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我國法學界對老年人犯罪進行系統性研究的較少,特別缺乏上升到法學理論高度的研究。對老年人犯罪,應適用倫理性刑罰。這不僅是刑法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立法指導思想的內在要求,是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具體體現,也符合司法公正與效率的價值取向,有利于合理解決老年人犯罪的刑罰適用問題。
【關鍵詞】法律倫理 老年人犯罪 刑罰適用 倫理性刑罰
倫理性刑罰適用的背景
根據全國老齡辦于2006年2月23日發布的中國人口老齡化報告指出,21世紀的中國將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老齡社會,到2020年,老年人口將達到2.48億,老齡化水平將達到17.17%;到2050年,老年人口總量將超過4億,老齡化水平推進到30%以上;到2100年老年人口規模將穩定在3~4億,老齡化水平基本穩定在31%左右,進入高度老齡化的平臺期。①在我國老齡社會結構已經形成并不斷加速擴展的特殊背景下,老年人犯罪逐漸增多,已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老年人犯罪一般是指年滿六十周歲以及六十周歲以上的自然人所實施的犯罪行為,不同國家對老年人犯罪年齡的界定不同,但都遵從于刑法學意義上的界定標準。目前,理論界和司法界有關專家學者大多從理論上給予以下問題更多的關注:老年人犯罪的概念、犯罪年齡標準界定、犯罪的特點或者特征、成因、種類劃分、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研究、刑事和解機制構建、預防機制構建、輕刑化處罰研究、從寬處罰制度研究、刑事責任研究、建立非刑罰處理方法等。特別是對于老年人犯罪從寬處罰或者輕刑化處罰的論述頗豐。但也存在著激烈的爭論,一般認為,對于老年人犯罪應建立科學、合理、適度的懲防體系,以懲罰為主,但也應積極強化預防對策;從寬處罰論者認為,鑒于老年人自身的特點,對其犯罪應一律從寬處罰,通過建立有針對性的刑事政策和完善立法,體現刑法的保護功能;輕刑化處罰論者認為,對于老年人犯罪不僅要從寬、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其刑事責任,在偵查、起訴、審判、勞改等諸環節也都要體現這一原則,通過對現行刑法的修改完善,與國際上相應的刑法規則對接,從而體現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精神,而且應一律不適用死刑。但是,持反對意見的學者認為,因為老年人的年齡問題而對老年人犯罪從寬、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其刑事責任,甚至不適用死刑,這是犯罪刑事立法上的倒退。
理論探討推動了立法實踐發展,有關老年人犯罪的保護性立法和政策措施不斷涌現,如黨中央、國務院專門頒發了《關于加強老齡工作的決定》,2006年12月12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的《中國老齡事業的發展》白皮書統計,近二十年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國務院及其國家各部委頒布的老齡法律、法規、規章及有關政策達二百余件。2006年3月1日頒布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一條規定,七十周歲以上的人不執行行政拘留處罰。2007年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了《關于在檢察工作中貫徹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的若干意見》,明確規定對老年人犯罪可以附條件地從寬處罰;同年發布的《不起訴案件標準》規定,犯罪人是老年犯罪嫌疑人,主觀惡性較小的,不予起訴。除了上述法律、司法解釋的規定外,地方性規定也體現了對老年人犯罪的從寬處罰傾向。
雖然理論研究和司法實踐推動了老年人犯罪刑罰適用問題的研究,但是,這種探討還缺乏系統性,必須從“為什么”的角度來探討,才能為老年人犯罪適用刑罰問題提供理論上的支撐。筆者認為,對老年人犯罪從寬處罰,體現了刑事法倫理的一般原則和內涵。刑事法倫理是社會倫理規則在刑事規范中的具體體現,而從根本上,是法律倫理學的精神內涵的要求,也是法律倫理學研究的內容,即是一種倫理性刑罰。對老年人犯罪適用倫理性刑罰,就是要建立輕重不同的從寬處罰原則,即有條件地設立從輕、減輕或免除處罰以及限制性地適用死刑的規定,適當地增設非刑罰處理方法,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老年人犯罪的懲防體系。
老年人犯罪適用倫理性刑罰的法律倫理學根據
法律與倫理的關系問題一直以來是法哲學的一個重要問題之一,也是法學者和實踐者一直探討的問題。從理論上看,法律倫理學認為,法律與倫理之間存在著互動的關系,而且這種關系呈現規律性的發展態勢,即滲透、關聯、分化、沖突、作用,這種相互變化融合的趨勢一直持續著,從而促使倫理的法律化和法律的倫理化。這兩種傾向都是通過道德的作用來實現的,表現在道德在法的制定、法的實施等法律活動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從而揭示出法律與道德以及倫理之間的互動關系原理,進而揭示出法律與倫理之間發展的關系本質。
根據法律倫理學原理,在整個法律中都存在著倫理問題,包括具體的法律文本和具體的法律實踐。由此看出,道德中的正義、公正等準則都會在法律文本中得到反映,并貫穿于具體的法律活動中,即倫理觀念、規范、準則作用并滲透于法律之中,這正是法律人性化的具體表現,亦即法的善性與正義性的具體體現。由此可以看出,對于老年人犯罪給予從寬處罰的一個重要法理依據就是法律倫理學原理,即法律倫理基本規律的要求。
從實踐上看,道德等倫理規范是法律制定和實施的基礎,從法律發展史角度考察,這種基礎性作用自人類有法律以來就從沒有停止過。例如刑法中關于死刑的存廢問題、民法中關于誠實信用原則、訴訟法中關于公平公正等問題無不體現著道德倫理的觀念或者規范、規則,而在立法中立法者的良心和道德觀念、在司法中司法的公平與效率、在執法中執法者的道德與自律觀念以及行為守則、在守法中守法者的守法倫理義務和道德評價觀念等,都是一般倫理觀念、倫理規則或者倫理規范以及倫理原則在具體法律活動中的具體應用。簡言之,法律制度、法律行為和法律政策等都與道德等倫理價值密切相關。綜合來看,道德性標準評價促使人們對法律的道德認同,進而促使人們對法律的自覺服從。而對老年人犯罪適用倫理性刑罰,正是法律倫理學基本原理的具體體現,亦即道德法律化的必然趨勢,是道德性倫理評價在法律中的反映,符合普遍的道德認同觀念和人們法律服從的情感基礎。這是因為:第一,倫理性刑罰反映了法律與倫理間的互動關系原理,對老年人犯罪適用倫理性刑罰正是體現了法律的倫理性屬性。第二,倫理性刑罰與公民守法的倫理性義務相一致,對老年人犯罪適用倫理性刑罰,與公民的守法的倫理性義務相契合。第三,倫理性刑罰符合法律與倫理間的辯證關系,我國法律的進步、完善必須要充分考慮我國特有的社會倫理因素,如誠信規則、人倫倫理等制度性因素。而尊老愛幼正是這種倫理入法的制度性因素。
老年人犯罪適用倫理性刑罰的刑事法倫理根據
部門法倫理是法律倫理學的重要內容,是法律倫理的具體化,具體反映法律規則與倫理性規范之間相互融合的一般規律以及發展趨勢,是法律倫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刑事法倫理是部門法倫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倫理性刑罰是刑事法倫理的本質要求。
第一,倫理性刑罰是刑法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立法指導思想的內在要求。根據老年病理學家的觀點,老年人在身體機能和精神狀態方面呈逐步衰退的過程,特別是感官功能的逐步衰退,產生了與兒童相似的心理期,即“兒童期”。這些現象往往是老年犯罪的直接誘因或真正原因。正視這一社會性問題符合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也是刑法立法倫理的具體體現。第二,倫理性刑罰是刑法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具體體現。老年人的刑事責任能力因年齡問題而經歷了一個逐步減弱或者喪失的過程,刑法有必要增設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等原則,這是刑法司法倫理的基本要求。第三,倫理性刑罰符合司法公正與效率的價值取向。老年人與未成年人、身體有殘疾的人和精神上有缺陷的人相同或近似,我國1979刑法和1997新刑法未予以充分關注,也因而在司法的各個環節沒有得到與其刑事責任能力相適應的法律待遇。第四,倫理性刑罰是刑法法律救濟的前瞻點和生命力之所在。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結構的形成與深化,老年人群體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愛和法律的救濟。第五,在具體適用時,對老年人犯罪應貫徹教育、感化與挽救方針;完善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和非刑罰化處理方法;做好老年人犯罪的綜合治理;改革老年人犯罪的審判和服刑制度。這是刑法執法倫理的要求。
結 語
當今社會,刑罰的輕緩化已成為時代潮流,廢止或最大程度地限制死刑的應用已成為共識,這些重要問題都能在老年人犯罪的刑罰適用問題中找到匯合點。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尊老敬老的傳統,這種精神和傳統一直延續至今。從法律倫理學的角度解決老年人犯罪的刑罰適用問題,既彰顯時代的價值,又契合了我國的傳統觀念,是一個極具有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的命題。但是,由于現階段對老年人犯罪現象的研究尚沒有得到更加足夠的重視,以至于對于老年人犯罪的真實情況很難得到了解。因此,對于老年人犯罪現狀調查的全面性有待于進一步考證,倫理性刑罰的理論根據有待于進一步完善。(作者單位:南陽理工學院)
注釋
①中國老齡辦:“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http://news.sohu.com/20060223/n24198898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