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體制機制是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的中心環節,總分館制是體制機制的一種創新。以深圳市福田區為例,福田區圖書館以區館為總館,以街道社區圖書館為分館,實行統一撥款、統一采購、統一編目、統一配置、統一管理,實現“一卡通”和通借通還,極大地提高了公共圖書館的整體效能。福田區經驗值得推廣和學習。
【關鍵詞】公共圖書館服務 體制機制 總分館制
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有許多內容,包括館舍面積、信息資源、技術設施、人員隊伍、讀者服務、規章制度、體制機制等。體制機制創新是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的中心環節,做好這點就可以帶動其他方面。福田區圖書館以創建總分館制為龍頭對公共圖書館服務體制機制創新進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建立總分館制的理論依據和實踐需要
理論依據。根據哲學和系統科學觀點,世界上的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任何事物都是由要素、結構和功能構成的系統。事物的性質和狀態不僅取決于它的構成要素,還取決于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即結構。結構決定功能,系統的功能大于各個要素功能之和。系統具有層次性,整個世界是由無數個系統組成的有機整體。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要求我們把公共圖書館當作一個復雜的系統來對待,而不是把它當作一個孤立的對象。我們不僅要探討一個圖書館內部各項業務之間或各個部門之間的關系,而且要探討圖書館上下級及同級之間的關系,通過適當的體制機制,把各個圖書館聯結成一個網絡體系,使公共圖書館發揮出最大的整體效益,更好地為讀者服務。
實踐需要。由于歷史原因,福田區公共圖書館建設起步較晚。在區圖書館大廈建成之前,先將福田會堂一樓改造成區圖書館,面積1200平方米。2001年試開館,2002年正式對公眾開放,藏書4萬冊,工作人員4人。這與中心城區的地位和80余萬人的需求很不相稱。2003年4月,區委把“大文化”提到發展戰略的高度,要創建全省文化先進區和全國文化先進區。申報文化先進區,圖書館達標是必備條件之一。總分館制應運而生。
建立總分館制的主要舉措
探索總分館體制。剛剛起步的福田區圖書館要在一年內達到地級館標準,單靠自身條件是不可能的。如果以區圖書館為中心,整合新建街道、社區圖書館(室),使區、街道、社區的圖書館連為一體,擴展區圖書館服務的輻射面,提升基層圖書館的服務能力,實現跨越式發展是完全可能的。區圖書館通過認真調查研究,撰寫了《福田區社區圖書館調查報告》和《福田區總分館計劃書》。“總分館制”設想得到了區委區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并把它作為區政府打造“一公里文化圈”,建設“學習型社會”和“書香社區”的一項重要舉措。
實行“五個統一”。總分館實行“統一撥款、統一采購、統一編目、統一配置、統一管理”。各館資金由區政府統一撥付,文獻由區館統一采購、集中分編加工并按需要統一分配,各館業務工作由總館統一管理。實現基礎設施標準化、文獻資源共享化、服務系統網絡化。
搭建技術平臺。為適應總分館管理模式下全區近百家公共圖書館的自動化管理需要,2008年新館建成后,區圖書館引進了新的業務管理系統——Interlib圖書館集群管理系統,建立以區圖書館中心數據庫為核心的總分館統一管理業務平臺,所有街道、社區圖書館僅需啟動瀏覽器、輸入中心服務器的網址、填寫總館分配的帳號和密碼,即可進入同一個業務管理系統,開展辦證、借還圖書期刊影碟業務,統計各自的辦證量及借還數量。全區公共圖書館的所有文獻資源收藏及借閱狀況均可在同一界面進行統一查詢檢索,所有圖書可以在總分館之間任意地點借還,而且圖書歸還后館藏地點自動變更為當前館,可以立即上架流通,不必送回原館,真正徹底實現了總分館之間的文獻資源共享和通借通還。該系統還能夠區分圖書的不同來源和財產所有權,可以接納總分館系統以外的其它圖書館的文獻資源和讀者,能夠將轄區內學校、醫院、機關團體內部圖書館(室)的書刊文獻資源納入區圖書館業務數據庫進行統一管理和通借通還,為全區圖書館文獻資源的有效整合和共建共享打下了基礎。
建構運行機制。分館建設:街道社區負責提供館舍,經總館實地查看合格后,街道社區按統一標準進行裝修,總館負責配備設備和書刊。經費投入:每建設1個街道社區圖書館,區政府投入15萬元作為開辦費,用于館舍裝修(含空調)、電腦配置、圖書館專用設備購置(含書架、刊架、報架、閱覽桌椅及防盜儀)及基本館藏文獻的配備(3000冊圖書、100種期刊、20種報紙)。區財政按每個館每年10萬元劃撥后續專項運營經費,其中70%為日常運作費(含人員工資、水電、報刊、網絡、讀者活動等費用),由區財政按月撥給街道辦事處,街道辦事處轉撥給社區工作站;30%為圖書報刊購置費,由區圖書館統一使用和分配。人員管理:街道社區圖書管理人員由街道和總館共同負責聘請2~3名相關專業人員擔任,街道社區負責行政管理,總館負責業務管理。聯系紐帶:總館對分館是業務指導關系,創設館長聯席會議制度、館員培訓制度、巡查制度、考核評估獎勵制度,編印《福田圖書館月報》和《社區圖書館通訊》,加強統一管理和溝通協調。
總分館制建設的主要成效
總分館制實現了公共圖書館整體效能的最大化,使福田區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跨越了兩大步。2003年是總分館制建設啟動年,共建成8個街道圖書館和23個社區圖書館,館藏量達到26萬冊,一躍達到地級圖書館一級館標準,成為福田區創建全省文化先進區和全國文化先進區的一大亮點。
2008年新館建成后,總分館體制進一步完善,到2010年底,福田區共建成1個區圖書館、8個街道圖書館、92個社區圖書館(含4個主題圖書館),公共圖書館網點達到101個,已經建成一個覆蓋全區、運行良好的區—街道—社區三級圖書館網絡體系,總分館面積合計2.3萬平方米,館藏文獻規模達到165萬冊/件(其中紙質圖書130萬冊,視聽資料13.7萬件,電子圖書23.5萬種),報刊2100余種1.2萬份,閱覽座位4700余個,讀者用計算機600余臺,總分館專職管理員隊伍270人,持證讀者4萬余人。年接待讀者總量496.2萬人次,年外借圖書73.3萬冊次。總分館之間實現了文獻資源、技術資源、人才資源的全面共享和一卡通用、通借通還的統一服務。
總分館模式把圖書館辦到了讀者家門口,極大方便和滿足了讀者需求,深受讀者歡迎,也受到省內外專家好評,有關部門和領導要求推廣:2006年深圳市審計局在《深圳市公共圖書館資源利用績效審計調查結果》中建議向全市推廣;隨后,深圳市文化局向全市各區轉發了福田區建設總分館制的文件,推廣福田區的經驗;2010年6月,深圳市文體旅游局在福田區圖書館召開全市公共圖書館總分館建設現場會,進一步推廣福田區的經驗。
總分館制建設的基本經驗
領導重視,政策支持。區委區政府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有關文化建設的重要文件,如《關于加強文化建設的若干意見》、《福田區創建廣東省文化先進區及全國文化先進區工作方案》、《福田區公共文化場所管理暫行辦法》等。這些文件對全區公共圖書館建設提出了具體要求,成為推進總分館制建設的政策依據。文件出臺過程中,我們一方面積極主動地向區委區政府提出問題和建議,另一方面不斷總結實踐中的成功經驗使之上升到政策層面,提高了政策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財政投入,保障經費。2003年,區政府一次性投入540萬元用于社區圖書館建設,保證了達標任務的完成。2004年~2010年,共投入15826萬元,其中區圖書館8904萬元(不包括新館基建投入),街道社區圖書館6922萬元。
建設隊伍,創新服務。我們從建館伊始就著力打造一支“愛崗敬業、吃苦耐勞、拼搏奉獻、開拓創新、團結和諧”的館員隊伍,培養良好的團隊精神和館園文化,增強歸宿感和凝聚力。目前總分館共有270名圖書館員,其中總館54名,基層分館216名。總館有高級職稱3名,中級職稱6名,初級職稱9名。在提高職員工資待遇,穩定隊伍的同時,對員工進行培訓,持證上崗,淘汰業務素質低下者。隊伍素質明顯提升,服務不斷創新。
廣泛參與,形成合力。總分館制建設涉及區委區政府及文化、財政、人事、民政等職能部門,涉及各街道辦事處和社區工作站,只有把各方面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形成合力,才能順利推進。區委區政府通過文件將公共圖書館建設任務分解到各個部門和街道,并進行考核,保證任務的落實和完成。通過勞務外派、購買服務和義工服務等形式吸收社會力量參加;通過舉辦各種讀者活動,調動轄區單位和居民的積極性,共建共享。
總分館制建設還要不斷發展和完善:加快與市、區各館的業務整合,積極配合全市公共圖書館統一服務平臺建設,實現全市范圍內的資源共享和通借通還;進行自動化管理系統升級,引進RFID技術和相關設備,推廣自助服務模式;加強街道圖書館建設,對社區圖書館進行指導和管理;進一步擴大總分館庫容,為資源建設提供更大發展空間;進一步加強隊伍建設,提高館員素質和能力,為讀者提供更優質的服務。(作者為深圳市福田區圖書館館長,副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