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界經濟緩慢恢復使大學生就業環境有所好轉,但是,由于產業結構調整緩慢,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沒有改變以及金融危機的深遠影響等因素,使得大學生就業狀況沒有發生根本改變。同時,對大學生就業難認識也存在一些誤區。發展中小企業、調整產業結構、鼓勵創業等是后金融危機時期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出路。
【關鍵詞】金融危機 大學生 就業 創業
大學生就業難原因分析
高校擴招,畢業生迅速增加。自1999年擴招以來,招生人數突飛猛進,每年高校招生至少增加了37萬,最高達到84萬,高校擴招,直接帶來大學畢業生供給快速增加,擴招10年來,招生人數由1998年的108.36萬人,增加到2008年的607.66萬人。大中專畢業生人數由1998的82.98萬人,增加到2008年的511.95萬人①。據測算,我國每年平均可安排1000萬人~1100萬人就業。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2007年7月23日的通報,2009年需要安排就業人數達2400萬人,再加上610萬大學畢業生,勞動力供求矛盾加劇。
人才培養模式及專業設置無法適應市場需求。人才培養模式的定位不準,人才培養模式與市場需求嚴重脫節,導致培養出來的人才缺乏市場需求。以法學專業為例,在我國2263所高校中,有510所高校都開設法學專業,旨在培養“在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特別是能在立法機關、行政機關、檢察機關等部分從事法律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實際上法學專業本科畢業生不像市場營銷等專業畢業生,畢業后直接去企業上班,嚴格來說法學畢業生只是“半成品”,這是因為如果要進入政府必須要考公務員,要進入法院、檢察院和律師事務所必須通過司法考試。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一廂情愿,專業設置與市場脫節,是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原因。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必須以市場為導向,加強校企合作,與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拓寬夯實實習平臺,鼓勵學生充分利用假期到企業實習,提前了解企業運作模式,盡快熟悉市場,以增強學生適應市場的能力。
產業結構不合理,就業彈性系數下降。長期以來,我國產業結構不合理,第二產業比重過大,導致就業彈性系數不斷下降。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就業彈性系數是較高的,平均為0.34。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就業人數可增長0.34個百分點。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就業彈性系數急劇下降。從1990年至2002年,13年平均就業彈性系數只有0.12,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只能增加就業人員80人萬左右。2003年,我國的就業彈性系數又下降到0.1。2005年,就業彈性系數進一步下降為0.08②。就業彈性系數的下降,使我國由“高增長,高就業”轉變為“高增長,低就業”。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在20世紀80年代可帶動就業240萬左右,在90年代帶動就業80萬人左右,2003年,僅帶動就業76萬人,2005年帶動就業人數又下降到63萬人。
大學生就業難認識誤區
認為高校擴招導致大學生就業難。我們不否認擴招是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也不是唯一原因。盡管我國多年擴招,但毛入學率才達到23.3%,剛剛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而西方發達國家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已達45%,其中北美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80%以上。據2008年的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就業人口中,只有6.7%的受過大專及以上高等教育的人,而美國、歐洲、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這一比例早就超過30%③。把大學生就業難歸結為高校擴招缺乏理論和實證根據。
認為只要經濟增長就會帶來就業。經濟增長是確保就業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也就是說,要想增加就業,沒有增長是不行的,但經濟增長并不必然帶來就業,或者說不必然帶來就業最大化。著名經濟學家蔡昉認為,就業與GDP并非完全的正相關,“無就業的經濟復蘇”是存在的,美國1992年和2002年的經濟增長并沒有帶來就業的增加。片面追求經濟增長,不會根本解決就業emwrkNsJ/775vMZTvnUIo+rFtdOsLDJSDc3VQNRdKqY=問題,只有就業導向的經濟增長、產業結構優化的經濟增長才能實現高就業。
把大學生就業寄托在政府身上。一般來說,政府主要通過研究生擴招、公務員招聘、征兵、“農村教師特設崗計劃”、“三支一扶”“選聘到村任職”、“西部計劃”等途徑促進大學生就業。2009年中央各部門啟動一系列重大項目,教育部擴大實施“農村教師特設崗計劃”吸納20多萬畢業生,中組部、人社部、團中央等部門實施“三支一扶”“選聘到村任職”、“西部計劃”等項目,吸納就業12萬人,解放軍總參謀部超常規預征,吸引12萬大學生報名,66所高校發布了5558個科研助理崗位信息,商務部和教育部共同推動服務外包企業吸納畢業生近20萬④。政府做出這么大的努力,才解決大學生就業60萬人左右,還不到畢業人數的十分之一。大學畢業生就業根本途徑在于市場,最終還是靠企業來消化吸收大學畢業生。政府努力方向不是通過行政方式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而是通過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優惠的企業經營政策及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來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
大學生就業途徑分析
大力發展中小企業,促進大學生就業。與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的資本有機構成較低,有利于吸收更多的勞動力,以同樣產值計算,中小型工業企業吸納的就業容量是大型工業企業的1.43倍,同樣的固定資產投資,中小企業吸收的就業容量為大型企業的14倍。從各國經濟發展來看,中小企業所吸納的就業人數一般都占總就業人數的65%~80%左右。在全世界范圍內,中小企業都是吸納就業的主要渠道,各國都把大力扶持與發展中小企業作為解決就業問題的主要手段。面對金融危機,融資渠道本來就不暢的中小企業,資金緊缺問題更加嚴峻,很多中小企業因為資金鏈斷裂而倒閉。我國雖然投資4萬億,但大量資金主要集中在國有大企業,中小企業資金難題沒有得到解決,大部分中小企業仍然虧損。
對國有大企業的投資并不必然拉動就業,以2007年的一組數據為例,2007年國有企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大概是8萬億,民營企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在2007年是2萬億還差一點,前者是后者的4倍。但是在2007年國有企業總共丟失了將近100萬個就業崗位,而民營企業在2007年全年創造了將近500萬個就業崗位。根據北京市勞動與社會保障局對北京市城鎮單位用人需求的調查結果表明,若是按所有被調查企業的固定資產原值分為五等,就會發現,隨著企業的固定資產原值的增加,每萬元吸納的就業數量呈遞減趨勢。以上情況說明,金融危機背景下,解決大學生就業的關鍵在于解決中小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問題。
加大結構調整,促進大學生就業。英國經濟學家柯林·克拉克在20世紀40年代提出的“克拉克定理”。這個定理指出: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當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必然出現第一產業勞動力絕對減少、第二產業勞動力相對減少、第三產業勞動力相對和絕對增加的趨勢。目前,我國農村勞動力大量過剩,每年至少向城鎮轉移1000萬勞動力,第二產業由于資本有機構成加大,就業容量越來越小。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是解決我國大量勞動力過剩的根本途徑。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2001年,一、二、三產業比重是12.8︰46︰41.2,就業人員比例為49.1︰21.6︰29.3;2007年,一、二、三產業比重為11.3︰48.6︰40.1,就業人員構成比例為40.8︰26.8︰32.4。第三產業與第二產業相比,雖然呈下降趨勢,但吸納就業人員的比重卻逐漸增加。在“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平均每9萬元投資對應1個就業崗位;“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如鋼鐵業)平均需要155萬元投資,方能對應一個就業崗位。2009年1至5月,前者投資額為55億,后者投資1000億⑤。在保增長的同時,通過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為大學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
鼓勵大學創業,促進大學生就業。大學生創業不但解決了自身的就業問題,同時,還創造了就業崗位,吸納更多的就業。國家和學校應該鼓勵有條件的學生進行創業,使其掌握就業主動權。首先,對大學生進行創業教育。通過創業教育,豐富其創業知識,提升其創業綜合素質,增強其創業能力,激發其創業熱情。其次,提供優惠的創業政策。為大學生創業提供資金支持,降低創業門檻,為大學生創業提供稅收優惠等。再次,充分利用校內資源。高校學生一方面利用專業特色優勢,把專業特點與市場有效對接,選好創業項目。另一方面挖掘高校市場潛力,培養學生市場意識,鍛煉學生適應市場的能力。(作者單位:商丘師范學院)
注釋
①根據1998~2008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公布數字整理。
②林丕:“對‘高增長、低就業’原因的粗略分析”,《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第33頁。
③張改清,王金營:“就業難題須客觀認識理性解決”,《光明日報》,2009年7月31日,第11版。
④萬玉鳳:“415萬高校畢業生實現就業”,《中國教育報》,2009年7月9日,第2版。
⑤張魁興:“就業形勢是穩定向好還是比較嚴峻”,《中國青年報》,2009年7月29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