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古代的流轉稅在漫長的歷史時期歷經變遷,主要表現在形式改變、制度創新、結構調整、職能轉換四個方面。古代流轉稅對我國當代流轉稅制改革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我們在進行關稅制度、營業稅制度、消費稅制度以及流轉稅征收管理制度等建設過程中,應積極從古代流轉稅思想中汲取養分,尋求啟示。
【關鍵詞】中國古代 流轉稅思想 稅制改革 當代意義
所謂流轉稅,從現代意義上講,是指以流轉額為課稅對象的稅收形式。現行流轉稅制主要是由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關稅等具體稅種組成。根據流轉稅的內涵及其理論,在中國古代(約公元前1066年~公元1911年)屬于流轉稅范疇的主要有關稅、消費稅和營業稅。
中國古代流轉稅思想及其發展
縱觀中國流轉稅的發展歷程,自西周時期就已存在了關市稅和山澤稅,在漫長的古代歷史時期,流轉稅歷經變遷,從形式到內容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而這一歷史進程中所體現出的流轉稅思想的演變軌跡,涵括古代思想家們關于流轉稅的精辟論述以及古代流轉稅政策、制度的變遷規律,這無疑是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寶貴財富。對其進行梳理,不僅是對現當代稅收理論的豐富,而且還對建立當代流轉稅的理論分析框架和政策制度體系,以及我國的現實經濟和流轉稅制改革提供有益的思想資源及方法借鑒。流轉稅思想在中國古代社會經歷了漫長的演變,無論是流轉稅諸稅種思想的演化,還是整個流轉稅制思想的變遷,都是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不斷發展的必然結果。
除了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這一決定性因素外,漫長的中國古代社會流轉稅征稅的實踐也是推動流轉稅思想發展、演化的重要因素,而縱觀流轉稅發展歷程,歷經滄桑變遷,從形式到內容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可歸納為四個方面:
形式改變。形式改變是指流轉稅在發展過程中,適應經濟環境變化發生的稅種形式變化。在中國古代,西周時期就有了關市稅和山澤稅等流轉稅,當時的關市稅往往被合稱為“關市之征”,思想家在論述時也往往將二者放在一起進行探討。其后的歷史時期,關稅和市稅便逐漸分離,在分離的同時,各自在形式上又經歷了演化的過程,如關稅由內部關稅,至內部和外部關稅并存,再至以外部關稅為主;市稅在秦漢時期為“市租”,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為“估稅”,在唐朝為“除陌錢”,在宋元時期為“住稅”,至明清時期則越來越規范,為交易稅或營業稅。消費稅的形式也經歷了一個由鹽、酒、茶等專賣品收入向鹽稅、酒稅、茶稅等規范形式的轉變。流轉稅具體稅種形式的改變,反映出中國古代流轉稅發展由繁至簡,趨向統一、規范的歷史特點。
制度創新。流轉稅在古代的發展不但表現在形式改變上,也反映在制度創新上,即通過制度創新,來適應具體歷史時期的客觀經濟要求。如對關市稅的征收由早期的主要是地方性行為至宋代的國家制度化、合法化,便是以關市稅制度的創新,通過這一創新,體現出封建政權愈加重視財政收入的征收目的;消費稅的征收由最初的“寓稅于價”向“一切通商”,向二者并行,再向開中制度、綱法、票鹽法等變通方式的演變,也反映出封建統治者千方百計地通過流轉稅制度的創新來維護其封建收入的真實目的。
所以,流轉稅制度的創新是對于流轉稅思想在中國古代各歷史時期呈現不同時代特點的另一詮釋。
結構調整。一方面,在中國古代,流轉稅在整個國家稅制結構中不占有主導地位,但總體來說,流轉稅在封建國家財政中的地位卻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另一方面,在流轉稅制結構內部,封建社會前期消費稅占主導地位,是封建國家流轉稅收入的大宗;當封建商品經濟的發展沖擊到封建政權基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時,封建統治者不得不放棄對消費品商業利潤的完全占有,采取一些官商分利的妥協政策,從而降低了消費稅在流轉稅中的比重,同時也加緊增設其他流轉稅稅目,極盡其赤裸裸的搜刮之能事。因此,中國古代流轉稅制結構的變化、調整,反映了經濟結構發展變化對稅制結構的內在要求,同時也說明了古代流轉稅思想由封建社會前期向后期演化的客觀背景。
職能轉換。稅收職能可概括為資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經濟穩定三大職能,分別實現效率、公平和穩定三大政策目標。流轉稅作為稅收體系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具有上述稅收的共同職能和目標。然而不同類型的稅種由于自身特點,更由于所處的制度環境,也應有不同的職能和目標側重。在中國古代,奴隸制政權和封建制政權的特質,決定了流轉稅的主要職能是財政收入職能。但我們不能因此抹滅流轉稅收在特殊的歷史時期特殊的經濟背景下所具有的其他職能,比如收入分配、調節產業結構等職能。隨著中國古代社會的演進,流轉稅職能也經歷了一個轉換的過程,由單純重視其財政收入職能,至兼顧其他職能。反映在流轉稅思想方面,主要有不少的思想家越來越重視以流轉稅作為調節經濟的手段,發揮其杠桿作用。
中國流轉稅制改革的現實思考
中國既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又處于重要的經濟轉軌時期,因此,中國經濟具有發展經濟和轉軌經濟的雙重特征。尤其是轉軌經濟,在經濟體制運行方式和產業結構等方面發生著急劇的變化。在此基礎上,現實的流轉稅制演變依然在形式改變、制度創新、結構調整和職能轉換四個方面基礎之上進一步深化。既然我國當代征收流轉稅的實踐并沒有割斷歷史,那么,當前的流轉稅制改革從過去,尤其是古代社會汲取合理的思想因素便符合歷史與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關稅制度建設方面。關稅思想在中國古代經過了從政治關稅、財政關稅向保護關稅的漫長演變,而其中占主導地位的是財政關稅思想,應該說封建統治者因注重關稅的財政征收職能而實施的關稅政策,以及思想家出于擴充稅源、增加國家財政收入的角度探討關稅問題,都是有其合理的時代經濟背景的,無論是先秦時期墨子對征收關稅的合理性論證,還是其后各歷史時期封建官府征收財政關稅的實踐,都驗證了這一點。關稅征收環節的弊端是不可避免的,封建統治者往往憑借手中的特權大肆搜刮,給百姓帶來深重災難,對商品經濟的發展也會造成負面的制約影響,遏制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加之資本主義國家的入侵,終于導致了保護關稅思想的產生,鄭觀應、馬建忠等人在保護關稅方面的觀點主張,通過關稅這一經濟杠桿來保護國內新興工業的核心思想,對于當前的關稅制度建設無疑仍具有重要的意義。從關稅建設的長遠發展考慮,應該降低關稅稅率,消除關稅和非關稅壁壘。
營業稅制度建設方面。營業稅思想在中國古代經歷了一個逐漸規范的漫長演變,且出現了許多寶貴的制度主張,比如將征收營業稅同管理市場有機結合的制度思想,營業稅負擔由買方、賣方共同負擔的思想,革除營業稅征收過程中采用包稅制弊端的思想,用商業原則開辟財政收入來源的“除陌錢”思想,用較低的營業稅稅率刺激商業發展的思想,以營業稅來通行鈔法的思想,這些思想財富對于當前的營業稅制度建設起著重要的啟示作用。
隨著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當前的營業稅范疇已不完全等同于古代社會,而營業稅制度建設的著眼點也應在于發揮營業稅的杠桿調節功能。營業稅稅率的設計必須遵循以下三個原則:發揮稅收的獎限作用,合理調節消費;有利于搞活商品流通,穩定市場物價;利于組織財政收入,為國家更好地積累建設資金。
消費稅制度建設方面。消費稅思想在中國古代經歷了由“寓稅于價”至“通商”的漫長演變。聯系當前的消費稅制度,對這一思想脈絡作綜合考察,便會發現中國古代消費稅思想的發展變化是奴隸制和封建制經濟的必然結果,而歷史發展至當代社會主義階段,客觀政治、經濟環境已發生了根本的轉變,很難再用古代的消費稅思想來直接指導當前的消費稅改革。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古代的流轉稅思想對當代的消費稅改革完全失去了借鑒意義,像古代思想家所提出的有關消費稅征收過程中的重復課稅現象和稅負轉嫁現象,從某種角度來說,則恰恰是當代消費稅改革應合理稅負的理論前提。正是由于消費稅所固有的重復課稅、易轉嫁缺陷,才會嚴重干擾稅收功能的正常發揮,從而帶來市場運行效率的損失,為避免和減少該效率損失,政府應合理安排消費稅的征稅對象、計稅依據和稅率。消費稅制應盡可能滿足經濟效率的原則,減少對各市場主體經濟行為的扭曲效應。從長遠來看,隨著價格的進一步改革,消費稅的轉嫁機制逐步形成,消費稅應從調節生產轉為調節消費,從平衡產品利潤轉為促進間接稅的累進征收,并依此作為調整消費稅稅率結構和征稅范圍的主要依據。
流轉稅征收管理制度建設方面。中國古代有關流轉稅征收過程中貫穿的包稅制思想,從另一個角度反映出流轉稅的征收是有成本的,為了降低流轉稅的征收成本,封建政權采取的是往往給百姓加重稅收負擔的包稅制、買撲制,這在當代改革流轉稅征收管理制度時固然不可取,但它從側面為當代改革流轉稅征收管理制度指明了方向,即在市場經濟運行條件下,設計流轉稅征收管理制度時要遵循低成本原則,這也是符合提高流轉稅征管效率方針的。
總之,中國古代的流轉稅思想不僅在古代具體歷史時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即使是對當代流轉稅制改革也通過不同角度發揮著重要的借鑒和啟示作用。(作者為上海電力學院經管學院副教授,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博士)
注釋
①《中國稅務百科全書》,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