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疆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與新疆人口素質偏低的矛盾日益顯現。通過從經濟、環境、政策等方面分析新疆少數民族人口遷移缺乏活躍度的原因,并從人口遷移的角度說明新疆少數民族省際遷移對人口素質提高的積極影響,從而提出政府應充分發揮政策的引導和保障作用,從遷出地和遷入地兩方面形成人口遷移的良性發展機制。
【關鍵詞】新疆少數民族 省際遷移 人口素質
新疆少數民族人口省際遷移現狀
新疆人口近10年增長較快,由2000年的1849.41萬人增長到2009年的2158.63萬人,增長了16.72%,遠遠高于全國5.4%的人口平均增長率。新疆人口的快速增長除了少數民族的生育率較高引起的人口自然增長因素外,大量疆外人口的遷入和較低的疆內人口的遷出規模也是主要因素之一。
目前新疆人口的跨省遷移主要有幾種途徑:一是出疆務工。這類人員以青壯年居多,主要流向疆外的發達城市。這類跨省遷移成為新疆少數民族省際遷移的主力。二是疆外自主創業。很多新疆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在外省尤其是東部發達地區經營民族特色產品。三是出疆學習。隨著新疆經濟的不斷發展、國家政策鼓勵,越來越多少數民族學生通過高考前往內地的大學學習科技文化知識,學習人數呈現逐年上升趨勢。還有一些疆內企、事業單位為了更好的開展工作,派遣工作人員赴內地進行學習或培訓,以學習、培訓或掛職鍛煉等方式進入城市的少數民族也是城市流動少數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
總體來看,新疆少數民族人口遷移規模低于其他省份,主要原因在于不同遷移動機導致的遷移行為對受教育水平的需求差別較大。
新疆少數民族人口省際遷移活躍度缺乏的原因
自然環境原因。新疆部分地區自然條件惡劣,位置偏僻,交通閉塞,生產資源缺乏,開放程度很低,特別在文化開放程度方面,很多都是族內通婚,很少人能用漢語流暢交流。這一類型的民族人口遷移和流動都幾乎停滯。地理偏僻和文化封閉,特別是語言不通構成了遷移流動的主要障礙,以至于即使面臨人均資源占有量很少這樣巨大的遷出地推力的困境,也很難向外流動。由于異地遷移將使少數民族離開世居之地,而遷入地區的自然環境和與久居環境有關的習俗、禁忌乃至習慣與他們原聚居地往往差異極大甚至有天壤之別,大部分少數民族不能融入新的環境,對新的地區環境適應能力相對較差,影響了人口遷移數量。
經濟原因。居民收入是制約其遷移能力大小的原因之一,由于新疆少數民族聚居村、貧困村經濟發展滯后,居民收入低,居民能夠支付遷移成本的能力就低,制約居民遷移。
勞動力自身原因。隨著現代化產業的加快發展,知識、技術更新速度不斷加快,對勞動者素質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為了經濟利益他們首先雇傭技術工人和素質較高的人。由于新疆少數民族知識技能掌握相對落后,制約了遷移人口收益的增加,降低了擇業范圍和成功尋找到工作的概率。因此,其對遷移后的生存能力信心不足,存在畏懼遷移心理,造成自身遷移動力不足。
政策原因。雖然政府鼓勵少數民族遷移(外出務工),但仍然沒有明確的政策體系支持,還存在一定的制度約束。由于目前中國城鄉隔離的“城鄉二元戶籍”制度仍然存在,城市居民享有政府的各種福利待遇,而遷移至城市務工的農村勞動力仍然被排除在許多應該享受到的政府服務之外。另外,遷移至異地后,由于戶籍問題解決困難,不能享受到遷入地原居民所享受的大部分待遇,在吃、住、就業、加薪、社保、子女入學等方面都會遇到不同程度的難題;再如用工單位、企業處于強勢地位,造成拖欠遷入者工資等難題仍然沒有有效解決的保障性政策等,這些都降低了遷移的動力。
其他原因。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除了一般流動人口的各種困難與煩惱外,還有作為少數民族的特殊困難和心理適應問題。一方面,大中城市居民絕大部分是漢族,他們語言相同,習俗相近,生活上不受任何障礙,而對少數民族來說許多城市不具備一些少數民族必備的生活設施和條件。另一方面,一些少數民族固有的生活習俗和宗教信仰需要相對應的一定設施。②由于上述原因,許多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在其他城市甚感不便,他們所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比漢族流動人口深刻。這是阻止一些少數民族人口進一步流動的障礙。
新疆少數民族人口省際遷移對人口素質的影響
新疆少數民族人口從健康素質來看,平均預期壽命只有67.41,低于全國71.4的平均水平,位列全國倒數第五。文化素質方面,雖然新疆文盲和半文盲比例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就受教育居民的實際素質而言,并不像數字所顯示的那樣樂觀。從事科研活動的少數民族人員不少,但突出成果較少。新疆少數民族人口素質總體不高的狀況,勢必影響新疆的國民經濟發展水平。
雖然國家和地方制定了相關政策促進少數民族的整體素質的提高,但相對封閉的環境、自然資源的限制、經濟增長與人口素質的相互制約關系等硬性約束使新疆少數民族人口素質的狀況一直不能滿足新疆跨越式發展的需求。對發達國家少數民族人口素質的研究表明:推動少數民族人口遷移,打破自然條件的局限,開闊視野,加強適應能力是提高少數民族人口素質的重要途徑。人口遷移對人口素質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人口遷移有利于提高身體素質。少數民族人口遷移,必定會增加各民族之間通婚的概率,對于少數民族身體素質的提高將帶來明顯的益處。不僅有利于民族團結、社會安定、各民族經濟文化的發展,更有助于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身體素質和智力水平。
少數民族人口遷移促進了傳統觀念意識的改變。少數民族人口流動打破了民族地區的封閉,促使少數民族成員從自然經濟和傳統小農經濟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為他們改變落后觀念意識提供了契機。這樣,城市文明和市場經濟的沖擊和熏陶促使少數民族成員改變傳統的落后觀念,現代意識得到加強。
少數民族遷移人口在知識技能方面得以提高。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進入大中城市,一方面少數民族成員本身經過城市文化的洗禮,文明素質得到提高,現代意識得到加強。另一方面,通過人口流動,促進了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各少數民族之間的接觸和聯系,少數民族在發達地區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生產技能,漢語水平得到較快提高。而漢族通過與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接觸,也可以加深對少數民族文化、習慣和宗教的了解。
少數民族遷移人口對本民族地區人口素質的貢獻。少數民族外出打工者大多要將收入的一部分寄回家鄉,以解決留守家庭成員的生計和生產問題,客觀上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一定的資金來源,也可解決一些貧困家庭教育資金短缺問題,減少少數民族地區的輟學、休學現象。更為重要的是,一些外出打工者返鄉創業,將他們的技術、資金拿來為家鄉建設服務,而且帶來城市文明和新的價值觀影響當地人們的思想意識,促進當地人們的觀念轉變。
少數民族遷移人口的子女獲得更多樣化的教育資源。在貧困地區居住的少數民族,由于自身在教育上投入能力和意愿不強,加上地域原因,造成其子女獲得的教育資源相對匱乏。人口遷移后,在新地域居民的影響及就業需求的壓力下,遷移人口勢必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問題;按照一般遷移規律,遷入地的各種條件(含教育條件)都要遠好于原聚居地,加之遷移人口思想觀念和經濟條件的改善,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投入能力和意愿增強,將使遷移人口的子女獲得更多樣化的教育資源,進而提高遷移人口的思想觀念和文化知識水平。
完善新疆少數民族的有序遷移機制
少數民族遷移在緩解區域承載力、優化資源配置、提高人口素質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政府應充分發揮政策的引導和保障作用,從遷出地和遷入地兩方面形成人口遷移的良性發展機制。
遷出地政策。新疆的少數民族遷移政策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依照法律推進的原則,積極穩妥地推進,同時政府要通過規劃等手段引導人口流動。人口遷移必須貫徹發展性遷移的原則,即以人口和勞動力人力資本提高為先導,以穩定或者比較穩定的就業機會為基礎的遷移,才是長效的、穩定的、和諧的遷移。
遷入地政策。隨著人口遷移規模的擴大,建立健全遷出地和遷入地之間的溝通協調機制,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已經成為當前為人口遷移提供保障的基礎工作。國務院相繼頒布的一系列改革戶籍管理制度的文件,為人口遷移提供了原則依據,遷入地區應在不違背相應文件的基礎上,遵循權利義務對等的原則,使原來的“高門檻、一次性”,過渡到“低門檻、漸進式”地獲得權益。
總之,社會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既極大地增強了城市的人口吸納能力,也極大地加快了少數民族人口遷移的步伐;隨著社會各方面改革的逐步到位,加上遷徙調控法治局面的逐步形成,少數民族人口遷徙必將走向有序、健康之路。(作者單位:新疆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本文系新疆大學院校聯合資助項目,課題編號:XYD80203)
注釋
①新疆統計局:《2010年新疆統計年鑒》,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年。
②鄭信哲:“略論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流動及其影響”,《滿族研究》,200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