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絡學說是針灸學的理論核心。經絡辨證是以經絡學說和臟腑學說為指導理論,而以經絡學說為基礎的一種綜合性的臨床辨證方法。筆者僅以病案舉例的方式談一談經絡辨證在臨床實踐中的重要性,希望能引起臨床醫(yī)師,尤其是針灸醫(yī)師的關注,重新審視經絡辨證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病例;經絡辨證;針灸
中圖分類號:R245.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04-0092-02
經絡學說是中醫(yī)基礎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針灸學的理論核心,針灸醫(yī)師在治療疾病時,常常采用經絡學說來辨證論治。經絡辨證是以經絡學說和臟腑學說為指導理論,而以經絡學說為基礎的一種綜合性的臨床辨證方法。經絡辨證的主要特點是:用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經別、經筋,皮部去分析、歸納證候,具體結合臟腑等相關理論,推演病機,判斷病變性質和邪正盛衰的情況。根據不同的經脈臟腑的臨床表現(xiàn),辨證分經,循經取穴以治療疾病。
近年來針灸醫(yī)學已經被世界各國逐漸認可。針灸療法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普及推廣,但是傳統(tǒng)針灸的辨證論治特色卻漸趨淡化。鑒于此,筆者不妄淺薄,以病案舉例的方式談一談經絡辨證在臨床實踐中的重要性,希望能引起臨床醫(yī)師,尤其是針灸醫(yī)師的關注,重新審視經絡辨證的重要作用。
1 痹證案
余某,女,58歲,柳州市鐵路局干部,初診日期:2010年3月3日。主訴:右手臂痠脹疼痛伴右股骨外側瘙癢不適2月。病史:2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右手臂痠脹疼痛,以三角肌外側為疼痛多發(fā)點,白晝活動無異常,夜晚疼痛明顯,時有右側股骨外側緣處皮膚瘙癢不適,發(fā)作沒有明顯的時間規(guī)律。現(xiàn)見上述癥狀,時有右側足小趾間隙處疼痛,尤其在寒冷時加重,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細。查體:無明顯陽性反應點。診斷:痹證。治療方法:針灸治療。一診取穴:肩髎(右)、中渚(右)、陽陵泉(右)、蠡溝(右)、足臨泣(右),同時梅花針叩刺右股骨外側瘙癢處。二診:右股骨外側皮膚瘙癢處經梅花針叩刺后未在發(fā)作瘙癢,余癥同前。取穴法同前,同時考慮患者癥狀在寒冷時加重,在患側肩髎處予以溫針灸。三診時患者訴疼痛昨日未見發(fā)作,一夜安眠。為鞏固療效,又繼續(xù)治療2次。后電話回訪,患者上述癥狀再未發(fā)作。
按:縱觀患者發(fā)病的部位,皆在少陽經脈上。“三焦手少陽之脈,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入兩筋之間……,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后……,至目銳眥。”,“膽足少陽之脈,起于目銳眥,上抵頭角……過季肋,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入小趾次趾之間……”。如果對經脈循行線路不能熟悉,則很難判斷疾病的所在。所以取穴皆為少陽經輸穴。2月之疾病,3次治愈,能取得如此療效,皆歸功于經絡辨證。
2 蛇串瘡案
劉某,女,60歲,初診日期:2009年11月3日。主訴:左手臂內側及前胸皰疹色素沉著伴疼痛2月。病史:患者于2月前左手臂內側生有皰疹并伴有刺激性疼痛,曾在某醫(yī)院住院輸液治療,后皰疹逐漸結痂,但是后遺神經痛,多處治療而未果,現(xiàn)為止痛,來診。現(xiàn)見:皰疹色素沉著,手臂內側及左胸前均有,口微干,舌淡,舌尖紅,苔微白膩,脈弦滑,小便可,大便秘結。疼痛不能入睡。診斷:蛇串瘡(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
治療經過:針灸治療。取穴:百會、四神聰、印堂、雙少海、雙神門、雙內關、雙太沖、雙陽陵泉,同時皰疹帶處配合放血拔罐療法。經2次針灸及放血拔罐后,患者夜晚已經可以入睡5~6 h,疼痛緩解明顯,后經8次治療,疼痛完全解除。
按:患者皰疹均發(fā)于手少陰、厥陰兩經的分布區(qū)上,且胸前部位,恰在兩經的起點。結合患者的舌苔、脈象,及詢問患者平素的性格,比較急躁,所以取穴多在厥陰、少陰兩經上。另外“久痛入絡”,配以梅花針叩刺,從患者的極泉穴處叩刺至神門、大陵穴處,胸前區(qū)另叩刺,絡脈放血拔罐,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
3 頭痛案
張某,男,17歲,學生,初診日期:2007年8月3日。主訴:頭部兩側脹痛3年半。病史:半年前勞累后出現(xiàn)頭部脹痛,以頭兩側為主。現(xiàn)見:頭部兩側脹痛,每日發(fā)作時間大約在午睡后(下午2點鐘)。影響睡眠及學習。舌淡紅,苔薄白,脈微弦滑,舌體邊緣有齒痕。查:頭兩側(太陽穴附近)隱隱經脈怒張。診斷:頭痛。治療:針灸及放血療法。具體方法:2007年8月13日下午,首次行兩側太陽穴處刺絡放血,兩穴放血后加拔火罐,出血量總計大約15 mL;8月14日二診時患者自述昨日放血后疼痛較前緩解,睡眠好,予以太陽、絲竹空透率谷、合谷、列缺、足臨泣穴處行針刺治療。后依上述方法,連續(xù)治療5次,患者的癥狀已完全改善。近期回訪家屬,患者頭痛未再發(fā)作。
按:偏頭痛的病因雖比較復雜,但依照經絡辨證,其病位均在少陽。故治療上以宣散手足少陽經氣,疏風止痛為其大[FQ(8*2。175mm,X,DY-W]法。從取穴上來說,絲竹空為足少陽經氣所發(fā)之處,亦為手少陽經脈的終止穴,透刺率谷穴,更加強了疏通手足少陽經脈的作用。合谷穴是手陽明經之原穴,具有安神定痛的作用。按五行屬性,本穴屬木,所以對疏通少陽經氣更有突出的效果。另外,“頭項尋列缺”,列缺為手太陰肺經的絡穴,與合谷相配伍,有原絡配穴的臨床意義。足臨泣為足少陽膽經腧穴,五行屬木,因此也有疏泄少陽的治療作用。太陽穴為經外奇穴,主治頭痛。“久痛入絡”者,皆可取之以瀉血,絡通而止痛。
上述所舉案例,皆是通過經絡辨證得以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倘若不能熟記經絡循行,“開口動手則錯”。不知在經在絡,以多針局部取穴為主,則很多疾病不能得到較好的效果。希望各位有志于改善患者苦痛的同道們,認真領會和掌握經絡辨證,對提高臨床療效不無裨益。
(收稿日期:201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