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刑事和解制度為我國刑事司法的改革和完善提供了一個新思路。但在實踐中,也容易導致人們產生“以錢換刑罰”、“以錢換緩刑”的誤解,由于缺乏相應的法律規范,有損公平原則。應制定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發揮司法能動性,嚴格執行刑事和解制度;設置相應的監督部門,以充分發揮刑事和解制度的優勢。
【關鍵詞】刑事和解制度 被害人利益 公平 平衡
在我國大力倡導建設和諧社會,增強以人為本的科學理念的背景下,我國的刑事糾紛解決領域出現了一個新生力量——刑事和解制度。它為我國刑事司法的改革和完善提供了一個新思路,在有效平衡加害人、被害人以及國家三方利益和恢復社會關系、提高刑事訴訟效率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刑事和解概念及適用范圍
概念。以恢復性司法理論、被害人訴訟主體論和平衡理論為根基的刑事和解制度,按照陳光中、葛琳博士的觀點,是指一種以協商合作形式恢復原有秩序的案件解決方式。它是指在刑事訴訟中,加害人以認罪、賠償、道歉等形式與被害人達成和解后,國家專門機關對加害人不追究刑事責任、免除處罰或者從輕處罰的一種制度。①
適用范圍。因為刑事和解達成后,會導致對加害人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免除處罰或者從輕處罰的結果,應該嚴格限制其范圍,以避免加害人利用此制度逃避刑罰。依照理論和現實的情況,刑事和解制度可適用于以下幾種情形:一、侵犯公民人身或財產權利的輕微案件。由于其侵犯行為導致的后果不是極其嚴重,社會危害性一般不大,采取一般的訴訟來解決糾紛的意義相對較小,因此適用刑事和解制度來處理,可以以較小的成本達到懲罰犯罪的目的。二、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出于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我國《刑法》以及相關法律文件早已有相關內容來減輕、從輕處罰未成年人犯罪。鑒于未成年人心理、生理方面尚未成熟,易沖動,可以通過教育、感化等手段達到最終目的,適用刑事和解制度能夠將刑罰對未成年人的不利影響減輕到最小,恢復社會穩定,挽救誤入歧途的未成年人。三、老人、懷孕及哺乳期的婦女,殘疾人等犯罪的案件。由于此類人群屬于社會中的弱勢群體,我國歷來對其予以特殊的關注。同樣,在這類人群犯罪時,考慮到其特殊情況,適用刑事和解制度,可以在達到懲罰犯罪的同時,更好地促進社會的和諧。四、成年犯為初犯、偶犯或者過失犯的案件。在此類案件中,被告人由于是初次犯罪,偶然實施加害行為,或者由于過失導致犯罪結果的發生,其主觀惡性相對較小,社會危害性不大,同時也容易被教育和感化,改過自新。因此在此類案件中,刑事和解制度的發揮余地還是較大的。五、婚姻家庭、鄰里糾紛等因民間矛盾糾紛引發的案件。由于此類案件中雙方當事人之間的特殊關系,雖然加害人的加害行為導致其關系遭到破壞,被害人的權益遭到侵害,但是他們之間的特殊關系并沒有完全破裂,感情基礎仍然存在,仍有挽救的機會,而刑事和解制度正好為此種關系的修復創造了條件,從而避免了一般訴訟程序造成的“反目成仇”、“世代為敵”的不良后果,維護了社會的和諧。
刑事和解制度適用的前提條件
一、加害人方面。對于案件中的加害人,刑事和解制度要求其必須主動認罪,主動悔改并向被害人主動道歉,請求其原諒。同時根據雙方的合意向被害人作出相應的物質上、精神上的賠償。二、被害人方面。被害人應該接受加害人的道歉,原諒其侵害行為。同時提出相應的賠償要求,與加害人協商。三、刑事和解制度必須是在被害人、加害人雙方自愿的情況下進行。任何因威脅、恐嚇或者其他條件下被迫做出的和解均不能成立、生效。此為刑事和解制度成立條件中最重要的部分。四、司法機關適當的介入。雖然刑事和解制度主要是根據雙方當事人的合意而達成的,但司法機關亦應做出相應的介入,以監督和解的合法進行,并對刑事和解所達成的協議進行審查、認可,最重要的是賦予和解協議以法律效力,最終維護當事人的權益。五、不得嚴重損害國家、集體和第三人的合法權益。刑事和解制度以和諧的方式恢復被破壞了的社會關系,如同時損害到了國家、集體和第三人的合法權益,則造成了新的社會危害,這與其所追求的目標是相違背的。刑事和解制度的意義
對加害人來說。在符合刑事和解制度的案件中,加害人往往社會危害性較小、主觀惡性較小,利用刑事和解制度,有利于加害人改過自新,在某種程度上加深他對犯罪及其危害的認識,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和對社會的感激之情。此外,刑事和解制度可有效避免對加害人的“二次污染”等不利后果。
對被害人來說。刑事和解制度以被害人的利益為中心,提高了被害人的訴訟主體地位。其在自愿的情況下自主同加害人協商和解協議,加害人的主動認罪、道歉和相應的賠償能夠使被害人在精神上、物質上得到補償,維護了被害人受損的利益。在一般刑事訴訟中,由于被告一方受到了相應的刑事處罰,在附帶民事訴訟的案件中,往往使得民事賠償部分的裁決成為“空頭支票”而難以執行。刑事和解制度能夠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彌補國家對其保障的不足。
對國家來說。刑事和解制度以被害人、加害人的主動和解為主,而司法機關往往在其中扮演監督的角色,這將大大節省司法人力資源,使國家可以將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打擊更為嚴重的犯罪案件中,優化利用資源。同時,刑事和解往往使得加害人免于刑事處罰或獲得從輕、減輕處罰,節約了司法成本,推動我國司法制度的合理發展。
對刑事案件的解決來說。刑事和解制度,以公開的方式,依雙方當事人自愿自主協商為主,使得刑事糾紛的解決更加透明公正,可以避免公權力的濫用,使案件解決更加公平合理。
對社會來說。有研究數據顯示,英國牛津郡在1993年之前商店被盜案件比較多,當地警察局在1994年針對此類案件采用了刑事和解予以處理,而當年零售商店的被盜率為4%,鄰近地區零售商店被盜率則高達35%。②由此可見,刑事和解制度可以促進社會的良性互動,在使刑罰的負面作用降低到最小的條件下,以和平、公正和諧的方式恢復被破壞了的社會關系,化解社會矛盾,穩定社會。
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
問題。一、易使人們產生“以錢換刑罰”、“以錢換緩刑”的思想。這種思想會使得加害人有恃無恐,認為只要有錢即可逃避或減輕制裁,不能對其產生教育、震懾和懲罰的作用。同時極易使其犯罪欲望死灰復燃,對社會安定造成威脅。二、有損公平原則。由于刑事和解制度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標準,并且同一地區的同種類的不同案件的雙方當事人的具體情況也不同,極易造成“同案不同罰”的現象。由于司法機關的介入,又容易使當事人雙方出于對司法機關的公權力的畏懼,不能真實表達自己的意思,某些工作人員利用“特權”干擾和解的進行,這些都會損害到公平、平等原則的實現。三、缺乏相應的法律規范。刑事和解制度目前在我國仍未完全普及,亦缺乏相應的法律規范。在實體上和程序上都無統一的標準和法律依據,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刑事和解制度的順利實施。四、少數被害人的不法目的。在實踐中,并不排除少數被害人出于不法目的,訛詐加害人的錢財。雖然刑事和解制度是以維護被害人的利益為中心,但亦不能使其成為損害加害人合法權益的工具。五、其他問題。如在刑事和解過程中,如何正確處理公安機關、檢察院和法院三方的關系,使它們更為方便地溝通交流,從而促進刑事和解的完成等問題,都值得我們思考。
相應的解決方法。一、制定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無規矩不成方圓,只有具有充分的法律依據,才能使刑事和解制度發揮優勢,才能維護被害人的合法權益。有法可依,是解決刑事和解制度實踐中產生的問題的最根本的方法。二、發揮司法能動性,嚴格執行刑事和解制度。只有程序上的嚴格,才能保障實體的最終正義。而嚴格刑事和解制度的實施,有利于保證它的公正、透明,消除人們對于公權力被濫用的疑慮,有利于規范刑事和解制度,使其更為完善。三、設置相應的監督部門。設置專門的監督部門對刑事和解制度的實行進行監督,一方面可以防止刑事和解過程中不公平現象的發生,如避免被害人因受到威脅而做出不真實的意思表示;另一方面可以監督司法機關對公權力的行使。五、確立統一的尺度、標準。在同地區或者全國范圍內確立統一的標準、尺度,并允許當地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可以避免“同案不同判”現象的發生,從而維持公平、平等。
刑事和解制度以平和的方式平衡了被害人、加害人和國家社會的三角關系,以情感為基礎處理刑事糾紛,充分體現了建設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如今,在我國不少地區已經實施了不同程度上的刑事和解制度,亦有不少地區制定了相關的法規、政策。然而若要讓刑事和解制度充分發揮其優勢,仍須立法、司法機關和社會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刑事和解制度能在我國刑事糾紛解決領域作出更大的貢獻,以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加速我國的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作者單位:河北大學政法學院)
注釋
?、倥頃灾荆骸靶淌潞徒馀c相關概念的辨析”,《人民法院網》,2009年3月18日。
?、谕踹\生,嚴軍興:《英國刑事司法與替刑制度》,北京:中國法治出版社,1999年,第145頁。轉引自向朝陽,馬靜華:“刑事和解的價值構造及中國模式的構建”,《中國法學》,2003年第6期。