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穩”心態不是當前唯一的社會心態,與它同時并存的還有“求變”心態。打破“求穩”心態,領導心態轉變是關鍵。在當前的時局下,只有堅定不移地推進社會和政治方面的深層改革,賦予人民更多的權力,“求變”心態才能匯入進一步改革開放的主流社會思潮,成為體制內的建設性的力量。
當前大學生擇業表現出求穩傾向,熱衷于報考國家公務員,熱衷于到體制內單位,而選擇自主創業的大大減少。這一現象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熱議。大學生中的“公務員熱”表面上反映的是公務員職業的吸引力,但其背后隱藏著的是制度原因,現實的政治體制、社保制度和市場機制缺陷,是大學生擇業傾向的制度根源。
2011年,報考國家公務員人數超過140萬人,人們形象地把這群人稱為“考碗大軍”,“公務員熱”現象已經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熱議。除公務員職業外,大學生也在爭搶國企、事業單位等體制內相對穩定的工作,整個社會似乎出現了“求穩”心態。筆者認為,這一現象的背后隱藏著深層的體制根源。由于國家公務員等體制內職業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催生了“公務員熱”,而公務員職業具有強大吸引力的背后則隱含著國家的制度安排。
國家公務員是維護國家安全和政權穩定的重要力量
我們國家的政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通過革命戰爭建立起來的。這一建國模式確立了中國共產黨在國家政權的中心地位,也確立了各級政權在整個社會的中心地位。這兩個“中心”地位已經形成了歷史慣性。改革開放后,后發國家的現代化發展的現實以及追趕戰略,也要求政府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起主導作用。因而,維護政權的穩定成為國家各種制度安排中優先考量的因素。
當前中國的政治體制正在繼續深化,如何在政治體制改革過程中維護政權的穩定,這是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2009年7月,國務委員戴秉國在華盛頓舉行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明確提出了中國的國家核心利益內容:第一是維護基本制度和國家安全;第二是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第三是經濟社會的持續穩定發展。雖然這一表述是外交辭令,但不能否認的是,我們可以從中看出國家的價值選擇排序,中國優先考慮的國家核心利益是政權的穩定和安全。
當前中國政治體制的特點是:第一,政權的穩定和安全是首要考量價值;第二,國家對社會各領域控制有所減弱,但是作用力依然很強。所以,在政治體制改革全面啟動之前,為了維護政權的穩定和安全,國家和政府必須要有一批社會精英分子組成的公務員隊伍來維持,這一選擇是必須的,也是最優的。為政在人,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中國的歷史經驗和世界一些國家的教訓都表明,政治權力體系內部的不穩定才是決定著政權不穩定的關鍵因素。如果既不進行政治體制變革,又不吸納社會精英階層充實到公務員隊伍,政權的穩定就成為問題。如何有效地吸收社會精英進入權力系統,理所當然地成為政治體制改革的首要任務。
中國公務員人事制度改革從改革開放后逐步提上日程。2006年1月1日,受人矚目的《公務員法》正式施行,這是中國建國后政府第一部干部人事管理的綜合性法律,其里程碑意義不言而喻。這同時也標志著中國公務員制度正式確立,其意義在于:一是為政治體制改革積累經驗,二是為政權的穩定吸納社會精英,三是增強政府合法性。既然吸收社會各精英群體進入公務員系統對政治體制的維護和發展有著巨大的現實和長遠利益,所以,國家政權就必須保證公務員職業具有強大的吸引力,這樣才能吸納社會精英分子進入國家公務員系統。
國家公務員的社會保障和福利待遇優厚
2007年,中國社科院發布《社會保障綠皮書》。該書指出中國離人人享有社會保障的目標還有些差距。該調查報告顯示存在五大差距:一是城鄉差距、行業差距巨大,并沒有惠及全民。二是中國社會保障財政支出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差距很大。三是醫療保障體系兩極分化。四是保障基金不能隨著人走而流動。五是社保金管理混亂。雖然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存在諸多不完善之處,但我們依然會發現,公務員社會保障在目前整個中國社會范圍內依然是很優厚的。然而,對公務員隊伍來說,除上述社保制度所規定的正式的福利之外,還有一些隱性的“社保”,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三公消費”,即公車購置和運行、公費出國、公務員接待費用。這些隱性的“社保”待遇更是社會上其他職業所無法享受到的。國家行政學院竹立家教授曾在《學習時報》上撰文指出,2004年,“三公消費”總額為大概為9000億。考慮到那時國家的經濟總量和財政狀況,如果把這些花費均攤在當時的公務員身上,可想那是多么的高。直至今天,控制政府開支的《預算法》仍然遲遲沒有出臺。
我們知道,社會保障制度的功用是消減各種風險對個體產生的危害程度。對個體而言,有了一定的社會保障的支撐,有助于消減其自身的內心憂慮,解除后顧之憂。對一個單位或團體來說,有了堅實的社會保障基礎,團體的內聚力會得到些增強,工作積極性也會提高。所以說,公務員系統的優厚的正式和非正式社會保障福利有助于公務員系統的穩定,提高公務員系統的內聚力。這對于政權內部的穩定與安全來說至關重要。同時,優厚的社會保障福利也是確保能夠吸納社會精英進入公務員系統的必備條件。
市場機制的缺陷使得公務員職業的吸引力產生實際效力
雖然公務員享受的社保福利使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這種吸引力能否發揮效力還取決于社會上其他職位的狀況。如何使得公務員職業強大吸引力能夠切實產生效力,這就在于市場機制如何調配各種資源,即主要通過價格來調配人力資源的分布與流動。這種市場機制調配一是職位供給數量,二是供給的職位質量;三是職位的獲取上。
對中國來說,雖然經濟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在建立和完善,但是即使到目前為止,我們也不能自夸說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完全建立。發端于計劃經濟體制上的中國市場機制最大的弊病是政府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太重。主要體現在,一是政府對經濟的不適當干預影響價值規律的正常發揮;二是國有企業是市場競爭中優先受益主體,許多企業目前還無法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完全競爭。至今,歐盟、美國等世界主要經濟體還沒有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雖然其中會帶有許多偏見,但不能回避的是中國市場機制存在的問題。而在一些地區,政府成為了主導市場的角色,這些使得公務員職業強大吸引力能夠切實產生效力成為可能。
首先,“國字頭”企業會壟斷著社會的許多重要資源,其收益的提高往往是靠著政策的幫助,而非真正的企業自身競爭力的提升。這使得加入世貿后的國企很難走出去,去開拓國際高端業務。所以其自身吸納就業的能力也就受到了進一步限制。
其次,民營企業往往是吸收大學生就業的主體。但是,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由于政府不適當的干預使得民營企業發展受到限制,會擔負很多的成本。這樣使得民營企業的收益很難較好轉化為職工的收入與福利。因而使得民營企業的職位供給存在不確定的風險,并且職位質量總體不高。
再次,當一個社會的生產性部門越來越依賴或受制于政府部門的時候,經濟的發展可能會進入一種“路徑鎖定”狀態。政府部門在社會的地位會進一步提升,政府部門有可能變為市場競爭中最大的受益主體,這樣會給公務員帶來巨大的現實收入和預期收入。據統計,2006年中國公務員平均工資是22883元,在公布的19個行業工資排名中位居第10位。但有學者對此進行了經濟核算,如果加上當年的非正式收入的話,公務員收入會比正式公布的金額多出至少18%,高者可多出近50%。另外,對當前許多求職者來說,住房問題已經成為工作選擇的重要的甚至首要的考量問題。雖然公務員系統取消了福利性分房制度,但是公務員依然能夠享受好的住房待遇,這是社會上其他大多職位很難比擬的。
最后,在中國的職業錄用制度建設中,公務員錄用制度比較科學規范,而事業單位、國企和許多民營企業錄用制度遠沒有公務員體系完善,公務員錄用從制度設計方面來說比較公平、公正和公開,這就使得年輕群體進入公務員系統的現實可能性大為增強。同時,公務員辭退率非常低,據統計,從1996~2003年,中國八年間辭退的公務員總數不足2萬人,按照當時公務員總數核算,每年的辭退率大概為0.05%,遠遠低于當時社會其他職業。這從側面反映出公務員職業的超穩定性。
所以,對一個即將走向職場的大學生來說,當他面對著這種極不對稱、極不均衡的現實局面時,他會如何選擇?即使他本身十分不愿意從事公務員職業,但現實的生活壓力也會促使他努力進入體制內。正是國家的市場機制的安排,使得公務員職業強大吸引力能夠切實產生了效力。在這種有效吸引力面前,人們是很難拒絕的。所以當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加入到“考公大軍”,成為其中一員后,公務員考試就絕對的“熱”了起來。
社會階層固化使得體制外社會成員難以謀求發展空間
當中國的公務員職位有如此強大的吸引力時,這也意味著社會層次間流動的減緩和凝滯,即“社會分層的固化”。回顧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我們發現,我國社會分層有了很大的變遷。改革初期(20世紀80年代)社會分層流動頻繁,社會成員到體制外發展,可能會有更多的機會,于是人們紛紛下海,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那時候公務員棄政經商的很多。發展到現階段,中國的社會分層已經固化。
2010年7月,騰訊網、人民論壇網等做了關于“誰在淪落底層”問卷調查,調查問題包括以下方面:底層社會是否在日趨固化?原因是什么呢?誰在淪落為社會底層?社會流動的上升希望在哪?調查發現,92.80%的受訪者認為底層公眾有擴大趨勢,65.90%的受訪者認為社會流動“幾乎沒有機會”,33.53%的受訪者認為底層公眾向上流動“有機會,但是不多”。在底層公眾不能向上流動的原因回答中,有25.23%的受訪者選擇“收入分配不公”,23.22%受訪者選擇“資源與機會分配的不平等”。另外,調查發現,不能充分就業的大學生已成為新的社會底層人員,尤其是來自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窮二代”正成為大學生底層人員的主力軍。2010年9月16日《人民日報》更是發表了長篇通訊《社會底層人群向上流動面臨困難》,文章指出,貧富差距加大的趨勢日趨嚴重,“階層固化”所導致的嚴峻社會現實已經擺在我們面前,不可漠視。
從上述的調查和報道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社會分層的日趨固化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趨勢和事實。社會固化的原因很多,也很復雜。但主要包括:中國社會普遍存在的二元體制把公民分為不同的權利集團,導致了個人發展機會的不均等;社會保障的不健全,教育體制的不公平,生存風險的影響也導致我國貧困階層初始發展機會不均。
當今的中國社會日趨固化的局面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現實,但是以公務員為代表的體制內群體是社會固化的受益群體。因為他們本身就已經占據著社會上層的位置。前面已經談及,中國的改革開放從整體上來說,是一種政府作為主導的一個漸進的過程。國家政權,尤其是公務員隊伍在整個國家、社會的運轉中成為核心層。該階層所擁有的諸多經濟、政治權力優勢和特權是社會上其他階層所不具備的,更是其他階層所想往和努力的方向,這一優勢階層隨著改革的過程是在不斷強化而非不斷弱化。在改革開放初期,經濟領域的改革所釋放出的巨大社會效應似乎暫時遮蓋了政治階層的優勢地位。然而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邊際效應日趨減弱、尤其是到了目前最為關鍵、緊迫的時刻,公務員階層的地位優勢日趨彰顯出來。在一定時期內,一個社會的總體資源是一定的,階層間的分配總體上是一種互相的零和博弈過程,當體制內擁有諸多特權和優勢,相比較而言,體制外的機會則會減少,發展的空間也有限。
公務員階層成為社會的優勢階層,但這個階層對社會其他階層并不是完全封閉的,通過公務員考試選拔制度,為吸收社會有限精英提供了一個渠道和機會。于是公務員職業成為揣著各種目標、理想的青年人的首選。
結 論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政治體制、社保制度和市場機制左右著大學生的擇業傾向。政治體制的特點決定公務員職業必須具有強大的吸引力,社保制度的缺陷確保公務員職業應該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市場機制的扭曲促使公務員職業強大吸引力能夠切實產生效力。同時,這三方面的制度因素也在不斷使得社會流動弱化、社會固化的產生,這進一步強化了公務員職位的吸引力。在這三個方面的制度安排中,政治體制的安排起著最終的決定性作用。
我們不能否認,通過公務員考試選拔國家公務人員有其積極意義,一是為政治體制改革積累經驗,二是為政權的穩定吸納社會精英,三是增強政府合法性。但是我們不能忽視“公務員熱”所帶來的外部負效應,及其對社會發展帶來的極大危害,更不能漠視“公務員熱”背后所折射出的體制缺陷。當一些學者把“公務員熱”的原因歸結為官本位文化影響、歸結為大學生思想認識的不足、歸結為就業壓力過大等等時,他們與其說在揭示原因,不如說是隔靴搔癢,并沒有真正揭示“公務員熱”這種現象背后的制度根源。
當前,以“公務員熱”為代表的求穩心態出現時,它所折射出的是深層次的制度安排的缺陷,這種缺陷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越加明顯。1994年公務員考試錄用開始,在最初幾年,公務員職位并非是大學生、年輕群體所最熱捧的職位。從1994年到2000年,公務員報考總數不過4萬人,2001年才3萬多人,因為那時經濟體制改革的動力正在催生敢于拼搏的一代。上世紀90年代初期,以鄧小平南巡為標志的新一輪經濟改革浪潮催生了一批敢闖、敢干的青年人。我們有理由相信,新世紀的改革,必將催生積極進取的新生一代。(作者分別為南京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導;南京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