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國學者眼中的俄羅斯政治,由于擷取的視角和背景的差異,看法也大相徑庭。國內政治方面,有的學者認為俄羅斯的民主化前景堪憂;有的學者則對俄羅斯的民主化前景非常樂觀。對外政策方面,雖然對于俄羅斯是否還是一個世界性大國有所爭議,但學者們認為俄羅斯的傳統帝國傾向不可忽視。
【關鍵詞】美國學者 俄羅斯民主 俄羅斯外交
美國學者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對俄羅斯政治的判斷對美國對俄政策的制定有著特定的影響。在美國學者眼中,俄羅斯政治形象充滿了矛盾性、多樣性和不確定性。國內政治方面,悲觀與樂觀的看法并存;對外政策方面,俄羅斯的國際定位、傳統的帝國傾向、外交政策的不確定性都成了美國學者關注的焦點。
俄羅斯民主:悲觀與樂觀并存
美國學者對俄羅斯民主的認知并不是一致的。樂觀主義者肯定俄羅斯國內民主的發展,認為不管俄羅斯的民主有多少不足,但總的來說一直在向民主的方向發展;而悲觀主義者則認為俄羅斯的民主狀況極為糟糕,甚至是一種“偽民主”,而且其民主基礎也有待加強。
在一些樂觀的美國學者眼中,雖然俄羅斯在建國之初就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但相比之前其所謂的共產主義獨裁體制來說,俄羅斯的民主體制的大體框架已經建立起來,雖然其不夠穩固,但這是通向真正民主的一個過程。安德烈·舍雷夫和丹尼爾·特雷斯曼在《正常國家:重新思考俄羅斯》一文中鮮明地肯定了俄羅斯的民主化進程:“俄羅斯的政治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黨獨裁已經讓位于民主選舉,曾經權傾一時的俄羅斯共產黨不再控制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或者將持不同政見者遣送到勞改營。相反,他們為爭取議會的席位而努力;俄羅斯的媒體雖然仍在與高壓政治的干預做斗爭,但也遠比上世紀80年代中期生硬的宣傳機器更加專業和獨立。現在的俄羅斯,其領導人是通過自由——盡管有缺陷——的選舉產生的,公民可以不虞恐懼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登記在冊的政黨超過700個,在短短的十多年時間里,俄羅斯已經成為一個典型的中等收入的資本主義民主國家。”①
與肯定俄羅斯民主發展進程的聲音相比,對俄羅斯民主發展狀況的批評更為激烈。到上個世紀90年代末,學者們對俄羅斯的民主狀況幾近失望。布熱津斯基認為,俄羅斯如今的基本現實是:它是一個由無政府狀態和民主政治、個人獨裁和整體混亂、垂死的福利經濟和寄生的資本主義……組成的大雜燴。②普京上臺之后,美國學者對俄羅斯國內重新加強中央權力、打擊經濟寡頭、加強對媒體的控制等行為進行了猛烈的批評。
就民主定義而言,健全的民主制度取決于民眾,沒有他們的支持,便不可能建立這樣的制度。經過對有關俄羅斯民主2003、2004、2005年度的民調結果進行分析之后,理查德·派普斯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普京出任總統以來,俄羅斯的民主已遭遏制,公民權利受到限制。各種證據顯示,目前這種反民主、反自由的管理方式并非外力強加于俄羅斯人民,事實上還得到他們的支持,實際上,只有不超過1/10的俄羅斯人關心民主自由和公民權。③
俄羅斯外交:撲朔迷離
俄羅斯的外交定位。俄羅斯建國之后,其國家的重新定位及外交政策的走向等問題成了學者們關心的焦點。美國學者大多認為,俄羅斯確實具備大國的特征,但是其國力的衰退和國內社會的混亂及其對外政策的難以確定已經讓俄羅斯難以成為世界強國。
美國國家戰略研究所1997年發表的《戰略報告》認為,大國是“那種具有足夠分量能在國際事務各方面成為大牌角色的國家”。從這種定義出發,“俄羅斯進不了世界經濟前十名,但是,由于從蘇聯超級大國時代繼承下來的軍事實力與形象,它被認定為一個大國?!雹苡冉稹斈晚f德認為,雖然俄羅斯地理位置重要,經濟發展迅速,擁有巨大的核兵工廠以及聯合國安理會的合法席位,這一切都是一個大國應該具備的要素,但總的看來,俄羅斯仍然是一個衰落的國家。究其原因,主要是俄羅斯混亂的軍事、不確定的經濟前景、人口數量的持續萎縮、疾病、人口老齡化以及巨大的地理面積將進一步限制俄羅斯的復蘇與發展。⑤
俄羅斯外交:帝國傾向。美國學者觀察俄羅斯外交的一個基點,是對俄羅斯的歷史記憶、美俄之間的歷史聯系,以及對俄羅斯近現代發展史的基本印象。這一點在基辛格、布熱津斯基等深諳歐、俄文化歷史的現實主義戰略家那里被反復強調。布熱津斯基就明確表示,美國不能從莫斯科和圣彼得堡表面的光環、西方資金流入的主要受益者或增長率的起伏等表象來評判后蘇聯時代的俄羅斯或制定美國對俄政策,而應從持續500年之久的俄羅斯帝國(這一帝國到了蘇聯時代擴展成更大的共產主義帝國)這一歷史視野看問題。⑥基辛格則始終認為,蘇聯共產黨和中國共產黨之所以不同,在于俄羅斯文化所固有的侵略本性。⑦
帶著對俄羅斯帝國傾向的擔憂,布熱津斯基認為,克里姆林宮現任領導相信,“強大的”俄國應該遠不止是一個在前蘇聯的空間內與其他HXeBxuYZsTKMjZY+Vv4/1gjYPZCSfTkvyor2z/SxGHA=國家共存的民族國家,現任精英們可能會更致力于重建一個舉足輕重的俄羅斯國家,而不是為俄羅斯重新進行歷史的定位。⑧凱瑟琳·漢考克也認為,克里姆林宮的這種把俄羅斯看作是一個具有正當權威去控制其鄰國的獨特的歐亞大國的夸大其辭的言論和隨之產生的政策,在葉利欽擔任總統的年份中,除了剛開始實行的親西方政策的幾年之外,其余幾年一直被持續,并被延續至普京時期。當普京控制了這個國家之后,他增加了一種扭曲的歐亞主義。他保持了俄羅斯在扮演一個大國角色的利益,包括區域經濟和軍事一體化,并采用了多種方法使得俄羅斯能和任何有利于其經濟發展和擴展世界地位的國家聯盟。⑨
俄羅斯外交:不確定性。在指出俄羅斯外交政策不可避免地帶有帝國傾向的同時,學者們也開始質疑俄羅斯外交政策的不確定性和有效性。在1998年美國外交委員會發表的《新俄羅斯外交政策》一文中,邁克爾·曼德爾鮑姆開門見山便先予以聲明:俄羅斯對外政策難以確定,甚至難以捕捉。他認為,俄羅斯及其對外政策出現接連不斷的問題的主要原因是蘇聯的解體本身令俄羅斯人不可思議,接著他們遭遇了中亞和高加索地區爆發的民族主義思潮,接著又遭遇了車臣戰爭,一旦成為了自身國內政策的殉葬品后,俄羅斯領導人便指望西方,尤其是美國的幫助,可是,以犧牲中歐國家的利益來進行北約東擴這一事實使他們感到十分沮喪。在民眾中普遍把北約的這種行動視為對新俄羅斯國家實施的一種排擠、孤立和侮辱的運動。最終使俄羅斯對外政策失去了明確方向,陷入了沮喪狀態。⑩羅伯特·萊格沃爾德認為,沒有什么比不確定更能說明當代俄羅斯外交政策的特征了,主要原因是俄羅斯面臨著一個基本的身份問題。{11}
小 結
由于所擷取的視角和背景的差異,學者們得出的結論也各不相同。的確,如果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呈現在美國學者眼前的俄羅斯確實是一個放棄一黨專政和計劃經濟體制,建立了多黨競爭、自由選舉的民主政治和自由市場經濟,結束了與西方對抗,進而尋求與西方合作的一個新型國家。但在美國學者眼中,俄羅斯的民主發展狀況離西方民主標準相差甚遠,普京上臺之后,這種狀況不僅沒有得到改善,俄羅斯傳統中的極權主義反而有所上升;俄羅斯認為自己是一個有影響的世界大國,這種自我定位導致俄羅斯至今沒有放棄其傳統中的帝國思想,而實際上俄羅斯的實力不足以支撐這種自我定位。因此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在國際上俄羅斯仍然還沒有找到自己的準確定位,正是這種身份缺失使俄羅斯的外交政策表現出游離不定、難以捕捉的特征。(作者單位:燕山大學文法學院)
注釋
?、貯ndrei Shleifer and Daniel Tre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