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態豐富異常,具有多樣性,與物質文化的構成要素不同而且更脆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主體包含國內和國外兩種類型,其權利性質應當界定為知識產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時應當注重以下原則:中央統籌原則、地方建制原則、權威評估原則、注重宣傳原則、技術保障原則。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權利性質 法律保護 指導原則
我國悠久的歷史中存在著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不但是人民的精神財富,更是人民精神的源泉。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我們共同的責任與使命。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文化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危機,探討如何從法律角度保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理論界和實務界都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及現狀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個固定的法律術語,其首次出現在國務院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國發[2005]42號)中,該通知對于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問題作了全面的部署,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要求。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非物質文化具有以下兩個區別于一般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態豐富異常,具有多樣性。參照《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下簡稱《公約》)中定義的六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類型,①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了全部六種形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其數量上占有優勢。二、非物質文化相對物質文化而言更脆弱。在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遭受了世界主流文化的沖擊和吞噬,能夠傳承非物質文化的人員較少。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現狀。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通過的《公約》為我國加強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契機,我國首先批準加入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5年3月26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并于年底頒布了《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了規范支持。同時,國務院決定從2006年起,把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定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翌年5月20日,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確定了首批共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都表明了我國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所做的真誠努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的主體及客體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主體。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的主體即是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責任的承擔者。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闡述這種責任的承擔者。
一、國際主體。2003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通過的《公約》,提到了如下幾個宗旨和原則:第一,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予以保護的原則;第二,所有社團、個人和國際所擁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應當被尊重;第三,在國際層面、國家層面以及地方層面上提升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相互欣賞的重要性的認識;第四,在國際層面上開展合作和援助。在這些原則的指導下,公約制定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若干細則。
公約中涉及的主體大致有如下幾個:聯合國大會。2007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聯合國土著人民權利宣言》特別強調了對于土著居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問題;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不但主持起草了《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而且還成立了“政府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國際保護機制,并積極開展國際援助活動;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主要是通過《保護文學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保護文學藝術,應當說,該組織的作用尚未被完全發揮。
二、國內主體。
中央政府。我國是單一制組織形式的國家,中央政府具有較大的行政權力,這種權力結構的分配使得我國有能力集中力量辦大事,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而言,這是一個有利條件。我國可以調動大量的人力、物力,設立專門機構,撥付專項資金,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而且,就目前的情況而言,正如前文述及,中央政府已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盡了很大的努力,表現出了極大的真誠。
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在地的地方政府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最為適合的主體。當地政府比其他地區的部門更為了解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情況,可以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采取最為恰當的方式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傳承人可謂是一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載體,他們的技能就是該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的精髓部分。這些傳承人肩負著保護、發展并且傳承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責任。
研究機構及學者。研究機構和學者可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作出研究和判斷,同時也可以宣傳這些寶貴的財富,讓更多的人認識到它們的價值,提高全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
媒體。媒體可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作出研究和判斷,同時也可以對這些寶貴的財富進行更廣泛的宣傳。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客體。依據《公約》的定義,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客體主要分為以下幾類: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該內容是指民間的傳說、故事等文學作品。語言文字更是記載了該民族發展的歷史,同時,文字本身也是一種文化;表演藝術。我國許多民族有著自己特有的歌曲、音樂和舞蹈;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典型的表現是特殊的慶典活動,這些特殊的慶典活動承載著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傳統手工藝。有些傳統手工藝不僅僅是具有美感的工藝品,有的還表現為醫藥等等,不但具有很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而且具有很高的實踐價值和科學價值;其他形式的應當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權利性質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權利性質,學界眾說紛紜,筆者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權利的性質應當界定為知識產權。因為知識產權保護的客體具有如下幾個特征:第一,具有無形性,不具有實體性,其存在必須依賴于一定的載體;第二,在時間上具有永存性的特點;第三,受其非物質性的決定,在空間上可以無限地再現或者復制自己。
比照這些特點,非物質文化遺產均具備這些特征,因而應當成為知識產權保護的客體。首先,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無形性,其必須是依靠人們的口頭表述、書面書寫或者是其他表現形式存在。第二,如果我們能夠很好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則這些內容會永續存在、不會消失,在時間上具有永存性。第三,無論哪種形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具有可復制性,可以不斷地復制和傳播。因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權利性質是知識產權。
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的指導原則
雖然目前從中央到地方,從官方到個人都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出了極大的努力,也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這些“瀕危”的古老文化仍然沒有擺脫消失的命運。這是因為,在采取行動之時沒有明確的原則作為行動的指導,因而經常是徒勞無功。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明確如下指導原則。
中央統籌原則。我國是單一制國家,能夠集中全國最廣泛的力量來完成好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事業。同時,中央能夠統計并且以宏觀的視角來安排工作的重點,提高保護和傳承工作的效率和效果。這種統籌工作包括基本的技術指導,發布保護類別名錄和名單,提供世界其他國家的經驗,組織各地交流等。
地方建制原則。在中央統籌部署之后,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具體建制問題,應當由地方政府來完成。首先,這種做法符合中央集權但地方自治的國家基本組織形式。第二,地方政府處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在地,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的情況以及當地可利用的資源更為了解,有利于迅速展開工作。第三,當地政府了解當地資源并且能夠更為便利地利用當地資源,可以更有效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由當地政府制定的保護規則應當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
權威評估原則。所謂權威評估原則即保護的內容、方式、方法以及程序都應當請相關的研究部門或者業內的專家學者予以權威評估,對其合法性、合理性、正當性和有效性等問題進行論證,而后才能實施,避免產生不良影響的規則對于社會秩序造成沖擊。(作者單位分別為:江西省宜春市中級人民法院;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
注釋
①按照《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以下方面: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表演藝術;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