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環境問題、生態危機開始制約人類發展之時,“低碳”被許多國家公認為解決問題的必然選擇。“低碳”要具有現實價值,必然依賴于低碳經濟、低碳技術、低碳生活的發展,但所有這些發展的根本前提是人類生態觀念的變革、社會生態文明的形成。大學生是“低碳”的建設者和參與者,應率先形成低碳的生態觀。
【關鍵詞】低碳經濟 大學生 生態文明觀念 思想政治理論課
“低碳”不僅是一場全新的技術變革,更是一場深刻的觀念革命,是人類關于生態、自然、環境等機械的、陳舊的觀念的顛覆。在低碳革命的浪潮中,當代大學生將成為直接參與者和主要推動者。因此,高校有必要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渠道,加強大學生的生態觀念教育、生態意識培養,進而養成其生態行為,推動我國低碳技術的應用和低碳經濟的發展。
低碳發展需要樹立生態文明觀念
低碳源于人們對“高碳”的反思。為了避免人類走向毀滅,守住氣候升高的“2度閾值”,“低碳”成為各國公認的挽救危機之法和未來發展之路,而“低碳”的根本在于改變人類的生態文明觀念。“生態文明觀念是生態世界觀、生態價值觀和生態倫理觀的統一,是生態規律(真)、生態倫理(善)和生態美(美)的統一。”①具體應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構建低碳相應的生態文明觀:
生態道德觀,是人類發展中用以處理人與自然相互關系的基本行為準則和道德認知準繩。道德、倫理,原本只適用于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界定,頻繁發生的環境危機,警示人類重新思考自身同自然的關系,自然被納入到倫理道德的范疇。人類開始“把人與自然關系的科學認識進一步提高到道德的層次上,把關于人與自然的科學知識轉變為生態道德認識、生態道德準則、生態道德情感,變為內心命令和信念”。②唯有如此才能自覺地在思想、行為、實踐上學會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因此,生態道德觀的轉變成為“低碳”發展的價值觀前提。
生態發展觀,是一種追求人、社會和自然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整體的、系統的發展觀。“低碳,意味著經濟發展必須最大限度地減少或停止對碳基燃料的依賴,實現能源利用轉型和經濟轉型。經濟,意味著要在能源利用轉型的基礎上與過程中繼續保持經濟增長的穩定和可持續性,這種理念不排斥發展和產出最大化,也不排斥長期經濟增長。”③這也就是說,“低碳”并不是反發展、不發展,它是希望人們能夠用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相處的辯證思維取代單純的“人類中心論”思想,用一種科學的、可持續的發展理念代替涸澤而漁的發展思路。因此,“低碳”的實踐途徑是拋棄舊有的導致生態破壞的機械發展觀,采用馬克思主義的生態發展觀。④
生態安全觀,是人們對于來自水、土壤、大氣、植物、生物等自然和生態方面的全面的包括政治、經濟、環境的威脅和入侵的安全觀。氣候變化、低碳發展并不是“別人”的問題,而是“我們”人類共同的問題。但現實的低碳發展中卻存在著三個悖論,即“本是屬于公共經濟框架內的低碳經濟,卻是由追求私利最大化的國家主體參與實施的;由成本外化的工業化模式加劇的全球溫室效應,卻期望由低碳經濟在不改變現有模式的條件下消除外化的成本;發達國家是造成全球溫室效應的最大責任者,但按照低碳交易模式,發達國家又會成為低碳貿易的最大獲利者。”⑤這些悖論說明,氣候變化雖然是全球性問題,但氣候問題的公共性,卻導致在解決氣候問題、發展低碳經濟時,各國的付出與回報并不一定成正比。對于我國來說,低碳發展雖是解決資源環境困局的契機,但也是對政治、經濟、外交實力的一種考驗,在低碳技術開發和使用、減排標準的承諾、碳交易機制的建立和運作過程中存在著眾多的風險和挑戰。因此,低碳發展需要一種整體性、戰略性的生態安全觀作為保障。
高校學生是生態文明觀培育的重點
低碳經濟的緊迫性和戰略性,需要一批具有生態理念、環保技術和系統思維的高素質人才,大學生作為低碳經濟建設主力軍和傳播者應率先成為低碳觀念培育的重心。
高校學生將成為低碳發展的主力軍。低碳是一個關系到經濟社會發展方式變革、生產生活和消費方式轉變乃至一國在國際社會的生存空間博弈的問題。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我國要想爭取在低碳領域中的一席之地,就要擁有一批具有開拓創新意識的低碳技術研制人員、具有生態環保理念的部門管理人員、熟悉世界經濟規則的碳交易市場運作人員和了解國際法則和趨勢的低碳外交人員。現在,我國每年高校畢業生達到五、六百萬之多,這些學生在畢業后將成為企事業單位決策管理層、科研部門的中堅力量、管理部門的政策制定和執行人員。可以說,他們的生態意識和對低碳知識的了解和把握程度將直接制約今后中國低碳相關政策的制定、實施和執行,決定著我國生態文明的發展程度。對于生態危機、低碳經濟這一關乎人類生存、國家發展的重大問題,大學生通過書籍、電影和網絡等渠道早有一定認識,但由于受自身、學校和社會等多種因素影響,現實中卻表現出認知和行為、思想和行動相矛盾的狀況。此外,高校學生還將成為低碳發展的傳播者和推動者。學生是學校、社會、家庭的鏈接,他們會將在學校中樹立起的生態意識、低碳觀念傳播到家庭和社會。因此,有必要通過高等教育促進大學生低碳觀念培養和低碳行為的養成。
思政課如何貫穿低碳教育
在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的今天,“降低碳排放、發展可再生能源、增加國家森林碳匯、發展綠色經濟,積極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⑥已經成為我國在新世紀社會發展的重要舉措。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有義務和責任通過教學和實踐將低碳生態觀傳播給廣大學生。
增加教材中低碳知識比重。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和極強的實踐性,教材必須緊跟社會建設實踐,及時吸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最新成果,進而滿足當代大學生答疑解惑的需要,從而增強其生命力和吸引力。雖然,現有的教材凝聚了全國多方面專家智慧和成果,且每年都做了及時的修訂,但從生態觀念教育角度來看仍有待完善。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材為例,基礎課教材在修訂過程中應吸收生態倫理的最新成果,發展和創新社會主義道德觀,教導學生重新認識自然的價值和存在的意義,引導其形成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生態觀,妥善處理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
通過課堂教學灌輸低碳生態觀念。首先,掌握學生生態觀實際。學校在進行生態觀念教育之前,應通過問卷調查、個體訪談、社團活動等途徑準確地把握當前大學生生態意識現狀和生態知識水平,從而明確教育目的,選擇適宜大學生思想狀況的教育內容和生動深刻的教學形式,增強生態觀念教育的實效性。其次,提高教師生態素質。生態觀念的培育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不但要熟知馬克思主義的生態理論,對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生態文明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還需了解世界和中國的生態實際,并且對生態學科的相關知識和最新成果有基本的了解。因此,教師要主動研究現代化建設中遇到的生態困境和生態理論,結合各個專業的知識領域,深入淺出地講授教材中生態、環保和發展等相關理論。最后,多樣教學方式。如利用多媒體課件直接性、形象化的特點,展示環境破壞的現實和低碳發展的迫切性,激發學生保護環境的激情。
以實踐環節鞏固教育效果。為了達到促進學生低碳行為養成的目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要通過低碳行動和生態保護實踐來強化課堂生態教學的效果。第一,實踐主題低碳化。學校結合自身特點和學生認知水平,適當增加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等方面的生態實踐活動。第二,實踐方式多樣化。通過觀看教學錄像讓學生了解環境現狀,體會環境問題“從我做起”的必要性;通過辯論組織學生對身邊的低碳內容;通過課題對學校、地區的低碳現狀作調查統計;成立環保團體對環境問題進行研究、學習進而宣傳普及。第三,結果反饋應及時。在學生完成生態保護的相關調研實踐之后,還應通過辯論研討、調查報告、會議交流等形式,讓其對發展低碳經濟中存在的問題、制約因素、配套機制等問題進行總結和分析,擴大低碳研究成果的影響力。(作者分別為四川農業大學政治學院講師,教授;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廳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大學生生態倫理觀教育中期成果,項目編號:CJS09-046)
注釋
①程樣國,黃平槐:“生態文明觀念:引領人的發展新境界”,《求是》,2007年第12期。
②宣兆凱,張志娟:“青年生態道德人格塑造——21世紀的環保教育”,《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0年第3期。
③胡鞍鋼,管清友:《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07頁。
④張云飛:“社會發展生態向度的哲學展示——馬克思恩格斯生態發展觀初探”,《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9年第2期。
⑤張孝德:“低碳經濟的三個悖論與局限性”,《中國經濟時報》,2009年12月21日。
⑥胡錦濤:“攜手應對氣候變化挑戰”,《人民日報》,2009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