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周圍性面癱;中西醫結合療法;療效
中圖分類號:R745.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04-0036-01
周圍性面癱為臨床常見病,其發病突然,起病急驟。多由于急性非化膿性莖乳突孔內的面神經炎所引起。臨床主要表現一側面部板滯、麻木、松馳,不能作皺額、閉目、聳鼻、鼓頰等動作,口角向健側歪斜,病側露睛流淚、額紋消失、鼻唇溝平坦,少數患者初起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等。中醫認為本病多由于絡脈空虛,風寒、風熱之邪乘虛侵襲面部筋脈,以致氣血阻滯,筋肉縱緩不收而成。筆者自2008~2010年采用針刺配合西藥治療該病50例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100例均為本院門診患者。按就診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50例,對照組50例。治療組50例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最小35歲,最大63歲;病程最短15 d,最長1 a。對照組50例中,男26例,女24例;年齡最小30歲,最大65歲;病程最短20 d,最長1 a。2組在年齡、性別、病程等方面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1993年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臨床常見疾病診療標準》制定。病前常有受涼、受潮、吹風史,少數患者于前幾天可有耳后、耳內疼痛或面部不適等前驅癥狀。急性或亞急性發病,出現一側(偶為雙側)周圍性面癱,可伴有舌前2/3味覺障礙,少數可有耳鳴、聽覺過敏或耳廓皰疹等。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周圍性面癱(如小腦橋腦角病變、腦干病變、手術損傷、腮腺病變、格林—巴利綜合征等)。
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10%的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加腦蛋白水解物120 mg靜滴和5%的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加復方丹參注射液30 mL靜滴,每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停藥。治療組上述治療同時加針刺治療,面部針刺攢竹、迎香、人中、地倉、頰車等穴,四肢針刺合谷、太沖、豐隆等穴,早期面部穴位手法要輕巧,恢復期適當加大刺激手法。3個療程統計療效。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 參照1993年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臨床常見疾病診療標準》制定。痊愈:面部表情自然,眼裂能完全閉合,鼻唇溝雙側對稱,口角無歪斜,額紋完全恢復正常,或癥狀、體征積分減少≥95%;顯效:面部表情基本自然,眼裂能閉合但不完全,鼻唇溝變淺程度減輕但不對稱,口角基本無歪斜,額紋恢復但不對稱,或癥狀、體征積分減少≥70%<95%;有效:面部表情不自然,眼裂能閉合一半,鼻唇溝變淺不對稱,口角略歪斜,額紋尚未完全恢復,或癥狀、體征積分減少≥35%<70%;無效:上述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或積分減少<35%。
3.2 治療結果 見表1。
4 討論
現代醫學認為本病可能是局部營養神經的血管因受風寒或其它刺激而痙攣,導致神經組織缺血而水腫,興奮性降低,功能喪失,面肌癱瘓而致病。腦蛋白水解物為一種大腦所有的肽能神經營養藥物,腦蛋白水解物內含16種游離氨基酸和少量低分子肽,其分子量小,容易透過血-腦脊液屏障進入神經細胞,通過加強乙酰膽堿酯酶活性改善腦功能,同時可提高腺苷酸環化酶活性,促進神經元生長和修復,從而維持缺血缺氧、中毒環境下腦細胞線粒體結構完整,減輕腦細胞損害[1];能以多種方式作用于中樞神經,調節和改善神經元代謝,促進突觸形成,誘導神經元分化,并進一步促進神經細胞免受各種缺血和神經毒素的損害[2]。復方丹參是一種中藥的提取物,主要通過改善血液高凝狀態,從而改善微循環,增加周圍神經組織的供血供氧,使組織得到充分的營養供給,改善神經功能。頰車、地倉均位于面神經顱外段各分支的重要解剖位置上,針灸此2穴位可廣泛而有效地刺激患者面神經分布區,明顯改善患者局部微循環損傷狀態[2]。增強肌纖維的收縮,改善神經沖動的傳遞,促進神經纖維的再生,使支配肌肉收縮的神經盡快得到恢復。
總之,通過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該病,能取得較好的療效。
參考文獻:
?。?]Corre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