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銀屑病;中醫藥療法;紫草地黃湯
中圖分類號:R275.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04-0043-01
銀屑病俗稱牛皮癬,是一種常見的具有特征性皮損的慢性、易復發的以表皮增殖和炎癥為特征,無傳染性紅斑鱗屑性可遺傳的皮膚病。其病因與遺傳、感染、變態反應、代謝障礙、自身免疫等有關,精神緊張、季節變換、寒冷潮濕、飲酒等常為誘發因素。臨床主要表現為皮膚出現丘疹、紅斑,上覆多層銀白色鱗屑,刮除表面鱗屑則露出淡紅色發亮的半透明薄膜,再刮除薄膜、則可見點狀出血,損害可發生于全身各處,但以頭皮和四肢伸側為多見,筆者在臨床實踐中,將自擬紫草地黃湯用于治療本病,取得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選擇 接受治療的34例患者均為本院皮膚科門診病例,排除系統性疾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及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具有典型的尋常型銀屑病臨床表現,近2個月未系統應用免疫抑制藥物及糖皮質激素。
1.2 一般資料 入選病例共34例,其中男23例;女11例。年齡15~70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17 a。
1.3 治療方法 采用自擬紫草地黃湯治療,紫草地黃湯組成:紫草30 g,生地15 g,赤芍15 g,丹皮10 g,黃芩15 g,荊芥15 g,蟬蛻10 g,水牛角15 g,雷公藤10 g,甘草5 g。隨癥加減,瘙癢較劇加白鮮皮、地膚子;氣虛加黃芪;病程較久血瘀明顯者加丹參、紅花、川芎;血虛風燥加當歸、天花粉。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4周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每1周復診1次,詳細記錄皮損改善情況及瘙癢減輕程度。2個療程結束后進行效果判定。
2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2.1 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皮膚科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銀屑病的療效標準判定。治愈:皮損完全消退,或皮損消退≤95%;顯效:80%≤皮損消退<95%;有效:50%≤皮損消退<80%;無效:皮損消退<50%。
2.2 治療結果 痊愈13例,顯效8例,有效7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82.35%。
2.3 不良反應 治療過程中有5例出現輕度腹瀉、腹脹不適,隨癥加減治療后緩解。
3 典型病例
柳某,男,18歲,2009年1月15日初診。主訴:全身皮膚散在紅斑、鱗屑10年余,加重伴瘙癢1周。刻診:頭皮、四肢、軀干均見大小不等,形態不一的紅色斑丘疹,上覆銀白色鱗屑,雙下肢小腿伸側皮損連接成片,皮損處頭發呈束狀,瘙癢劇烈、大便干、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中醫診斷:白疕(血熱型);西醫論斷:尋常型銀屑病(進行期)。用自擬紫草地黃湯加減:紫草30 g,生地15 g,赤芍15 g,丹皮10 g,黃芩15 g,荊芥10 g,蟬蛻10 g,水牛角15 g,雷公藤10 g,白鮮皮15 g,地膚子15 g,甘草5 g。每天1劑水煎分3次服,服用1周(7劑)復診,患者訴瘙癢減輕,無新增皮疹,守方繼服4周后皮疹明顯消退,顏色變暗,偶有瘙癢,上方去雷公藤,加丹參20 g,當歸15 g,天花粉15 g,繼續治療4周后痊愈,隨訪1 a未復發。
4 討論
祖國醫學早有類似銀屑病的記載,隋唐時代巢氏《諸病源候論》既有“但有匡部皮膚瘙癢,騷之白屑出”的記載。《外科大成》白疕條中說:“白疕之形如疹疥,色白面癢,多不快,固有風邪客皮膚、血燥不能營養所致。”白疕酷似現代醫學的尋常型銀屑病[1]。中醫認為本病的形成,多屬血分熱毒熾盛,營血虧耗,生風生燥,肌膚失養所致。自擬紫草地黃湯以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消風止癢為治療原則,方中紫草清熱解毒、涼血活血,生地、赤芍、丹皮、黃芩、水牛角清熱涼血、活血散瘀,其中生地兼能養陰,以防熱盛傷陰,荊芥、蟬蛻、雷公藤消風止癢,甘草調和諸藥。
現代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生與感染因素、自身免疫、代謝障礙等有關。據現代研究,多數清熱解毒類方劑有調節機體免疫的作用[2],雷公藤有植物激素樣作用。縱觀全方,既符合中醫辨證施治原則,又與現代醫學所闡述的銀屑病病因及發病機理相符。在臨床應用中隨癥加減、靈活變通,對尋常型銀屑病有較滿意的療效,且可降低復發率及延長復發的時間,不良反應小。另外,在治療過程中應注意飲食調護,少食肥甘厚味,忌食辛辣及酒類,多食新鮮蔬菜及水果;勤鍛煉,預防感冒;精神上應舒暢情志,避免緊張及精神刺激。
參考文獻:
[1]王坤山,吳立祥,仝選甫,等.中西醫臨床皮膚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6:250.
[2]施杞,秦萬章.現代中醫藥應用與研究大系-皮膚科[M].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1994:45.
(收稿日期:2010-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