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央研究院時期,中國建立了大量的科學研究機構,科技人員大量增加,出現了科學共同體,科學家職業化進程基本完成。各種組織和管理制度的制訂,院務會議制度、獎勵評議制度和院士制度的形成和完善,加上科學實業的形成以及教育體制的發展,可以說,在中研院成立后的二十年中,中國科學逐步實現了體制化。
【關鍵詞】科學體制化 中央研究院 科學研究機構 科學實業 教育體制
辛亥革命后的新文化運動時期,產生了科學家群體,一系列科技學會建立起來,其中最具影響的是中國科學社,它對傳播先進科學、培養科技人才、增強國民科技意識、促進科技規范發展、推進科學研究等起了重要作用,在推進中國科學體制化方面做了積極的探索,是中國近代科學體制化的一個重要里程碑。①但以中國科學社為代表的科學學會作為一種松散的學術團體,在當時社會環境和歷史背景下,是不太可能效仿英美走科學體制化之路的。而英國皇家學會型的科學體制在中國的艱苦實踐也證明了這點。事實上,只有借助政府力量才能真正促成科學體制化的發展。因此,向官辦集中型的法國科學院式的科學體制的轉化,就成了體制上的必然要求。
中國近現代科學發展緩慢的一個很大原因在于政府對科學支持不力。清朝末年,盡管有識之士早就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但直到清朝滅亡,中國并沒有建立自己的國立科研機構,也少有現代意義上的科學家。在中國這樣中央集權的國度,沒有政府的支持,科學就很難有發展的機會。1928年6月,蔡元培、李石曾等推動成立了中央研究院(簡稱“中研院”)。中研院是法國科學院模式的具有研究實體的國家科學院。它的成立,結束了近代中國缺乏最高學術研究機構的歷史。中研院設立了一系列研究所,開展科學研究,帶動了中國科學事業的職業化;從全國科學精英中遴選出評議員,成立評議會,使之真正成為全國最高學術機關。中研院是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研究機構,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科技群體的發展進入一個嶄新階段,科學研究由個人、民間的自發研究轉變為國家、全社會的自覺行為,大大推動了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突破了學會型建制。可以說,中研院成立后的二十年,中國科學逐步實現了體制化,當然這種體制化還不很完善。
研究機構的建立
中研院成立后,中國的科學研究機構有了很大發展,這些研究機構和一些有實力的大學的學系,共同形成了我國基礎科學的初步基礎。研究機構主要有:政府創辦的機關;私人組織的研究機構和各大學的研究所。政府創辦的機關最主要的有:
中研院。中研院于1928年成立,此后20年,在蔡元培等人領導下,先后成立了天文、物理、數學等12個研究所及附屬試驗場等,在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研究領域取得了許多成果,即使在八年抗戰中,也沒有停止科學研究工作,為中國科學事業發展、科技隊伍建設打下了良好基礎,造就了近代中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的第一代先驅。
國立北平研究院。國立北平研究院于1929年9月成立,強調理用并重。北平研究院前后共設9個研究所及測繪事務所、經濟委員會等,院內設出版部,出版多種刊物。中研院和北平研究院的成立,極大地促進了各地研究機構的興起,不少地方政府、高校和學術團體也紛紛成立科研機構。至1935年,全國各部門設立的學術研究團體和機構有142個,屬自然科學方面的有34個,占總數的30.9%②。
其他研究機構。其他如實業部北平地質調查所、中央農業試驗所、全國經濟委員會等,都由政府創辦。私人組織研究機構主要有1928年成立的靜生生物調查所、1930年重慶成立的中國西部科學院、1929年上海成立的雷斯德藥物研究院以及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根據1934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制定的大學研究院暫行組織規程,經教育部核定設立的大學研究院或研究所,共有清華、北京、中山、中央等七所大學和北洋工學院。
中研院是近代中國第一個國家級的科學研究機構,它的設立意味著中國出現了集研究體制、管理體制、經費保障體制為一體,把國內優秀人才集中起來的科學研究實體,同時也標志著近代科技體制的初步確立,中國的科學事業因此有了一個寶貴的“十年(1928~1937)黃金”③時期,不僅產生了一批原創性研究成果,而且聚集了一批優秀的科學英才。可以說,中研院、北平研究院以及其他主要科學研究機構的建立與發展,為中國近代科學研究的體制化奠定了基礎。
院務會議制、評議獎勵制度
中央研究院有比較嚴密的組織和管理制度,它在國家科學體制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中研院機構設置精干而高效,在1935年評議會成立之前,院務會議是中研院的主要管理機構,院務會議制度要求:凡關于研究院的一切方針大計,需經院務會議充分討論后決定,交院長核準實施。院務會議審訂院的預算及決算,審議院的各項章程及規則,決定與國外學術機構的交流事項,通過院的工作計劃,審查各研究所所務會議的決議案。值得注意的是,中研院的一些重要組織法規由政府以法律形式頒布,這說明了中研院的國家科學院性質。
中研院評議會的成立是中國科學體制化的一個重要成就。除設立研究所進行科學研究外,中央研究院還有“指導聯絡獎勵學術之研究”的任務。為擔當“聯絡獎勵”任務,組織法第五條規定中研院成立評議會。1935年5月,國民政府組建了中央研究院評議會,評議制度正式確立。聘任評議員的資格和遴選堅持了嚴格的學術標準和選舉程序,從而保證當選的評議員都是國內頂級學者。評議會起到指導和聯絡全國學術研究以及保障學術研究獨立性作用。
中研院評議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社會出現了自成體制的科學界。這種體制通過1948年建立院士制度得以進一步完善。可以說,中研院評議會的形成標志著法國式的官辦集中型科學體制的初步形成,奠定了中國科學體制的基礎。中研院首屆院士選舉是現代中國學術界自主選舉學術精英的一個典范,標志著中國的科學建制逐步走向成熟,中國近現代科技體制化初步完成。根據中研院組織法規定,中研院頒布了獎勵條例。獎勵制度的實行也是中國科學實現體制化的表現之一。
科學實業:近代科學——工業結構的實踐構型
在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上,科學實業的興辦和組織是近代科學體制化過程中極其重要的活動方式。正是這種社會實踐,激發了進步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實業家從科學實業的角度去認識科學,由此掀起的科學實業活動客觀上又加速了中國科學體制的形成。
20世紀20~30年代,留學歸國科技人才和國內實業學校培養的人才相繼進入企業界,在企業內部積聚,形成了一種推動企業進步的科技力量,從而使中國近代企業中的科學技術因素不斷得到增強。
在中國近代實業中創辦自己的科學研究所,用科學原理解決實業中的實際問題的研究方式中,永利制堿公司附設的黃海化學工業研究所的組織形式最為典型。1922年科學家、實業家范旭東拿出創辦企業所得的全部酬金創辦了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黃海化學工業研究所無論是在組織形式上還是在管理制度上,都為科學的制度化發展提供了借鑒和啟示:重視科學研究,將生產與科研有效地結合在一起,用科技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制定科學資助條例,加大對黃海社的科研經費投入;創辦《海王》旬刊,積極提倡科學,大量介紹科學知識;重視科技人才的延聘和培養,努力造就實力雄厚的技術隊伍。
通過一些有影響的具有雙重身份的科學家、實業家的努力,初步建立并發展了與近代科學相適應的制度體系,中國近代科學逐漸走上了發展實業與科學研究相結合的道路,同時也為中國科學向制度化方向發展奠定了基礎。
教育體制的發展
在該階段,南京政府在科學體制化上采取了一些實際的步驟。就高等教育而言,國立大學和私立大學數量大增。公立大學、私立大學和教會大學并存,既相互競爭,又互為補充,促進了教學和研究的進步,大學的科學教育和研究水平亦有所提高。大學教師待遇的提高,為中國現代教育和科研奠定了基礎,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社會對教育的承認和重視程度,體現了科學家的社會地位。
在1930年至1937年間,中國高等教育領域中的組織和基本規范、制度已經形成,高等教育的功能得到了社會的承認和重視,教育成為一種社會活動和社會事業,并具有了區別于其他領域的自主性。現代教育的課程設置、教學目標及其他相關的規章制度等基本確立,現代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已基本成熟,中國高等教育體制已基本形成。
結 語
綜上所述,科研機構的建立,科研人才的積聚、職業科學家和科學共同體的出現,院務會議制度和評議獎勵制度的實行,以及科學實業的出現、教育體制的發展都說明了中研院時期中國已經基本實現了科學體制化。(作者為河南師范大學青少年研究中心副教授;本文受河南師范大學青年基金項目2010qk47資助)
注釋
①宋清波,童鷹:“中國科學社與科學體制化”,《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5年第3期,第83~86頁。
②段治文:《中國現代科學文化的興起:1919-1936》”,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14~118頁。
③樊洪業:《科學舊蹤》,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25~15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