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網絡應用的深入發展,“網絡黨支部”應運而生,它將網絡作為開展黨建工作的輔助工具,與黨組織有著一致的組織章程和工作目標。它的出現,為新形勢下黨建工作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課題,是黨建工作與時俱進的反映,有助于黨的民主建設;它豐富了黨建工作的方法和手段,為黨建工作拓展了更廣闊的空間。
【關鍵詞】網絡社會網絡黨支部 現代意蘊 現實意義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應用已深入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進而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生產方式。不少學者就如何將網絡用于加強和改進黨建工作做了相關研究。2007年,“網絡黨支部”初現媒體,2010年,有關“網絡黨支部”建立的相關報道大量出現。
“網絡黨支部”的特點
社會學理論認為,組織是“精心設計的以達到某種特定目標的社會群體。俱樂部、學校、教堂、醫院、監獄、公司和政府機構都是組織的例子。”①對“網絡社會”進行研究的學者認為,網絡空間導致了社會組織模式的重大變革,“彈性”和“網絡”是這種新組織的兩個關鍵特色。相比傳統的社會組織,新型的以網絡空間為依托的組織有四個顯著特點:一是以“趣緣”為基礎,即以“共同的興趣”為成員加入組織、參加組織活動的基本動力;二是具有“開放與彈性”,即相對傳統組織來說,網絡組織的開放性和彈性增強許多,成員可以較為自由地加入或退出網絡組織;三是“去中心化與扁平化”,即網絡改變了傳統組織賴以建立的信息資源控制基礎,打破了信息控制的權力中心,使得組織結構也相應地呈現出從集權化到分權化、從等級化到扁平化的轉變;四是高效性,相對傳統組織,網絡組織的成員參加組織活動時有更高的志愿性和主動性,成員之間交流直接、雙向互動,可以在最廣泛的范圍內進行交流,且反饋迅速,因此網絡組織較傳統組織能更高效地開展活動。②
基于此,對“網絡黨支部”的相關報道進行解讀,可以發現,現已成立的“網絡黨支部”具有很強的相似性。其主要特征為:將網絡作為開展黨建工作的輔助工具。這些網絡黨支部利用網絡工具增強宣傳效果、提高學習效率、豐富組織生活形式,部分擔負起了黨支部應履行的職責。也就是說,“網絡黨支部”并非新型“網絡組織”的一種,它建立的基礎依然是馬克思·韋伯意義上的科層制,有著與現實黨組織一致的組織章程和工作目標。唯一不同的是,它與現實中的黨組織相比,無法完成所有任務,如:因為網絡的“隱匿性”,不能保證黨員發展的質量,不能完成對黨員或發展對象的政治審查等。正因如此,見于報道的“網絡黨支部”并沒有獨立的機構構成,如《炎陵縣大學生村官網絡黨支部工作制度》明確規定:“炎陵縣大學生村官網絡黨支部依托計算機網絡開展活動,不是黨的正式基層組織,不具備發展黨員職能,支部內的黨員仍然實行屬地管理,不辦理組織關系接轉手續。”③由此可見,當前的“網絡黨支部”是我黨基層組織形式的一種延伸。在當前我國仍然處于工業社會,而網絡尚未完全改變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社會構成基礎的前提下,“網絡黨支部”更多地體現了對網絡工具屬性的應用和開發,它為新形勢下黨組織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對這種新思路進行進一步的探討,完善并充分發揮網絡在組織建設中的作用,對新形勢下黨建工作具有現實的意義。
“網絡黨支部”的現代意蘊
雖然近年萌發的“網絡黨支部”尚未在社會學領域找到明確的定義,但它的出現為新形勢下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基層黨建工作帶來了新的思路,拓展了黨建研究的空間。
“網絡黨支部”的出現,為新形勢下黨建工作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課題。有社會學家提出:信息技術革命和資本主義重構已經誘發新的社會形式——網絡社會。其特征為:戰略決策性經濟活動全球化;組織形式網絡化;工作的彈性與不穩定性;勞動個體化;由無處不在的縱橫交錯的變化多端的媒體系統所構筑的現實虛擬的文化;通過形成一種由占主導地位的活動和占支配地位的精英所表達出來的流動的空間和無時間的時間(Timeless time),而造成的生活、時間和空間的物質基礎的轉變。這個新的社會組織形式以其普遍的全球性,擴散到全世界,一如20世紀工業資本主義及其孿生敵人——工業國家主義所做的那樣,它撼動各種制度,轉變各種文化,創造財富卻又引發貧窮,激發貪婪、創新和希望,又強加苦難,灌輸絕望。不管你是否有勇氣面對,它的確是一個新世界。④“網絡黨支部”的出現,雖然并未完全反映和代表著尚未成形的“網絡社會”的虛擬組織特點,但至少告訴我們,一塊新的陣地已經出現。面對工業社會到信息社會的轉型,黨的建設將進入一個嶄新的天地。對“網絡黨支部”的關注和研究,將從社會學意義上為黨建工作拓展廣闊的空間,開辟新的途徑。
“網絡黨支部”的建立是黨建工作與時俱進的反映。十七大新《黨章》第二十九條規定:“企業、農村、機關、學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區、社會組織、人民解放軍連隊和其他基層單位,凡是有正式黨員三人以上的,都應當成立黨的基層組織。”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深入,客觀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黨的基層組織的建立面臨很多新的問題。多種經濟成分和經營方式并存,各種新建立的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日益增多,出現了有黨員卻沒有黨的基層組織、或有黨的基層組織卻很難發揮作用的情況。另外,勞動力在產業間的轉移和地區間的流動日趨廣泛,流動黨員越來越多,流動范圍越來越寬,基層黨組織如何正確、有效履行職責等,這些都是目前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亟待解決的問題。⑤網絡的出現為解決以上情況提供了新的思路。網絡信息具有無界性的特點,這種無界性無疑為流動黨員的組織和管理提供了極大的方便。以宜賓長寧縣大學生村官網上黨支部為例,該縣18個鄉鎮的大學生村官黨員通過QQ群建立了網絡黨支部,消除了時空阻隔。⑥同樣,廣西貴港市港北區通過建立“網絡黨支部”,為流動黨員搭建教育、管理、服務平臺,破解了流動黨員“聯系溝通難”、“組織學習難”、“開展活動難”、“指導服務難”四大管理難題。至2010年3月,港北區“網絡黨支部”注冊流動黨員420多名,其中96%的會員加入了支部QQ群或短信手機群,流動黨員在網上接受教育培訓、組織生活達860多人次。⑦“網絡黨支部”充分利用了網絡工具,破解了地域限制帶來的流動黨員組織、管理的難題,緊隨信息技術發展步伐,與時俱進,延伸和拓展了傳統黨建工作。
“網絡黨支部”有助于黨的民主建設。民主集中制是我們黨的根本組織原則。《黨章》明確規定:“必須充分發揚黨內民主,保障黨員民主權利,發揮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的積極性創造性。必須實行正確的集中,保證全黨的團結統一和行動一致,保證黨的決定得到迅速有效的貫徹執行。加強組織性紀律性,在黨的紀律面前人人平等。加強對黨的領導機關和黨員領導干部的監督,不斷完善黨內監督制度。黨在自己的政治生活中正確地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在原則問題上進行思想斗爭,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努力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的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在現實中,客觀存在黨員在組織面前“想一說二”的現象。雖然就網上黨建工作而言,黨員身份是確定的,但在隱匿性的網絡中,交流雙方并不碰面。在這種狀況下,雙方的交流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傳統面對面交流過程中可能的客觀干擾因素,如對方形象、身體語言、環境氛圍等造成的影響;即使交流雙方本就認識,網絡環境仍能起到提高交流效果的作用。例如:重慶市大渡口區新一社區創建“網絡黨支部”后,黨員隨時可以通過網絡向黨支部表達個人意見和想法,監督社區黨支部的一切工作。⑧可見,網絡可以一定程度上卸下黨員的思想包袱,有助于黨內民主建設;同時,網絡擴大了信息發送范圍,傳播速度迅捷,傳播容量大,且受眾群體龐大,有助于我們黨的民主建設。
結 語
“網絡黨支部”是新生事物,它的出現,是信息化建設發展的必然。既然網絡可以作為黨建工作的新型工具,那么充分研究網絡特點,并使之為加強和改進新時期黨建工作服務就具有現實的意義。由于“網絡黨支部”尚處于萌發階段,它的不完整性和不確定性有待進一步探討與深化。隨著“網絡社會”理論及其客觀存在的不斷成熟,“網絡黨支部”的功能、意義也將會逐步深化、升華,其帶來的思考也將從網絡的工具性進入到一個全新的社會學領域。(作者分別為宜賓學院政府管理學院講師;西南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
注釋
①戴維·波普諾:《社會學》,李強等譯,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89頁。
②黃少華:《網絡社會學:學科定位與議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第182~188頁。
③“炎陵縣大學生村官網絡黨支部工作制度”,見http://zt.dangjiancn.com/ylbbs/viewthread.jsp?tid=4
④卡斯特:《認同的力量》,夏鑄九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第2頁。
⑤中國社會主義學會精神文明建設專業委員會:《面向新世紀的中國共產黨:黨的建設知識讀本》,青島:青島出版社,2001年,第246頁。
⑥劉松:“長寧成立大學生村官網上黨支部”,見http://bbs.ybvv.com/viewthread.php?tid=259855&extra=page%3D3。
⑦吉其廷:“港北區‘網絡黨支部’破解流動黨員四大管理難題”,見http://www.ggdj.com.cn/Article/jcdj/jgsy/201003/11246.shtml。
⑧黃繼伯:“‘網絡黨支部’的執政新體驗”,見http://news.xinhuanet.com/banyt/2005-01/27/content_25149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