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思想的發展是不斷吸收世界先進法律思想并與之相結合的過程,是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的過程。其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其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法學的蓬勃發展是其法理依據,同時它還借鑒中國傳統的法律思想與西方先進的法律思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推進中不斷完善。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思想 馬克思主義法學 指導思想 法理依據 實踐基礎
2011年3月1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黨的十五大提出到2010年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立法工作目標如期完成?!边@標志著我國立法工作站在了一個新的起點之上。任何理論和思想的形成和發展都不是無源之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思想的發展是一個不斷吸收世界先進法律思想并與之相結合的過程。其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西方法律思想、中國傳統法律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思想的主要淵源。探究這一思想淵源,對于繼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思想的指導思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思想的指導思想。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br/>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蘊含著豐富的法律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思想是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共產黨經過90年的不懈努力,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不斷創新,確立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從“法制”到“法治”,逐漸形成以人本法治思想、和諧法治思想、依法執政思想、民生法治思想、法治理念思想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思想體系。
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新民主主義的憲政》、《反對官僚主義、命令主義和違法亂紀》、《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等著作中關于法律的直接論述,為社會主義新型法律體系建設提供了指導。鄧小平理論一脈相承,在充分繼承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關于法制建設理論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的具體實際,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思想、觀點、理論、方法,開創了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設的新時期。如鄧小平強調法制對經濟建設的重要性。江澤民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進一步提出了“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薄叭齻€代表”重要思想為加快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提供了思想方向,為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提供了重要的指導原則。胡錦濤在2011年3月28日舉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推進依法行政,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必然要求,是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思想的法理依據
馬克思主義法學的蓬勃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思想的法理依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僅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中國化的過程,也是馬克思主義在法學、經濟學、社會學等領域中國化的過程。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中國化的過程是由依法治國的治國方略決定的。
馬克思、恩格斯在其共同創立的理論中,闡明了法的起源、本質、規律以及法與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中其它現象的關系,分析批判了剝削階級法律制度,論證了建立無產階級革命法律制度的歷史必然性和具體途徑,闡發了馬克思主義的法律觀。他認為法律是因人的需要而產生的,在階級對立的社會中,法律如同某些社會現象一樣異化為壓迫人民的工具,成為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雖然馬克思恩格斯在法制建設方面并沒有提出具體、系統的觀點,但他們為社會主義法制的形成和研究奠定了思想基礎,提供了廣闊的研究空間和世界觀、方法論上的指導。
蘇聯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作為馬克思主義法律體系的組成部分,也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列寧創造性地提出了關于社會主義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監督等一系列嶄新的理論,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蘇維埃政權的法制實踐為中國的法制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理論和經驗。
馬克思主義法學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毛澤東法律思想、鄧小平法律思想、江澤民法律思想和胡錦濤法律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思想的集中體現。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思想傳統溯源
中國傳統法律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思想不可分割、一脈相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思想的發展結構具有從傳統走向現代的特征,與中國傳統法律思想和中國文化傳統存在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深刻地表現出民族性。中國深厚的傳統法律文化土壤,是我國法制建設的實踐基礎,是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不竭之源。
儒家傳統思想的“天人合一”,“禮”與“樂”,“和為貴”,“天地之美,莫大于和”等,這些獨特的思想智慧構成了中國古典哲學和諧思想的理論體系??鬃犹岢觥八暮V畠冉孕值堋?,主張無爭無訟,和諧共處,協和萬邦,強調天、地、人的和諧發展。孟子認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崩献犹岢觯骸暗婪ㄗ匀弧?、“無為”、“無欲”、“無爭”,“去甚,去奢,去泰”,“知止”、“知足”等主張,給人們描繪了一個人與人彼此和諧相處,“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理想社會。
中國傳統社會形成的獨具特色的“德主刑輔”、“禮法結合”的模式成了今天德法共治的思想淵源;以民為本的民本思想成為當今以人為本的思想淵源;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價值的和諧理念是建設和諧社會的思想來源。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者批判地吸收了傳統的民本思想和和諧思想的精華,形成了黨的群眾路線的理論體系和關于人全面發展的觀點。
對西方法律思想的借鑒
對西方先進的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的借鑒和移植有助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制度的形成和發展。一方面是對西方法理學的借鑒(中國還沒有自己的法理學);另一方面是民商等具體法律思想和制度的借鑒?!敖詠肀M管有時維護國家主權的情緒占主導地位,關于‘移植’和‘法律是地方性知識’的討論一直在繼續,但在實踐中,至少在移植西方民事和商事法律規則方面,中國一直是積極的?!雹?br/> 法律移植是法律發展的最基本形式,是“在鑒別、認同、調適、整和的基礎上,引進、吸收、采納、攝取、同化外國的法律(包括法律概念,技術,規范,原則制度和法律觀念等),使之成為本國法律的有機組成部分,為本國所用?!雹诜梢浦苍谛问缴鲜欠傻闹贫ɑ蛘叻衫砟畹膫鞑?,實質則是外來思想在移植國滲透的過程。法律移植的同時,必然帶來法律思想的傳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的實踐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不斷推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的實踐基礎?!胺ǖ年P系正像國家的形式一樣——它們根源于物質的生活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雹鄄粩嗤七M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思想發展和完善的不竭之源。中國的法制建設應致力于提高國家法律的內生性、提高法律對社會的有效回應能力,將法律思想的完善深嵌于不斷發展的社會實踐中。任何過度疏離于社會的國家法律,無論它來源于外國法律的移植還是本土的創造性立法,對民眾和社會而言,都會成為執法難的內在根源。國家法律對社會轉型的不適應、對社會需求缺乏有效回應,已經導致國家法律在一定程度上是過度的“外來法”,這是當代中國法制的一個重大危機。
我國法律體系已經形成,支撐法律體系的法律部門已經齊備。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仍然面臨著艱巨的任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之間未達到完全契合。立法滯后問題依然存在,法律自身協調性有待進一步提高,法律中的矛盾與沖突、法律的“有用性”情況仍然突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中國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兩個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法律體系在內容和性質上、在作用和功能上都不同于西方;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思想和法律體系具有動態性、開放性、包容性和與時俱進的特點。必須把人民代表大會制的完善和立法技術的提高作為進一步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思想的技術保障,始終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隨著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發展,我們的法律制度與法律體系將不斷趨于完善。(作者為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副教授、中國政法大學博士研究生)
注釋
?、傩糯胡棧骸胺梢浦驳睦碚撆c實踐”,《北方法學》,2007年第3期。
?、趶埼娘@:《法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97頁。
③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a”,《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