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未來的建設與發展中會遇到許多新情況、新問題,要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以更好地促進我國的發展。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準確把握其科學內涵是前提,準確把握其重要意義是關鍵,準確把握世情、國情、黨情的新變化、新問題是依據,堅持在實踐中創新理論和在創新中進行新的實踐是原則。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科學內涵 實踐 創新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目的是要解決中國的問題,促進中國的發展。我國在未來的建設和發展中必然面臨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需要以發展著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來指導我國建設和發展的新的實踐。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既是馬克思主義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我國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準確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是前提
要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首先就得搞清楚什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要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以解決中國的問題并發展馬克思主義。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要從三個方面來理解: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來解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際問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為了解決中國的具體問題,把馬克思主義應用到中國具體的環境中去,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從而用“具體的馬克思主義”來指導中國的具體行動,用馬克思主義的“矢”來射中國問題的“的”。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經驗和歷史經驗提升為科學理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礎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實踐。在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必然產生許多具有獨創性的實踐經驗,通過對這些經驗的總結和提煉,就會創造出新的理論,從而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也就是毛澤東強調的“使中國革命豐富的實際經驗馬克思主義化”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正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中國人民革命和建設的實踐經驗的概括提煉。增加了馬克思主義新的內容,促進了中國的發展。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要把馬克思主義深深根植于中國的優秀文化之中。毛澤東談到:要使馬克思主義“和民族的特點相結合,經過一定的民族形式”②表現出來。馬克思主義作為外來文化,要使它在中國實踐中發揮作用并解決中國問題,首先要能夠被中國人民廣泛接受,這就要求馬克思主義必須與中國的優秀文化相結合,并轉化為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和語言形式,從而使馬克思主義深深地根植于中國優秀文化的土壤之中得以枝繁葉茂,開花結果。
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意義是關鍵
只有充分認識到了其重要意義,才會自覺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否則就會放棄、否定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指引著黨和人民的偉大事業不斷取得勝利。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勝利。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之一的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成果;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是中國在重要的歷史時期促進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功經驗總結和理論原則。這一系列的成果和巨大的變化足以證明:如果離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指引,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就會遭受挫折和失敗。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是凝聚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強大精神支柱,是中華民族的偉大旗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在不同時期的根本利益,充分體現了他們的意志和愿望,是凝聚黨心、民心的強大精神支柱和偉大旗幟。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倡導以科學的態度和優良的學風對待馬克思主義,從而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境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堅持與發展的統一。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科學態度和優良學風,才使得馬克思主義不僅能夠在中國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成為了今天廣大中國人民接受和運用并成功解決中國不同時期面臨的各種復雜問題的科學理論,開拓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
世情、國情、黨情是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依據
理論必須與實踐相結合才能顯示出強大的力量。所以能否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依據是中國在不同時期遇到的新的世情、國情和黨情。只有準確把握所遇到的新變化新問題,才能用馬克思主義的“矢”來射中國問題的“的”。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第一代中國共產黨人,準確把握了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點,制定了一系列正確的方針政策,終于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成立了新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開始了社會主義建設。在此過程中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
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在面臨全球社會主義國家在建設過程中都相繼出現問題、社會主義向何處去的緊要關頭,準確把握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問題,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使中國社會主義很快走出困境,發展成為今天舉世矚目的東方大國。在此過程中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鄧小平理論。
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黨中央領導集體,準確地把握了中國共產黨已經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并長期執政的黨;已經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實行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準確把握了政治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在曲折中發展。發現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新課題,進而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的理論成果——“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從而解決了“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③。
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準確把握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步伐進一步加快的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既面臨著歷史性的機遇又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如何趨利避害、揚長避短,處理好各方面的矛盾、兼顧好各方面的發展和利益,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促進中國全面發展。從而提出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新課題,進而提出了解決新時期、新階段、新問題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科學發展觀。
歷史已經有力地證明:準確把握國際、國內、黨內的新情況、新問題、新變化,是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依據。
實踐和創新是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關鍵詞
實踐是推動理論發展的動力,實踐是認識和發展理論的目的。在實踐中不斷推進理論發展,新的理論又指導新的實踐是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本。
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優良作風。理論的價值和生命力在于指導實踐以推動客觀事物的不斷發展。任何科學的理論都必須以變化了的條件為轉移,與新的實際聯系起來,才能解決新情況、新問題,既推動事物的發展,又推進理論的不斷創新,顯示其強大的生命力。否則就會步入主觀主義、教條主義導致失敗。歷史和實踐已經證明:中國共產黨什么時候堅持了理論聯系實際,就會取得勝利。所以只有著眼于馬克思主義的運用,著眼于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才能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堅持群眾路線。群眾是實踐的主體,理論只有被群眾所掌握,才能轉化為改造世界的強大的物質力量。要堅持群眾路線,就必須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一切為了群眾,理論成果才能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才能不斷轉化為廣大人民群眾新的實踐。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證明:只要我們以人民利益為根本,就能夠擁有廣泛而堅實的群眾基礎,就能夠戰勝一切困難,取得勝利,并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進程。
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排除“左”和右的干擾。這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本保證。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的原則、立場、觀點和方法來結合中國實際,這是解決中國問題和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正確政治立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系列理論成果,具體而生動地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顯示了馬克思主義的強大生命力,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能因為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否定馬克思主義,要排除“左”和右的干擾。“左”就是急躁冒進,右就是保守落后,其實質都是不實事求是,都違反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要求。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才能不斷解決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促進中國的發展,同時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作者為中國民航飛行學院副教授)
注釋
①《毛澤東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4頁。
②《毛澤東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07頁。
③《江澤民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