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法定假日增加了三個傳統節日,推動了民族傳統文化傳承。在堅持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價值觀的基礎上,應敢于與世界各種文化交流,吸取人類文化中精華的部分,順應普世價值觀,從而讓中國在文化復興上,實現一種更高層次上的揚棄。在接受外來文化的同時,更要走出去,將中國文化推向世界。
【關鍵詞】傳統節日 文化內涵 文化傳承 法定假日
人類進人文明社會之后便出現了節日,隨著社會的進步,節日也在不斷發展變化。2008年起,中國傳統的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被納入法定假日,引起各界熱議。究其原因,全球化促使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和迅捷;然而作為民族文化重要載體的傳統節日,也處在多元文化相互融合與相互碰撞中,中國傳統節日備受冷落,西方節日在國內卻大受追捧,引起世人對傳統文化傳承的擔憂。
傳統節日淵源與文化價值觀
無容置疑,一個民族的節慶活動不但反映了這個民族的歷史背景,而且充分體現了這個民族的民族精神、社會心態和文化取向,也就是民族核心價值觀。從民俗學的觀點來看,節慶活動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借以表達對國家、民族的感情,或對宗教的虔誠(諸如國慶節、獨立節,后者如圣誕節及其他宗教節日);借以表達歡樂心情(如狂歡節、新年等);兩者兼而有之(如感恩節)。由于各國傳統節日是在其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的,因而有著悠久、獨特的文化內涵。
美國節日文化內涵。工業革命以及資產階級革命思潮席卷歐美大陸,在享受物質財富的同時,傳統節日逐漸形成并且成為精神財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美國為例,法定假日主要呈現以下特征:宗教節日的延續;歐洲傳統的沿襲;民族精神的體現;多元文化的結合。相比中國5000多年的歷史,美國200多年的歷史不足為道,然而美國的法定假日卻遠遠超過中國。物質文明的保障是其原因之一,對“文化”這民族之“根”的重視,卻是根本。美國早期國民基本是歐洲移民,到21世紀,美國的真正意義上的盟友還是在歐洲,其根本在于文化根源的統一,但部分節日卻是在其200多年歷史期間形成,充分體現了美國人民的價值觀。
歐洲移民在本國處于社會下層,遭受政治宗教迫害,這特殊的歷史決定了其個體意識的形成,并使之成為美國人意識形態的基礎。美國獨立戰爭和人權運動中產生的傳統節日體現了對個人價值的追求,對平等自由的渴望。美國的許多節日都有著深遠的歐洲宗教活動根源,如圣誕節、感恩節、萬圣節。除了傳統的宗教意義,這些節日也成為了美國人價值觀的體現。作為紀念耶穌誕生的宗教節日,圣誕節對美國人具有重要的精神意義,宣揚著對他人的解救、幫助、慷慨贈與等積極的道德價值。感恩節顧名思義是“知恩圖報”。近年來,我國許多地方掀起“感恩”教育,也是對這種文化價值觀的認同。
與中國一樣,美國部分傳統節日是紀念美國歷史中重要時刻和杰出人物。獨立日使美國人有意識地把民主理想及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同獨立紀念日的愛國熱情結合起來,加強全國人民的團結。林肯紀念日、馬丁·路德金紀念日是美國民主進程中重要歷史時刻的展現,這些法定假日有利于其遵循的民主、自由文化價值觀的延續。
多元文化結合的美國素有“熔爐”之稱,因此來自不同國家的移民的傳統節日也成為今日美國文化傳統的一部分。其他國家傳統節日在美國的流行也體現了美國鼓吹的“平等、自由”精神。
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內涵。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綜合國力大幅度提升,國際地位與日俱增,但同時不少人士呼吁,建設物質文明的同時,國人的“精神家園”不容忽視。尤其是全球化推動了世界各族人民的融合,中華傳統文化價值觀受到嚴重沖擊,社會陰暗、不和諧的一面日益凸顯,在驚嘆“精神文明”匱乏的同時,許多人擔心中國遭遇“文化入侵”。這種說法雖然有點危言聳聽,但是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一旦民族文化消亡,民族是不可能存在的。春節和2008年開始納入法定假日的清明、端午、中秋所蘊涵的價值觀已經深深融入到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
中國的傳統文化非常推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價值取向。從中國歷史來看,中國歷代知識分子大多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來自我約束、自我激勵和自我塑造。范仲淹和屈原的言行很好地詮釋了這一價值觀,尤其是在近代中國,國家的進步和發展都是在這些價值觀指引下實現的。倫理道德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維護社會秩序,是傳統中國人的共識,成為中華民族普遍的、自覺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由于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是建立在血緣與宗法關系基礎上的,這就決定了中國傳統社會非常注重家庭倫理道德,并由此推及到整個國家。
春節作為中華民族第一大節,是節日體系中的核心大節,持續時間最長、內容最豐富。春節蘊涵的辭舊迎新、合家團圓的意義,成為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也使它成為中華民族自我認同的一個文化符號。端午、中秋、清明等節日構筑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愛國精神、對先人的思念和對血緣的重視、對家庭的重視。
西方文化沖擊和兩個“文明”不平衡發展
新中國成立之初,滿目瘡痍,百廢待新,發展經濟、維護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是重中之重。在此期間,雖然三大傳統節日不是法定假日,但其精神價值觀得以傳承。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大力發展經濟,人民福祉是政府考慮的焦點。伴隨改革開放,國外先進技術、管理理念涌入中國,促進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通過各種媒介,中國人了解了西方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我們的思想和生活。西方的圣誕節、情人節、愚人節在中國年輕一代中影響頗深,甚至形成了節日產業。相比之下,許多中國年輕人對本國傳統節日文化不了解,節日氛圍也不濃,遠遠遜于圣誕節的熱鬧場景。然而,當我們重拾這些傳統節日的文化記憶時,卻發現傳統節日的“味道”已被“商品狂潮”淹沒。
西方節日之所以在中國大受歡迎,除了商業利益的推動以外,其豐富的形式功不可沒。談及任何一個西方節日,對于如何慶祝,中國的年輕人往往可以侃侃而談,娓娓道來。我國在大力發展經濟的時候,個人主義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原因是我國一直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物質生活條件沒有大的改善。制度的不完善,社會分配的不公,加劇了貧富差距,更加激勵人們去追求物質財富,傳統價值觀受到強大挑戰,甚至被扭曲。
上述現象對中國傳統節日慶祝形式的退化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市場化導致利益至上。就端午節而言,粽子一年四季都可以在超市買到,其制作過程、意義為許多青年一代所不知。傳統的龍舟賽在亞洲頗為流行,甚至有可能進入將來亞運會,但是由于利益驅使和安全因素考慮,在國內進行得卻相當少,不能不說是一種諷刺。“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發展不平衡的弊端初見端倪。富裕起來的中國人,卻失去了“精神財富”。
中國經濟的崛起也加速了文化復興意識的提升,中國開始明白,要想真正成為世界的主角,不但要堅持自己的文化,更需要輸出自己的文化。而中國能夠輸出的文化,肯定是中國的傳統文化,而不是從西方引進來的文化和指導思想。
改革開放30年,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我們也沉淀了很多問題。很多人在富裕起來的同時,并沒有感覺到心靈上的幸福。浮躁和追逐名利、缺失責任感成為社會上一個很普遍的一個現象。這種缺乏幸福指數的不和諧,也讓中國政府和整個社會開始反思。在這種反思中,大家更加體會到傳統文化的力量,更加需要傳統文化來重新熏陶人民的內心世界。
當然對待這種傳統文化的回歸、傳統文化的復興,我們也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建國60周年來,前后兩個三十年,從某種程度上說,似乎都走向了兩個極端。我們需要一種理性的傳統文化的回歸和復興,在回歸和復興的同時,不能再走閉關鎖國、固步自封的老路。而是在堅持自己傳統文化的根本價值觀的基礎上,敢于與世界各種文化交流,吸取人類文化中精華的部分,順應普世價值觀,從而讓中國在文化復興上實現一種更高層次上的揚棄。
傳統節日法定化是進步卻不是唯一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三大傳統節日被納入法定假日是一大進步。有了法定假日,國人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審視傳統節日,發掘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傳承文化內涵。也可以提高國民保護傳承傳統文化的意識。國家對節假日的調整就是為了讓人們能有充裕的時間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價值。通過節假日調整,人們不必在下班后草草和家人吃頓飯,而是可以有充足的時間與家人共享團圓的喜悅和濃濃的親情。
將傳統節日法定假日化絕對不可能一勞永逸,不可能解決目前文化缺失的問題。文化對于一個民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意識到這一點,才可能真正傳承文化。旅游對傳統文化傳承的推動作用很大,但是我國旅游市場的開發設計還遠遠不能滿足國人的需求。許多旅游景點的民俗表演過于商業化、舞臺化。(作者單位:華東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