多指風邪,《素問》記載“風邪客于肌中,則肌虛,真氣發散,又夾寒搏皮膚,外發腠理,開毫毛,淫氣妄行,則為癢也。”內風多因血虛、血熱、血燥等內因產生,故其根源在血[3]。艾教授認為獨有 “外風”不足以致病,須與“內風” 相感,合而致瘙癢。故《內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在治療上,《外科大成?卷之四?諸癢》認為“風甚則癢,……作癢起粟者,治宜疏風”,因此,祛風是治療瘙癢的主要治法。導師在祛外風的同時,更重視治內風和消除內風產生的條件,充分體現了前人朱丹溪“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論述的精髓。
3.2 烏梢蛇配伍刺猬皮 (1)刺猬皮在臨床中的應用相對較少,文獻中鮮有記載其對皮膚瘙癢的治療。艾教授在繼承先師文琢之名家的認識和自己豐富的臨床經驗過程中,根據《素問吳注?卷二十二》中“熱輕則癢,熱甚則痛”和“諸痛癢瘡,皆屬于心”的理論,認為痛癢的病機相同,大都因血脈壅塞,氣血凝滯所致。由此總結出能夠止痛的藥物也有止癢的作用,反之亦然。刺猬皮味苦屬心,能夠活血止痛,導師用于皮膚瘙癢的治療上,發現其具有涼血解毒止癢之功效,療效顯著,故常作為止癢藥應用到臨床中;(2)烏梢蛇早在《藥性論》中就有記載:“治熱毒風,皮膚生瘡……瘑癢疥等。”其祛風通絡止癢之力甚是明顯。癢為痛之漸,痛為癢之甚,癢痛的區別在于氣血瘀滯的程度,輕則為癢,重則為痛。若外邪襲表,邪氣內擾,衛氣閉郁,導致氣滯而血行不暢,氣血不調,肌膚失養而發瘙癢[4]。烏梢蛇屬手太陰肺經和足厥陰肝經,肺主皮毛,此藥可疏皮毛、開腠理,以宣散衛氣,固護衛表;肝主疏泄,可行氣,氣行則血行,使氣血調暢,瘙癢可止。烏梢蛇在祛風的同時又助刺猬皮涼血活血,且二者同為動物藥,入血分之力均強于草木之品,故更加強了搜風通絡止癢的效果。
4 典型病例
劉某,男,39歲,下肢錢幣樣紅色皮疹上覆白色鱗屑伴瘙癢1 a,飲酒后瘙癢加重5 d,于2009年8月27日初診。現癥:下肢紅色斑片狀皮疹,白色鱗屑,瘙癢劇烈,眠差,納可,二便正常,舌質紅,苔薄黃,脈弦。診斷:白疕。治法:清熱涼血,疏風止癢。藥用:水牛角粉20 g,生地黃30 g,丹皮20 g,射干15 g,龍骨20 g,合歡皮20 g,烏梢蛇15 g,龍齒30 g,甘草6 g。服14劑后復診,無新發皮疹,脫屑多,但仍覺瘙癢,舌質淡紅,苔薄,脈弦。治法:清熱疏風止癢。故在上方去水牛角粉和生地,加銀花15 g,連翹15 g,刺猬皮20 g。服7劑后復診,左下肢皮疹、瘙癢明顯減輕,眠可,舌質淡紅,苔薄,脈弦。治法:養陰清熱,疏風止癢。在前方中加玄參20 g,麥冬15 g,桔梗10 g。服藥至今,皮疹穩定,瘙癢已明顯緩解。
5 體會
筆者在導師的經驗中認識到皮膚瘙癢的治療最重要的是對“風”和“血”的處理。針對“外風”,烏梢蛇其性散行,外可開腠理疏風,內能入絡搜風,直達病所,亦可搜提隱伏之邪,令邪氣無處可藏;針對“內風”,關乎于“血”,刺猬皮涼血活血、解毒止癢和烏梢蛇之調和氣血之功有利于消除“內風”。風邪善行而數變,同時運用烏梢蛇和刺猬皮,外疏內搜,可追逐體內風邪,將邪氣完全祛除,瘙癢即可治,二者的配伍可謂是體現了導師治療瘙癢的經驗。導師在選材上也頗為講究,(1)考慮到“內風”產生的條件同血有關,故均選用動物類藥,而舍用入血分稍遜的草木類藥,使止癢的療效倍增;(2)選擇烏梢蛇而非白花蛇。雖烏梢蛇在《本草綱目》中提到:“功與白花蛇同而性善無毒。”但《本經逢原》指出:“蛇,治諸風頑痹,皮膚不仁,風瘙癮疹,疥癬熱毒,眉須脫落,瘑癢等癥,但白蛇主肺臟之風,為白癜之專用藥。烏蛇主腎臟之紫云風之專藥。兩者主治懸殊,而烏蛇則性善無毒耳。”近代研究經驗指出:白花蛇、烏梢蛇為“截風要藥”,而烏梢蛇性平而力稍遜,善入血分,具有搜風通絡、攻毒定驚、強壯起廢之功[5]。瘙癢纏綿難止,一般服藥時間較久,恐有毒之品傷人,故導師擇優選用烏梢蛇。
通過探討在止癢基礎方中加上烏梢蛇、刺猬皮治療皮膚瘙癢(特別是全身性瘙癢)的機制和臨床應用,對于瘙癢癥狀的治療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掌握,并且對在此基礎上深入研究具有很好的臨床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周文濤,熱依汗,曹曉濱.養血祛風潤燥法治療老年性皮膚瘙癢癥的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9(1):108.
[2]朱琴芳.烏梢蛇配伍臨床應用舉隅[J].云南中醫學院學報,1996,19(1):31~32.
[3]艾儒棣.文琢之中醫外科經驗論集[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1.
[4]肖敏,張莉.僵蠶配蟬蛻治療瘙癢析義[J].遼寧中醫雜志,2006,12(1):21~22.
[5]楊倉良.動物本草[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1.(收稿日期:2010-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