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廣大黨員是黨內權力的主體和行動的主體,黨內民主建設的重要內容是黨員主體地位的確立,只有黨員的主體地位充分確立才能真正實現黨內民主。為此,必須切實保障黨員權利、推行黨務公開、不斷推進黨代會常任制、推進黨內選舉制度的完善和改革、進一步完善黨內監督機制。
【關鍵詞】黨員主體地位 黨內民主 黨員權利 黨務公開 黨內監督
在黨的事業發展中,黨員是具有自覺性、創造性和能動性的行為主體,是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實踐者。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尊重黨員主體地位,保障黨員民主權利,推進黨務公開,營造黨內民主討論環境”。①把黨員主體地位的確立放在優先位置,是黨建理論的一個重大突破和創新。黨員主體地位,指的是廣大黨員在黨內生活及黨的實踐中居于主導的、決定的地位,即黨的建設必須以黨員為根本、為中心,以黨員人人平等為原則,尊重黨員的人格和權利,其具體體現是廣大黨員有明確的主體意識,是黨內權力的主體和行動的主體。
客觀地說,當前我們黨在推進黨員主體地位確立方面還存在黨員主體地位虛置的現象。如果不在體制上、制度上、機制上、工作上切實強化黨員的主體性,就很難保障黨組織的健康發展和持續發展。充分確立黨員的主體地位、發揮黨員的主體性,是新時期加強黨的建設、建設學習型黨組織的迫切要求。具體來說,應著力從以下幾方面推進黨員主體地位的確立。
確立黨員的主體地位必須切實保障黨員權利
切實保障黨員權利是確立黨員主體地位的本質和核心。保障黨員權利首先要保障黨員的知情權,這是黨員有效行使其他權利的前提,是維護黨員各項權利的基礎。必須做到凡是黨的有關會議盡可能讓更多的黨員參加,凡是上級制定出臺的方針政策、黨內文件,先在黨內傳達、學習,使廣大黨員第一時間、最大幅度獲知相關信息。其次要維護黨員的參與權。這是黨員行使民主權利的關鍵環節。維護黨員黨章規定所享有的參與權,既有利于推進黨的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也有利于推進黨內民主的建設和發展。建立服務機制是維護黨員參與權的有效手段。上級黨組織為下級黨組織服務、黨組織為黨員服務、黨員干部為黨員群眾服務,使黨員在服務中了解黨的工作,在了解中更好地參與。同時應加強黨內的談心對話機制建設。定期進行黨員談心接訪活動,暢通黨員表達訴求的渠道,保障廣大黨員參與權的最大化實現。第三要夯實黨員的選舉權和表決權。黨員的選舉權和表決權是黨員所享有的最基本的民主權利,在黨員的權利體系中占據核心地位。為此,應大力推行票決制:一是在黨務工作重要事項或關鍵環節中實行票決制,二是在干部選任中實行票決制。三是按照黨的十七大報告要求從改進候選人提名制度和選舉方式等方面予以推進的思路,不斷探索改進黨內選舉的方式,在黨內選舉中試行票決制。最后要確保黨員的監督權。黨員民主監督權利的行使是開展黨內監督的基礎。確保黨員的民主監督權利,對及時發現決策中的失誤、弄清領導活動中存在的問題、抑制黨內不良現象的滋生和蔓延具有重要作用。應始終把黨內監督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來抓,選準切入點,整體推進,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監督、同級之間的橫向監督、黨員之間的互相監督的新格局。
確立黨員的主體地位必須推行黨務公開
推行黨務公開是確立黨員主體地位的必要條件。黨務公開,即通過會議、文件、媒體等多種形式,逐級和及時地向黨員通報黨的代表大會的報告、黨的各級組織對重大問題的討論和決策情況,目的是使黨員更好地了解和參與黨內事務,充分行使知情權、參與權、選舉權、表決權和監督權。推進黨務公開、增強黨內透明度,對于防止黨內權力過分集中,提高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都具有重大意義。201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專門印發了《關于黨的基層組織實行黨務公開的意見》,為黨務公開的制度化、規范化、正規化發展提供了黨內“法規支撐”。在推進黨內民主、確立黨員主體地位的過程中,要立足實際,提高黨員干部對黨務公開的認識,切實增強黨務公開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一是應根據全面、真實、具體、合法的原則,確定黨務公開的具體內容。除涉密內容外,最大化公開黨務,尤其是黨員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要最大限度地公開,至于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事項要嚴格按程序公開。二是要注重公開方式方法的多樣性。可通過召開黨員座談會、黨員大會、黨員代表大會和印發文件、簡報、定期通報等形式進行公開,還可以通過新聞媒體、網站、手機短信等渠道進行公開。三是公開程序要力求規范、有序、到位,使黨務公開能夠形成有效運轉機制。四是在公開時限上要實行定期與不定期結合。有關政策、規章制度、組織機構等固定性內容要長期公開,有關發展黨員、黨費收繳等情況要即時公開。
確立黨員主體地位必須不斷推進黨代會常任制
黨的代表大會制度是黨內的一項根本制度。早在1956年黨的八大上,鄧小平同志就提出,“一項根本的改革,就是把黨的全國的、省一級的和縣一級的代表大會,都改作常任制,多少類似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那樣。”②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實行黨的代表大會代表任期制的要求,并提出要選擇一些縣(區、市)試行黨的代表大會常任制。當然,確立黨員在黨內的主體地位只能是一個漸進過程,推進和實行黨代會常任制亦必須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與改善黨內領導體制、完善黨內民主制度特別是黨內選舉制度相配套逐步推進。在ybPgEqDhTyl23oDIWoGbPvg+Y4YzJpeq99KpGigT4xc=當前條件下,加速推進和實行黨的代表大會常任制必須做到以下幾點:第一要完善黨的會議制度。比如,用規范性的文件明確界定黨代會、黨委會、常委會等會議的功能;確立黨的代表大會在黨內的最高權力機關、最高決策機關和最高領導機關的權威地位;明確規定全委會向黨代會、常委會向全委會匯報工作制度;黨內任何人都必須嚴格執行黨代會的決議等。第二要建立公開、平等、競爭條件下產生黨代表的制度,逐步廢止以領導人提名為主導、黨的執行領導機關內定代表人選、基層黨組織提名走過場、廣大黨員不能直接選舉黨代表的做法;用制度規定領導干部代表在不同層級黨代會代表中所占的比例。第三要建立科學的黨代表大會議事規則和工作程序制度。例如借鑒人大制度的有關經驗,對黨代表議案的提出、說明、審議和表決,對干部的撤換、罷免制定嚴格的可操作性較強的程序等。
確立黨員的主體地位必須不斷推進黨內選舉制度的完善和改革
民主政治的題中應有之義就是民主選舉。確立黨員主體地位必須不斷改革和完善黨內選舉制度。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黨內選舉制度,改進候選人提名制度和選舉方式。推廣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成員由黨員和群眾公開推薦與上級黨組織推薦相結合的辦法,逐步擴大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直接選舉范圍。”③為此,一要通過公正、公開、合理的候選人提名產生方式(自上而下提名和自下而上提名相結合)、預備人選基本情況介紹、表決投票方式的規制,使黨員和黨的代表大會代表行使選舉權的過程真正成為黨內權力委托代理的過程,成為充分體現選舉人意志的過程;二要在不斷提高差額比例及層次的基礎上逐步提高黨內差額選舉的競爭性,通過擴大選舉的差額幅度,杜絕差額選舉的形式化,使選舉的精髓即選擇性、競爭性盡可能地在差額選舉中得到體現。三要逐步擴大黨內基層直接選舉的范圍。基層黨委書記和副書記,可以考慮進行直接選舉,甚至也可以在基層進行競選制的試點,并適時推廣試點地方的成功經驗和做法,為不斷發展黨內民主進而確立黨員主體地位奠定基礎。四要切實保障黨員的罷免權、撤換權。在實際工作中,各級黨組織應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具體的、規范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有關制度,對黨員行使罷免權和撤換權應遵循的原則、對象客體、操作程序、結果公告等做出詳細規定,充分保障和支持黨員行使罷免權、撤換權。
確立黨員主體地位必須進一步完善黨內監督機制
黨內監督的實質是對受黨員主體委托而形成的黨內權力予以規范、控制并使其服從黨員主體意志。為此,首先要明確黨代會對全委會、全委會對常委會的委托代理關系,建立健全各層級常委會向委員會、全委會向黨代會定期報告的工作制度,保證黨員主體對黨內權力的監督。同時,發揮黨的領導集體、黨代會和黨委委員在監督中的作用。其次要堅持從現階段反腐敗實際需要出發,進一步改革黨內現有的監督體制,強化紀檢機關垂直領導的力度,增強紀委的相對獨立性。第三要在不斷提高黨務公開程度的基礎上,把黨內監督去神秘化,建立黨員監督平臺,為黨員更好地行使對黨內權力的監督創造必要條件和氛圍。同時完善巡視制度、黨組織民主生活會制度以及領導干部報告個人有關事項等制度,使黨內民主監督的領域更加廣泛、重點更加突出、操作更加具體。進而把黨內監督同法律監督、行政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結合起來,共同推進黨內民主建設和黨員主體地位的確立進程。(作者為沈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東北財經大學博士研究生)
注釋
①③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講話》,2007年10月25日。
②《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