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對人的行為構成潛在影響,不同的民族文化塑造不同的籃球文化。有別于西方傳統的競爭精神、個人主義、運動追求和“分析思維”,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中庸和平”、集體依賴、重“靜”和“直覺思維”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我國籃球文化的競技缺失。比較中西傳統,有利于融合中西優秀的籃球文化,推動我國籃球運動的發展。
【關鍵詞】籃球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 競爭與中庸 個人與集體 思維方式
激烈、兇猛的對抗和嫻熟的技藝是世界高水平籃球運動的重要特點。與世界一流隊伍相比,中國隊員在場上缺少張揚的個性和舍我其誰的霸氣,經常出現輸球又輸人的現象。這種現象引人深思,決定運動員賽場表現的因素很多,其中文化學因素是影響隊員賽場表現的深層因素之一。
文化學理論認為:文化對人行為的影響是潛在的,人的行為會自覺不自覺地受到潛意識文化思維的影響。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歷史演變過程中形成的絢爛多姿的傳統文化自然會對我國國民的思維和行為模式以及民族心理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籃球運動起源于美國,傳入中國后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沖擊,派生出了一系列我國文化土壤孕育出的獨特的籃球文化特質,這些特質必然表現在籃球比賽中。
競爭精神與中庸和平
現代競技運動項目發端于19世紀后半期的西方發達國家,是西方文化的產物。西方的體育文化起源于希臘文化,希臘文化崇尚個人奮斗,追求競爭、冒險、公平和美的體育精神,一路走來,就形成了西方體育強調競技、喜歡對抗、以“斗爭”和“戰爭”為本位的體育文化。赫拉克里特曾說“斗爭是萬物之父”。“競爭”是競技運動的核心和精髓,也是奧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強”精神的詮釋,沒有競爭,也就沒有超越、創新和發展。這種文化思維引領的西方籃球運動,鼓勵合理的身體對抗,強調速度力量的完美結合。
中華民族體育文化受本民族文化的影響,帶著明顯的東方文化特點。文化深受宗教影響,文化性格也帶有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烙印。我國傳統文化以儒家文化為代表,在幾千年儒家文化影響下,形成了剛柔相濟、外圓內方、和諧、中庸的東方文化特點,崇尚“和諧”、“恪守中道”、“不為人先”,注重養生,追求“和為貴”、“尊共性抑個性”、“中庸不鼓勵冒險”,表現出安于現狀、不相競爭、得過且過的文化性格。這種文化在體育賽場上的表現就是勇猛不足,爭搶不積極,保守怯懦,不敢越雷池,沒有自信,與西方追求強烈刺激性的運動風格差異甚大。這種文化還造就了另外一些負面的品質和特質,例如嫉妒、怕出風頭、謹小慎微、槍打出頭鳥等。這種文化思維導致我們的隊員在賽場上小心謹慎,不擔當,追求四平八穩。
個人與集體
人是文化的產物,是文化的載體。個性張揚,聽從自己心靈的召喚去行動是西方文化價值觀的內核。西方文化注重個體,以自己為中心,崇尚追求“超我”的人生境界,重視個人能力的發展,于是“個人主義”就成了西方籃球文化的主導精神。在個體主義、自由主義哲學思維浸染下的西方籃球運動就體現出了尊重個體,追求個性展示,強調個人目標且給予個人充分發展和表現空間的賽場風格。這些特征在NBA的比賽中得以明顯展現,每當到了比賽的關鍵時刻,總會有人站出來,那絕殺的鏡頭令人爽心悅目,印象深刻,無論從視覺還是心理上都給觀眾帶來巨大的沖擊。
中國的文化傳統則強調群體意識,強調整體,忽視個體,強調義務與責任,輕視個體權利,人即家、家即國,鮮有個人概念。老舍也說,“中國人群體的概念過早地湮沒了個體的存在,中國國民過早地失去了個體的獨立,個性的張揚,對個體生命的追求,變的經常依附于他人,毫無生氣,整天過著自欺欺人、麻木不仁的生活。”雖然改革開放很大程度上改觀了這種狀況,但血液里流淌的中國儒道文化依然頑固的主導著中國球員的心理,進而產生了很多負面效應。中國籃球就在這個復雜的文化網絡中糾結掙扎,面對激烈的身體對抗,一方面想突破文化教化的“溫文爾雅”,一方面又由于多年自我意識培養的缺失,依賴心理強烈,中國籃球就處在這種尷尬的境遇中。
文化的差異導致了中美對籃球比賽認識的不同。籃球運動是一項以個人技術、技能表現為基礎的集體運動項目,從宏觀上看是群體的爭奪,從微觀上看每一個局部環節又是個體的直接對抗。一場比賽的勝利需要完善的團隊合作,但支撐“完善”團隊合作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隊員們的精湛技藝和籃球智慧。
西方球員把球場當作自我表現的舞臺,注重個性展示,善于挑戰自我,也正是這些不斷升級的個人技術的發揮和創新使得以個人技術為基礎的團隊合作更加完善,更加具有殺傷力,也使得美國籃球經歷一百多年的發展依舊如此蓬勃,如此令人著迷。
動與靜
西方人多以運動為美,以進取為生活本真,追求力量和速度,表現的是陽剛的雄健之姿,這從西方的人體雕塑就可以看出,這種美學追求根源于西方哲學思想的運動觀。這種運動觀與當時歐洲產業革命的發展、生產勞動技術的創新一脈相承。當時一些具有遠見卓識的思想家、教育家引領了一場開拓創新思維培養的思潮革命,這場革命主張要重視社會生活,注重積極健康的娛樂和體育運動,美國的籃球運動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注重個體創造,鼓勵創新發展的文化思維形成了美國籃球隊員賽場獨有的風格,即:在歷史傳承基礎上推陳出新,大膽改革,激勵隊員求新求異,激發創作和積極的自我表現。球員們在賽場上擺脫僵化思維的桎梏,帶著自由愜意的心靈享受籃球運動的快樂,把賽場當作個人表演的舞臺,為觀眾提供了精彩的視覺盛宴。喬丹的后仰投籃、賈巴爾的側身勾手投籃,菲爾·杰佛遜的籃球智謀和他創造的公牛王朝等等,這些都成為球星和教練學習的典范,同時也給億萬球迷留下了久久的回味和余香。一項項新技術、新戰術、新規則的脫穎而出,使得美國籃球一直引領著世界籃球的發展,從第一次跳投,到第一次扣籃,到第一次三分球,到分秒間變化無窮的戰術配合,這些創新和改革不僅僅是籃球技戰術的改革,更是籃球智慧和籃球謀略的不斷創新和升華,它不斷豐富著美國的籃球文化,散發出燦爛的光芒,體現出的是“動態”,是“發展”和“前進”。
“直覺思維”與“分析思維”
中國文化的顯著特征是重視直覺思維,文化創作很依賴感性思維。直覺有利于人們動態把握整個世界,但缺乏科學理性的依據,常給人模糊不定和精準度不高的感覺。西方文化注重言之成理和定量分析,相信論據的確鑿。不同的思維定式產生不同的籃球理念。在直覺思維的判斷下,中國籃球的理念是“重球輕人”,對籃球比賽的理解是“以球入筐的多少”來決定勝負,重點在“球”,因此,研究的焦點大多集中在“球”上,也就造成了“球”第一,“人”第二,“人”為“球”服務的理念。我們甚至經常可以聽到教練員在場外喊隊員“眼睛別老盯著球,人又漏了”這樣的話,這也說明隊員在場上的第一反應是“球”,人一直在跟著球跑,“以球帶人”,這是直覺思維在賽場上的具體特例。分析思維造就了美國籃球“人球并重、更重人”的理念,他們是以“將球投入對方籃筐多少決定勝負”,重點在“將”字上,是人將球投入對方籃筐,把“人”作為研究主體,把“人作為施動的主體”,把“球”作為受動于主體的客體,一切技術和戰術的應用與發展都圍繞“人”進行,美國籃球運動也必然成為促進人全面發展的“以人帶球”的體育項目,它追求通過籃球運動培養有情感和責任感的人,這種哲學思維是美國籃球運動發展的精神內涵。這也是直覺思維與分析思維的差異。
在儒、釋、道三家文化鑄造和影響下形成的中國籃球文化,與以美國籃球文化為代表的西方籃球文化相比,“積極進取的成分少了點,消極退讓的成分多了點;道德理性的東西強了點,本能野性的東西弱了點;剛健雄性的東西缺了點,柔弱雌性的東西過了點。”民族文化對籃球文化的影響與積淀、改變與完善不是短期行為,但經過反思梳理,理性認知后有意識地去調整卻是明智之舉。因此,中國籃球的進步與趕超需要用哲學方法去思考、去辨析,清醒認知當今體育文化日益全球化的歷史背景,在汲取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精髓的同時,積極引進西方先進的體育理念,在繼續發揚我們優良傳統作風的同時,還要有意滲透西方體育文化精神,鼓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培養有理性精神、獨立人格、勇敢頑強、拼搏向上的籃球隊員。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國籃球運動必然會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呈現世界性的籃球文化色彩,而走相互交流與融合之道,以民族性與世界性統一的形式融入世界主流體育文化是我們明確的路徑。(作者單位: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所)
注釋
①馬愛國:“體育與競爭意識的社會化”,《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1年1月,第24~26頁。
②林仁鴻:“對中國傳統體育與西方體育的異同之研究”,《松遼學刊》,2000年第4期,第93~95頁。
③汪信偉:“中美籃球文化比較研究”,《沈陽體育學院學報》,1997年第3期,第5~7頁。
④李穎川:“淺析中國籃球運動的文化背景”,《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4年3月,第1~3頁。
⑤姚明:《我的世界我的夢》,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