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潤燥止咳散;小兒支氣管肺炎;療效
中圖分類號:R256.1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04-0054-02
小兒支氣管肺炎系臨床常見肺系疾病之一。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尤以冬、春季節多見。筆者采用自擬潤燥止咳散治療小兒支氣管肺炎68例,取得一定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68例,均系門診患者,年齡最大12歲,最小6個月;6個月~2歲10例,2~8歲38例,8~12歲20例;病程最短5 d,最長30 d。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兒科學》擬定。(1)臨床表現:咳嗽、咽干、咽癢或咽痛,痰少或質粘,不易咯出、氣促口干,自覺呼氣灼熱等;(2)體檢:不發熱或發熱(T 37.5 ℃~39.5 ℃),咽部充血、雙肺呼吸音粗糙,或可聞及濕性啰音;(3)舌質紅、苔薄黃或少言,脈浮數或細數,或手指脈絡紫紅;(4)血常規:WBC總數正常或升高;N正常或升高,胸片提示:支氣管肺炎。
2 治療方法
采用自擬潤燥止咳散治療,方藥組成:桑葉10 g,杏仁10 g,太子參8 g,射干6 g,牛蒡子10 g,浙貝母10 g,瓜蔞殼10 g,茯苓10 g,桔梗6 g,陳皮8 g,靈芝10 g,枳殼8 g,蘇梗6 g,白及10 g,生甘草5 g。咽痛甚者加馬勃6 g,山豆根10 g;咽癢加蟬蛻5 g,木蝴蝶10 g;大便干燥加郁李仁10 g,麻子仁10 g;納差加焦三仙各10 g。以上諸藥,先用冷水200 mL浸泡30 min,武火煎10 min,取汁80 mL;2煎加水100 mL,文火煎10 min,取汁40 mL,2煎合一,分早、中、晚3次內服。嬰幼兒每2日1劑,每次約5~10 mL,每日5~6次即可。7d為1個療程。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 治愈:咳嗽、咯痰及其它癥狀均消失,雙肺呼吸音清,未聞及濕性啰音,胸片提示:雙肺未見異常;有效:咳嗽、咯痰明顯改善,雙肺濕性啰音減少,胸片提示:雙肺病灶減少;無效:服藥后癥狀、體征及X線均無改善。
3.2 治療結果 本組68例中,治愈48例,有效12例,無效8
例,治愈率為70.6%,總有效率為88.3%。
4 典型病例
晏某,女,8歲,于2010年10月5日初診。患者2 d前不慎受涼后感發熱、咳嗽、咽癢、干痛、痰不易咯出,大便2 d未行。家長給予板藍根沖劑,急支糖漿及阿莫西林口服無效而就診。查體:T 38.1 ℃、P 90 bpm、R 21 bpm、BP 110/70 mmHg,熱性面容,神志清,查體合作;全身淺表淋巴結無腫大,咽部充血水腫、扁桃體不大,項無抵抗,雙肺呼吸音稍粗,未聞干、濕啰音、心界不大、HR 90 bpm,律齊無雜音、腹軟、無壓痛、肝脾不大、腸鳴音正常,舌紅少苔、脈浮數。血常規:WBC 7.6×109/L,N 76%,L 24%,X線片提示:支氣管肺炎。中醫診斷:咳嗽。治以清肺化痰,養陰潤燥,降逆止咳。自擬潤燥止咳散治療。處方:桑葉10 g,太子參8 g,射干6 g,牛蒡子10 g,浙貝母10 g,爪蔞殼8 g,桔梗6 g,陳皮8 g,靈芝10 g,枳殼8 g,蘇梗8 g,白及10 g,蟬蛻6 g,山豆根10 g,生甘草5 g。水煎服2日1劑,共3劑治愈。
5 討論
小兒支氣管肺炎屬中醫學“咳嗽”范疇。外感燥熱和機體陰虛而溫燥傷肺、氣陰兩傷、肺失宣肅而引起。治以清熱化痰,養陰潤燥,降逆止咳。自擬潤燥止咳散中桑葉、牛蒡子、浙貝清熱化痰;杏仁、瓜萎殼、蘇梗、茯苓、枳殼降逆止咳,寬中下氣;太子參滋陰潤肺;靈芝鎮靜安神止咳;陳皮、白及健脾化痰。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化痰,降逆止咳,養陰潤燥,鎮靜安神之功。臨床療效較好,療程短、價格低、無明顯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
(收稿日期:201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