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亞澳論壇期間,人民論壇記者就澳門國際機場如何打造綠色機場采訪了澳門國際機場專營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劉蘇寧女士。
在劉蘇寧女士看來,所謂綠色機場,不是指顏色的改變,而是思維方式、工作流程的改變。綠色機場體現的是效率和低成本的理念。澳門物理空間受限,客觀上不具備建設“機場城”的條件,那么,“城里的機場”如何實現生存突圍?澳門機場的答案是:以機場為動力,把機場變成周圍商業產業鏈中的一環,使之與現有城市商業環境融為一體。
從“低成本航空”到“虛擬化機場”,幾年間,澳門機場走出了一條頗具特色的創新之路。
“低成本航空”突圍生存困局
2005年,為了應對兩岸“三通”可能對機場運營造成的負面影響,澳門機場積極引入“低成本航空”理念。“當時召開聽證會的時候,機場面對的壓力很大。反對的聲音說,低成本太低廉,引入也不過是低質量的客源。”但事實證明,低成本航空為澳門機場帶來了占總客源超過20%的乘客。2008年底兩岸“三通”正式啟動時,機場一共減少了16%左右的客人,遠低于之前預計的50%左右。2010年,澳門機場每天有380萬左右的客流。93%左右都是到達客人,只有7%左右的轉機客人。“如果沒有前瞻性的準備和對不確定性的方向把握,現在的成績是根本不敢想象的。假如現在才開始引入低成本航空,那么準備的成本就會很高,談判的籌碼也會掌握在別人的手里。”
有方便的旅游條件,才能更好地促進人們消費。現在,澳門機場每天有十幾班低成本航班,開往泰國曼谷一天就有4班。很多華僑、葡萄牙人喜歡度假,以前兩、三年出去度假一次,有了價格低廉的機票和快捷的行程,現在稍有空閑就可以出去游玩。對此,澳門導游協會的一位理事長曾經非常開心地說道,引入低成本航空,為協會帶來了相當可觀的生意。
澳門只有50余萬人,每天卻有那么多去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航班,就是因為澳門的區位優勢和便捷的服務。比如,每到周五下午,很多澳門人下了班,直接到機場訂票,搭飛機,一個小時之后已經漫步在曼谷街頭了。
現在,澳門機場的客人中,大中華地區約占80%。“澳門機場的生存與發展一定要背靠祖國,開發多元化的旅客市場。”劉女士表示。
“虛擬化機場” 小舞臺唱大戲
澳門機場環境小,值機柜臺也較少,但是很少有排隊的狀況。這就要歸功于“虛擬化機場”的理念。“我們在各大酒店、醫院設立可以值機的點,這樣就延伸了機場柜臺的觸角。”
航空旅游業是一個很敏感的行業,面對風險,必須要不斷更新理念,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機制。傳統管理者是在管過去,督促著做沒有完成的事情。而一個合格的管理者要管理未來,不是管理現在。基于這樣的認識,澳門機場“虛擬化機場”理念也經歷了從模糊、逐漸清晰到實現“小舞臺唱大戲”的過程。
虛擬化技術的平臺使得虛擬化的機場有了技術資源的支持。“我們也是一路做,一路改,用開放、包容的視野不斷吸取新經驗,完善機場的各項功能”。
比如,機場設立“虛擬化人才庫”,一個機場不可能擁有很多的專家,但是可以通過某一個平臺找到他,機場不用聘用他,但是可以擁有他的技術和知識。“就像現在我們的‘機場安全專家顧問小組’就是其中的一個平臺,要解決機場的一個安全問題,只需要幾分鐘,就可以迅速找到該領域世界范圍內的頂級專家,然后約談、商量解決方案即可。”
把所有的資源都當成機場的虛擬資源,有效整合利用起來,這就是澳門機場“虛擬化機場”的核心理念。它讓一個“城里的機場”實現了“小舞臺唱大戲”的華麗轉身。(采訪整理:艾蕓 楊昀赟 張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